何傳啟

現代化俱樂部總幹事

何傳啟,研究員。現任職於中科院計劃局,兼任現代化俱樂部總幹事、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雜誌副主編,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人物簡介


何傳啟 男,1962年2月生,湖北黃陂人。研究員。畢業於武漢大學。曾任職於中科院計劃局,現任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國家科技與現代化研究工作。1990年提出科學研究的投入產出模型和效益管理理論。1996年提出基礎研究的國家目標和戰略性基礎研究,參與起草《關於加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的彙報提綱》1997年6月獲國務院審議通過,江澤民主席作重要標示。1997年10月提出國家創新體系四個字系統和知識創新工程,主持起草《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報告,1998年2月江澤民主席對該報告批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1998年中國掀起知識經濟和創新高潮。1999年提出第二次現化化理論”。1985年以來發表論文70多篇,出版專著《第三次現代化》、《公民意識現代化》、《K管理:企業管理現代化》和《效益管理》、合著《國家創新系統》和《創新與未來》、《現代化科學:國家發達的科學原理》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現代化科學概論》等。

簡歷


2002-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
2000- 北京同響現代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1998-2001 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研究員
1996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
1996.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雜誌副主編
1995.10-1999.4 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規劃處處長
1993.4-1995.5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科技二等秘書,外交官俱樂部副主任(1994年)
1988.12-1992.12 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助理研究員,副處長
1983.8-1988.11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學歷
1985.9.--1988.7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79.9.--1983.7 武漢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

主要成就


①1996年提出基礎研究國家目標四個分目標和戰略性基礎研究,1997年初參與起草《關於加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的彙報提綱》,同年6月獲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
②1997年8月提出國家創新體系四個子系統和“知識創新工程”,主持完成《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研究報告。
③1998年初起草《中國科學院關於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彙報提綱》,同年6月獲國務院審議通過,中國科學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④1998年提出人類社會發展新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1999年推出《第二次現代化》叢書,2000年推出《第二次現代化的行動議程》,2001年推出《第二次現代化的前沿》。
繼德國學者提出生態現代化理論、再現代化理論等現代化理論之後,中科院研究員何傳啟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即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的世界現代化進程,可劃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第二次現代化基本概念: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實際上是關於兩次現代化的力量。在人類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二階段的現代化簡稱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其特點是知識化、分散化、網路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生態化、信息化等。
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徵是知識化和信息化,其評價包括知識創新、知識傳播、生活質量、經濟質量4大類指標、16個具體指標,還有工業增加值比重、物質產業增加值比重、工業勞動力比重、物質產業勞動力比重等4個信號指標。16個具體指標包括知識創新經費投入、知識創新人員投入、知識創新專利產出、中學普及率、大學普及率、電視普及率、網際網路普及率、城鎮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費等。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既是一種廣義現代化理論,也是一種文明發展理論。它基於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人類文明的世界前沿、達到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而建立起現代化理論與文明發展理論之間的有機聯繫。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分階段理論,包括第一次現代化理論、狹義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綜合現代化理論。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的主要特點:首先,知識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其次,信息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徵;第三,生態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第四,創新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動力源泉;第五,全球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普遍現象;第六,分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空間特點;第七,多樣性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文化特點;第八,個性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行為特點;第九,智能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技術特點;第十,終生學習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生活時尚。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由於第二次現代化剛剛走過三、四十年曆程,其規律與特點尚處於發育當中,21世紀的不確定性還很大,因此目前對第二次現代化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也無法闡述第二次現代化以後的發展,這為22世紀的世界發展留下懸念。
⑤ 2001年以來,推出《中國現代化報告》年度報告11本(2001-2011)和報告概要3本。
⑥ 2000年組建北京同響現代化戰略研究中心,2002年組建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等。

主要著作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1》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2》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3》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國現代化報告概要2001-2007》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國現代化報告概要2001-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China Modernization Report Outlook 2001-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何傳啟,《現代化科學:國家發達的科學原理》 科學出版社 2010
何傳啟,《東方復興:現代化的三條道路》 商務印書館 2003
第二次現代化前沿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何傳啟,張鳳,《知識創新——競爭新焦點》
何傳啟,《分配革命——按貢獻分配》
第二次現代化的行動議程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0
何傳啟,《公民意識現代化》
何傳啟,《K管理:企業管理現代化》
第二次現代化叢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
張鳳,何傳啟,《國家創新系統——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動機》
何傳啟,《效益管理》,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
何傳啟譯,《怎樣當一名科學家》,科學出版社,1996
路甬祥主編.《創新與未來》,科學出版社,1998

媒體評價


他曾經有三個選擇:留在國外,淺吟低唱家國;回國掙錢,直奔自己的小康生活;做一名本色的科學家,為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讓何傳啟作出選擇,更比他人艱難,因為他深刻了解中國與國外的差距,以及中國距離現代化的遙遙路途。最終,他選擇了第三條路。
“我深刻體會到了‘差距’”
武漢市東北方向70公裡外,木蘭山腳下,有一個小村莊,何傳啟生長於此。在16歲上大學以前他沒有去過武漢。
“1979年我考上武漢大學生物系,大學4年,我深刻體會到農村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差距。1983年畢業,我來到北京,在中國科學院工作。於是,我發現北京和武漢還有很大差距。”
何傳啟的生活重心不斷前移,他所看到的差距也越來越多。1992年,他到美國參會期間,參觀了一些小鎮和農場。他看到美國的小鎮景色如畫,風格獨特的建築和商店,使他聯想到武漢市的髒亂差。
“落差非常巨大,當時只能用一個詞形容我的感受,就是非常震驚。武漢是中國的一個大城市,但它與美國農村一個小鎮的發展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何傳啟說。
1993年,何傳啟到華盛頓工作,當時美國政府正好提出一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美國人率先向信息社會、知識社會過渡。何傳啟回憶說:“我很感興趣,美國的現代化水平到底有多高?於是,我就進行系統比較研究,這才真正理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100年。”
在得出這個多少有些令人沮喪的數據之後,何傳啟認為,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中國現代化的前景確實很渺茫。中國和美國發展水平和發展條件差別很大,不可能沿著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實現現代化,中國必須要走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
“採用傳統的工業化、現代化模式,中國不可能趕上發達國家,那麼我們怎麼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何傳啟說。
為中國尋找一條現代化路徑
在中國,知識界有這樣的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會有一些人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人生的理想站出來。
何傳啟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工作者。1995年,他帶著深刻認識到的“中國現代化實現之差距”回到中國,在中科院計劃財務局任規劃處處長。
這時,他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在歐美社會學界,熱門話題是後現代和新現代化;在經濟學界,討論比較多的則是知識經濟和新經濟;而在科技界熱衷於探討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
何傳啟用業餘時間開始潛心研究這些新觀點,並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在其中尋找聯繫性,以及對中國現代化的啟示。經過幾年的研究,他提出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
1997年8月,他和同事提出國家創新體系四個子系統和“知識創新工程”,主持完成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1998年,中科院正式啟動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其推動者——何傳啟卻於此時悄然離開。他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專註於中國現代化研究。就像當年沒有絲毫猶豫地回國一樣,他始終保持著赤子之心,不為世俗名利所羈。
1998年4月,他在《光明日報》發表《知識經濟與中國現代化》一文,同年6月在《科技導報》發表題為《知識經濟與第二次現代化》的文章。
為了生存,他給一家金融企業兼做顧問。“我的生活問題解決了,就可以潛心研究。至於其他,都不在本人的關心內。”何傳啟這樣說,臉上帶著他慣有的純真的笑容。
其時,中國人口多、資源少、很難趕上去的觀點甚囂塵上。“但我是比較樂觀的。我認為知識經濟給了中國一個迎頭趕上的契機。”何傳啟說,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並不盲目樂觀,而是經過精心測算。
何傳啟曾以日本為例作過一次簡單分析。日本自然資源很少,人口密度也很大,在1950年的時候,日本人均GDP為112美元,同年美國人均GDP為1582美元,美國人均GDP是日本的14倍。到1990年,日本人均GDP比美國人均GDP高1658美元。也就是說,戰後的日本僅用40多年就趕上了美國。2002年,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相對差距是35倍,中美經濟差距大約是當年日本與美國經濟差距的2.5倍。既然日本人花了40多年趕上美國,中國要想趕上美國,會花更多的時間,簡單算算就知道,大約需要100年的時間。這也意味著中國迎頭趕上美國是有可能性的。
“未來的發展有多種可能性,悲觀、折中和樂觀的觀點,在知識界都存在。我認為要將未來的可能性講清楚,但樂觀的可能性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對國家持悲觀態度,那何來奮鬥?”何傳啟說,“至少我們的研究是要提高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可能性。”
此時,他已經有了一個嶄新、明晰的奮鬥目標,即分析300年的世界現代化進程、130多個國家的經驗,基於事實,歸納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找出其背後隱藏的原理,以及對中國的政策啟示,使中國能有實現現代化的合理路徑。
分析世界,服務中國
何傳啟又回到了中科院,那是2002年的事。何傳啟關於現代化的研究已經進行得有聲有色,出版了4本專著和4本合著。
“回到中國科學院,不為別的,因為現代化是國家目標,要想使我們的現代化研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就需要建立國家科研機構,需要回中科院。另外,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的一個歷史責任。”何傳啟說。
在中科院領導的支持下,何傳啟迅速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他提出,中心的責任是“研究世界、服務中國”,以自然科學眼光審視世界現代化,為中國現代化之路尋找比較理想的前景。
作為一個新機構,現代化中心經費少、人員少、壓力大,所從事的又是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學、高技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對於這樣一個交叉科學研究,真有些一將難求的意思,所以何傳啟始終堅持在研究一線,獨立承擔著80%以上的研究工作。他主張只做科學,不論其他。
對於前來應聘的年輕人,他每每都要先叮囑一句:“追求回報就不要來這個中心,在這裡沒有個人利益,也沒有部門利益,只有國家利益,國家至上。”
何傳啟很清楚作戰略研究是一項高風險、高要求、低回報的研究,成功的機會太少,限制的因素太多。他曾對網友分析:“如果真的選擇了戰略研究,你就要作長期的準備。我的建議是,首先,你要具備堅實和廣泛的知識基礎,不能急於求成,不能短平快,更不能急功近利;第二,你要有百折不悔的意志,否則你很快會退下陣來;第三,你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創新的戰略思維,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現象,看不到的趨勢,並且把握住這種現象和趨勢,轉化成社會接受的建議;第四,你要有非常優秀的文字和語言能力,能夠讓你的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創造變成一篇美麗的文字,打動社會、科學家、政府。”
令人驚異的正是何傳啟的清醒和樂觀。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狀、世界的發展,他選擇了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他也並不主張別人效仿自己的路,但他以純真的學者風範、執著的求索精神,凝聚了一批人,他們不求回報,一起為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實現途徑而奮鬥。對此,何傳啟說:“對於我們這些人而言,沒有什麼利益驅動,我們只是看到了祖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