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簡稱:遺傳發育所)最早成立於1959年。2001-2003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及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
遺傳發育所面向中國農業和人口健康的重大戰略需求和生命科學前沿,重點開展基因組結構與調控規律、重大疾病分子機理、品種分子設計、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前沿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揭示水稻、小麥等基因組表達調控規律、闡明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和建立新的品種設計理論與技術體系,為解決遺傳與發育生物學領域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做貢獻。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遺傳發育所共有82個創新研究組,職工592人,在讀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碩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 原遺傳所機構沿革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1952年9月,實驗館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遺傳栽培研究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遺傳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窩遷入前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前身),與該所建立合作關係,人員分散到該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國科學院進行機構調整,遺傳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調整到前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1956年5月“遺傳栽培研究室”更名為“遺傳研究室”,仍歸植物研究所領導,由前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祖德明兼任遺傳研究室主任。1958年3月搬進中關村,借用力學所大樓的一部分為實驗室和辦公室,並在附近創設了一個有40餘畝耕地的臨時性農場。
1958年10月,經院黨組批准,由祖德明、梁正蘭、谷峰秀和陳英組成遺傳研究室領導小組,為組建遺傳研究所準備了條件。1958年12月,遺傳研究室領導小組向中科院裴麗生秘書長並院黨組提交了遺傳研究室擴建為遺傳研究所的報告。1959年6月17日,第7次院常務會議通過並報請國家科委批准。1959年9月25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分別正式行文,組建成立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新成立的遺傳研究所全所研究人員41名,技術人員60名。在原來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和遺傳育種研究基礎上增加了動物、微生物遺傳研究內容。設置了五個實驗室:一室主要研究植物有性過程的遺傳變異規律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二室主要研究生活條件對植物性狀形成和發育的作用;三室主要研究遺傳物質的結構、功能及誘變規律;四室主要研究無性過程的遺傳變異規律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五室主要研究電離輻射的遺傳效應及其機制與防護。
• 原發育所機構沿革
20世紀70年代末,由中國著名實驗胚胎學家、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童第周教授倡導,在中國科學院支持、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於1980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1978年秋,童第周教授和合作者美國坦普爾大學(The Temple University)牛滿江教授聯名向中國科學院和中央書面建議,希望能在北京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他們建議從中國國外取得部分資金幫助新建研究所,以便更好地促進新建研究所的發展和推動國際學術的交流,成為未來這一研究領域的一個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中國科學院秘書長郁文同志簽發並向國務院呈送了“關於建立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請示”報告。經華國鋒、李先念、余秋里、耿飈、王震、方毅等領導的審批,報告於1979年7月29日被批准並下達(科發計字0897號)。院辦公廳於1979年6月11日向全院發文通知成立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下簡稱發育所)籌建處並啟用印章(]科辦字014號),至此發育所的籌建工作即全面展開。鑒於童第周教授不幸於1979年3月逝世的情況,中國科學院於1979年6月22日下達了《關於庄孝僡等同志組成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籌建處領導小組的通知》(科發乾字0853號),由該領導小組負責發育所的全面籌建工作。之後,1979年8月14日院下達《關於建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通知》(科發計字1136號),1980年3月20日院下達啟用《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印章的通知(科發辦字0362號)。
• 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機構沿革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前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抓科技與教育工作的鄧小平同志,為了加強農業綜合研究能力、適時轉化農業科研成果、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逐步解決中國糧食和農產品總量不足等問題,指示中國科學院組建農業現代化研究單元。我院認真落實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院層面成立了農業研究委員會,並積極著手籌備組建農業現代化研究機構。經報請黨中央批准,中國科學院於1978年6月選址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現代化研究所,1979年更名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實行中國科學院和河北省雙重領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2002年,中國科學院又將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併入新組建的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簡稱遺傳發育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遺傳發育所共有82個創新研究組,職工59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3人,“青年”3人,中科院“百人計劃” 42人,“973”等國家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1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9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李家洋
中國科學院入選者 姓名 入選名單李曉江 2009 周儉民 2010 John R. Speakman 2011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 |
---|---|
姓 名 | “百人計劃”入選年度 |
孫方臻 | 1994年* |
李家洋 | 1997年 |
王道文 | 1997年 |
馬潤林 | 1998年 |
薛勇彪 | 1998年 |
儲成才 | 1999年 |
凌宏清 | 1999年 |
楊維才 | 2000年 |
張愛民 | 2000年 |
左建儒 | 2000年 |
戴建武 | 2001年 |
陳明生 | 2002年 |
曹曉風 | 2002年 |
程祝寬 | 2002年 |
張建 | 2002年 |
李傳友 | 2003年 |
謝旗 | 2004年 |
王朝暉 | 2004年 |
李霞 | 2004年 |
李巍 | 2004年 |
張永清 | 2005年 |
傅向東 | 2005年 |
楊永輝 | 2005年 |
楊崇林 | 2006年 |
許執恆 | 2006年 |
劉佳佳 | 2006年 |
唐定中 | 2006年 |
黃勛 | 2006年 |
王秀傑 | 2008年* |
丁梅 | 2008年 |
沈前華 | 2008年 |
韓方普 | 2008年 |
李雲海 | 2009年 |
姚善國 | 2009年 |
王國棟 | 2009年 |
汪迎春 | 2011年 |
焦雨鈴 | 2011年 |
孟文翔 | 2011年 |
張勁松 | 2011年* |
王永紅 | 2011年* |
田誌喜 | 2011年 |
劉翠敏 | 2011年 |
陳化榜 | 2011年 |
周奕華 | 2012年* |
降雨強 | 2012年 |
陳凡 | 2013年* |
稅光厚 | 2013年 |
劉西崗 | 2014年 |
屠強 | 2015年 |
馬林 | 2015年 |
王仕琴 | 2015年 |
國家傑青科學基金獲得者 | |
---|---|
姓名 | 傑青科學基金獲得年度 |
孫方臻 | 1994年 |
李家洋 | 1995年 |
王道文 | 1997年 |
薛勇彪 | 1998年 |
張愛民 | 2000年 |
馬潤林 | 2001年 |
左建儒 | 2001年 |
陳明生 | 2002年 |
凌宏清 | 2002年 |
曹曉風 | 2003年 |
程祝寬 | 2003年 |
謝旗 | 2003年 |
李傳友 | 2004年 |
楊維才 | 2004年 |
張建 | 2004年 |
傅向東 | 2005年 |
李巍 | 2005年 |
張永清 | 2005年 |
戴建武 | 2006年 |
王秀傑 | 2007年 |
許執恆 | 2007年 |
儲成才 | 2008年 |
張勁松 | 2009年 |
楊崇林 | 2010年 |
王永紅 | 2010年 |
周奕華 | 2012年 |
陳凡 | 2013年 |
劉佳佳 | 2014年 |
黃勛 | 2014年 |
李雲海 | 2015年 |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遺傳生育所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院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所級重點實驗室、河北欒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試驗站,是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託單位,設有欒城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太行山山地生態試驗站、海南陵水南繁育種基地。
另外,遺傳發育所分別在江蘇揚州、浙江嘉興、新疆石河子、天津、青島等地建立了8個以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為重點研發對象的分子育種聯合中心;在黑龍江哈爾濱建立了中科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種聯合研究中心;在天津和呼和浩特建立了大動物(奶牛)育種基地;在海南陵水、河北趙縣建立了作物繁育基地;與瀋陽軍區合作建設新民、老萊、盤錦育種基地。
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農業水資源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節水農業省級重點實驗室
所級重點實驗室:遺傳網路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包括蛋白質組分析平台、基因組分析平台、生物技術平台、生物影像分析平台、脂質組分析平台、代謝組學平台、植物激素平台和同位素實驗室,可提供包括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和細胞生物學等生命研究所需要的技術支撐與服務。
儀器設備 | |
---|---|
序號 | 設備名稱 |
1 | 液相色譜——三重串聯四級桿質譜聯用儀 |
2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3 | 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系統 |
4 | 組合性高解析度質譜儀 |
5 | 納升級超高效液相色譜儀 |
6 | 離子色譜系統 |
7 | 液相色譜四極桿線性離子阱串聯質譜儀 |
8 | 高效液相色譜儀與霧式檢測器 |
9 | 線性離子阱 UPLC-MS/MS |
10 | 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串聯質譜儀 |
11 | 微量蛋白液相色譜系統 |
12 | 快速蛋白液相色譜系統 |
13 | 氣相色譜四極桿質譜聯用儀 |
14 | 冷凍掃描電子顯微鏡 |
15 | 掃描電子顯微鏡臨界點乾燥儀 |
16 |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成像系統 |
17 |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
18 | 透射電子顯微鏡 |
19 | SD-共聚焦熒光顯微鏡 |
20 | 全內反射熒光顯微鏡 |
21 | 超高解析度顯微鏡 |
22 | 倒置熒光顯微鏡 |
23 | 活細胞高速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
24 | 全自動熒光顯微鏡 |
25 | 實時熒光壽命成像檢測系統 |
26 | 雙光子熒光顯微鏡 |
27 | 植物染色體顯微工作站 |
28 | 多功能激光掃描成像系統 |
29 | HiSeq 2000測序儀 |
30 | 農作物分子育種數據分析系統及其備份系統 |
31 | 全自動轉基因植物檢測(GMO)工作站 |
32 | 實時定量PCR儀 |
33 | 多功能激光掃描成像儀 |
34 | 快速高效蛋白純化工作站 |
35 | 液體閃爍分析儀 1450 |
36 | 流式細胞儀 |
37 | 分選型流式細胞儀 |
38 | 蛋白核酸分析儀 |
39 | 非對稱場流分離檢測 |
40 | 高效液相層析儀 |
41 | 化學熒光成像系統 |
42 | 混合試驗儀 |
43 | 凝膠回收蛋白分析系統 |
44 | 近紅外分析儀 |
45 | 製備型超速離心機 |
46 | 中型制粉磨 |
47 | 攜帶型光合熒光測定儀 |
48 | 步入式培養箱/3台 |
49 | 超速離心機 |
50 | 單株單穗脫粒機 |
51 | 種子包衣機 |
52 | 小區精準播種機 |
53 | 小區聯合收割機 |
• 國際交流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與英國利茲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紐西蘭梅西大學、日本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和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等多國的研究所、大學,在前沿科學研究、雙邊學術研討、建立聯合研究中心、互派高級學者和優秀研究生等方面開展深層務實合作;研究所分別與先正達生物技術公司和杜邦先鋒公司開展合作研究。2009-2013年間先後主辦或承辦了第十屆國際茄科基因組學學術研討會(2013)、國際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機理研討會(2012)、環境變化與農業資源高效利用(2011)等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同時還舉辦了各類雙邊研討會。
國際會議:
2015年5月11日至14日,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2015年3月9-11日,2015年CAS-JIC雙邊學術研討會
2015年6月28日-7月1日,“植物染色體工程與功能基因育種國際會議”
2014年10月20日至22日,中日韓發育生物學研討會
2013年10月13-17日,第十屆國際茄科植物生物學大會
2014年9月17日至19日,第二屆LipidALL國際脂代謝會議
10月22日至24日,中德雙邊研討會
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情況 | |||||
---|---|---|---|---|---|
項目名稱 | 境外合作單位 | 合作地區或國家 | 項目負責人 | 經費來源 | 執行年限 |
中美重大肝病合作計劃 | 美國南加州大學 | 美國 | 許執恆 | 科技部 | 2009-2012 |
南水北調受水區水資源管理與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 | 日本 | 楊永輝 | 科技部 | 2009-2012 |
水稻印記基因調控種子發育的分子機理研究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 澳大利亞 | 曹曉風 | 中國科學院 | 2010-2013 |
小麥A基因組精細圖譜的構建 | 荷蘭KeyGene公司,美國UC-Davis大學 | 荷蘭、美國 | 凌宏清 | 科技部 | 2011-2013 |
•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情況 | |||
---|---|---|---|
序號 | 共建機構名稱 | 合作方 | 成立時間 |
1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浙江嘉興農作物高新技術育種中心 | 浙江省嘉興市人民政府 | 2005 |
2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揚州農業高新技術育種中心 | 揚州大學、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紅旗種業有限公司 | 2005 |
3 | 中國遺傳研究所--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稻設計育種聯合研究中心 |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005 |
4 | 浙江農科院和遺傳發育所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 2006 |
5 | 河北石家莊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 石家莊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河北省農林科學院 | 2006 |
6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天津植物分子育種中心 | 天津市農科院 | 2006 |
7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新疆農墾科學院分子農業技術育種中心 | 新疆農懇科學院 | 2006 |
8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湖南亞華高新技術育種中心 | 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湖南亞華種子有限公司 | 2007 |
9 | 中國科學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種聯合研究中心 | 黑龍江省農科院 | 2008 |
10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趙縣小麥育種基地 | 趙縣人民政府、趙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 2010 |
11 | 天津大動物聯合研發基地 | 天津市奶牛發展中心 | 2010 |
• 服務社會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植物遺傳學方面,研究所率先在中國國內開展了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率先獲得了農作物花粉植株和轉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劑的大豆植株及後代;率先生成原生質體再生植株;通過遠緣雜交、理化誘變、單倍體育種等育種新途徑,特別是利用種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培育的小麥、棉花新品種由於其優良的農藝性狀給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曾多次獲得國家的表彰。
在人類遺傳學研究工作中,研究所成功完成人類染色體1%的測序工程;同時開展了人類群體遺傳研究,建立了“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摸索出“產前遺傳性疾病診斷技術”。
在動物遺傳學領域,確立了動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術;成功培育出了家雞純系與胚胎系;開創新地建立了魚類細胞核移植技術。
在基因組研究方面,研究所率先完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第四號染色體的精細測序;在轉基因研究方面,先後獲得水稻、小麥、油菜、楊樹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轉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發掘領域,顯花植物自交不親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等研究獲得了重大突破。
• 科研獲獎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自2001年新的遺傳發育所成立以來,該所共發表論文1910篇,其中SCI論文1055篇,總IF=3170,IF〉5(本領域重要影響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11篇(含8篇合作)。作為基礎研究水平的重要標誌,論文產出數量和質量已位居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前列。專利授權151項(含美國專利2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54個,其中11各位國家審定品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76項。
2009-2013年,研究所新增主持各類項目/課題387項,獲各類獎勵2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5項,省部級獎勵15項。“小麥A基因組草圖繪製”入選“2013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入選“201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超級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分子機理研究”入選“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楊維才研究員主持的“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機理研究”獲得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家洋院士及其團隊“水稻高產優質性狀的分子基礎及其應用研究”成果獲得2013年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2020年,榮獲“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名錄”,機構論文被引次數109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遺傳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遺傳學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Elsevier出版社、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高級學術刊物,是生物學、農學、農作物類核心期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生物學文摘(BA)、醫學索引(IM)、俄羅斯文摘雜誌(AJ)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生物學文摘》等27種中國國內外重要檢索系統與資料庫收錄。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設有6個理學專業的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2個農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培養點以及1個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點,以及1個博士后流動站。
二級學科博士點: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營養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植物營養學、作物遺傳育、生物工程、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營養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
博士后流動站:生物學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在讀研究生614名,其中博士生445名、碩士生169名。在站博士后115人。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情況 | |||
---|---|---|---|
年度 | 獲獎人姓名 | 指導教師 | 學位論文題目 |
2005 | 李學勇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與研究 |
2006 | 喬 紅 | 薛勇彪 研究員 | 金魚草S位點編碼的F-box基因AhSLF-S2的功能分析 |
2008 | 丁永和 | 楊維才 研究員 | AtCaMRLK和AtGRP在擬南芥早期胚胎髮育中的功能分析 |
中科院-BHPB獎學金 | ||
---|---|---|
年度 | 獲獎者姓名 | 指導教師 |
2005 | 張冬芬 | 程祝寬 |
2006 | 劉乃友 | 楊維才 |
張冬芬 | 程祝寬 | |
2009 | 陸發隆 | 曹曉風 |
2010 | 陳迪笛 | 楊崇林 |
2011 | 周文焜 | 李傳友 |
2014 | 李 磊 | 周儉民 |
“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情況 | |||
---|---|---|---|
年度 | 獲獎人姓名 | 指導教師 | 學位論文題目 |
2004 | 李學勇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與研究 |
2005 | 喬 紅 | 薛勇彪 研究員 | 金魚草S位點編碼的F-box基因AhSLF-S2的功能分析 |
2007 | 丁永和 | 楊維才 研究員 | AtCaMRLK和AtGRP在擬南芥早期胚胎髮育中的功能分析 |
2009 | 夏 凱 | 韓敬東 研究員 | 高等生物蛋白網路的調控與進化 |
劉 斌 | 曹曉風 研究員 | 水稻OsDCL1和OsDCL4基因的功能研究 | |
2011 | 矯永慶 | 李家洋 院 士 |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IPA1)的克隆與功能研究 |
黃先忠 | 傅向東 研究員 | 水稻直立密穗控制基因dep 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
2012 | 陸發隆 | 曹曉風 研究員 | 擬南芥中組蛋白甲基化動態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 |
魯 非 | 陳明生 研究員 | 稻屬基因組多位點同源區域的比較分析 | |
2013 | 陳迪笛 | 楊崇林 研究員 | 秀麗線蟲凋亡細胞吞噬受體CED-1的循環機制及其介導的細胞骨架重排機制研究 |
2014 | 王 莫 | 程祝寬 研究員 | 水稻聯會複合體中央元件蛋白ZEP1的功能研究 |
(資料來源: )
所徽寓意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2、右側苯環取自中國科學院院徽的一角,意為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成員之一;水晶鑽石般的苯環也表現遺傳發育所的堅強與團結。苯環內的圓形圖案寓意胚胎髮育生物學研究。
3、鴿子型總體圖案寓意動物和人類研究並象徵和平和安祥。仰觀群鴿翱翔藍天,遺傳發育所科技事業正在展開雙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潛心科研和協力創新的成果奉獻和造福於人類。
• 所訓
潛心科研、創新為民、愛崗敬業、求實奉獻
所 長:楊維才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胥偉華
副所長:張永清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韓一波
原遺傳研究所 | ||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王文質 | 革委會主任 | 1974-1977 |
胡含 | 所長 | 1977-1987 |
李振聲 | 所長 | 1987-1991 |
陳受宜 | 所長 | 1991-1999 |
李家洋 | 所長 | 1999- |
原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庄孝惠 | 所長 | 1980-1986 |
嚴紹頤 | 所長 | 1986-1989 |
孫方臻 | 所長 | 1994-2001 |
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 ||
---|---|---|
姓名 | 職業 | 任期 |
郭敬輝 | 所長 | 1978-1983 |
曹振東 | 所長 | 1983-1991 |
劉昌明 | 所長 | 1992-2002 |
現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李家洋 | 所長 | 2001年至2004 |
薛勇彪 | 所長 | 2004年至2014 |
楊維才 | 所長 | 2014年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