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然

王惠然

王惠然,(1936-),浙江鎮海。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首屆中國藝術節金杯獎、會演指揮獎獲得者,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琵琶研究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多次出任中國和國際級比賽評委,樂器製造廠顧問,現任珠海女子室內中樂團藝術總監,前衛民族樂團藝術指導兼指揮。是一位集作曲、指揮、演奏、教育及樂器改造於一身,成就顯赫的著名民族音樂家。

人物簡介


王惠然(1936-)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生於上海。從小酷愛民族民間音樂,十三歲起自學琵琶、月琴等,立志從事民族器樂的演奏和創作。其演奏富有激情,處理細膩。曾創作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樂曲,多次在解放軍軍文藝會演和中國調演中榮獲創作獎。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創了琵琶“四指輪”技法,大大擴展了琵琶的表現力,並參與發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另著有《柳琴演奏法》一書。
2008年2月16日,王惠然愛徒在國際比賽獲金獎,他自己籌辦的中國首屆柳琴大賽也有於2008年7月在珠海舉行!“以前珠海很多市民根本不認識柳琴這種樂器,但這次兩個孩子獲獎,讓我覺得非常開心和欣慰,因為這也是珠海本土的柳琴選手第一次獲得如此高的獎項,我相信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人了解柳琴,喜愛柳琴。”

擔任職務


濟南前衛民族樂團藝術指導、指揮、一級作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琵琶研究會理事
山東省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
徐州樂器廠高級藝術顧問
香港中樂團和青年中樂團客座指揮。

人物經歷


王惠然,原籍浙江省鎮海縣,1936年12月10日出生於上海。
王惠然自幼喜愛民族音樂,13歲起自學琵琶、月琴等民族樂器,參加過評彈越劇江南絲竹山東柳琴戲、京劇等的演出,打下了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根基。
1953年,越劇熱席捲全中國,王惠然與同伴組織起“新音越劇音樂組”,並於1955年考入單縣越劇團。
王惠然在傳統琵琶技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利用食、中、無名、小指輪奏外弦,把大拇指解放出來彈奏內弦以產生複音效果,成為新技法“四指輪”,進一步擴大了琵琶的表現力,並藉此於1956年4月考上北京的公安軍文工團任琵琶獨奏演員。團里對他的培養非常重視,聘請哈爾濱藝術學院李廷松教授教他學習琵琶,歷時半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演奏富有激情,處理細膩。
1957年,王惠然作為中國藝術團成員前往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他的琵琶獨奏以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贏得了蘇聯及各國朋友的廣泛讚譽。莫斯科廣播電台更錄製了他演奏的《十面埋伏》、《陽春白雪》、《塞上曲》和中國第一首多聲部的琵琶獨奏曲、“四指輪”新作《月下歡舞》,聲譽鵲起。
1958年7月,公安軍文工團撤銷,王惠然同團里大部分人員一起被調往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他擔任民族樂隊首席及琵琶、柳琴獨奏演員。
1960年,以彝族音樂為素材創作出了被譽為“中國音樂精品”的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這是一首在中國當代琵琶發展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琵琶作品,那優美的曲調一直不絕於耳,其廣為流傳已成為琵琶樂手的必修曲目。它的產生,對琵琶曲的創作、演奏技法的革新、開拓和擴大琵琶獨奏曲的表現範圍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意義。之後,他又創作了 《江南三月》、《金色年華》等琵琶獨奏曲。
1958年底,試製成功了第一把三弦高音柳琴。音域由窄變寬,音色由悶噪而變明亮,成了轉調自如、顆粒性強的高音彈撥樂器,解決了民族管弦樂隊彈撥樂聲部明顯缺乏高音樂器的問題。之後,他又參與製作了四弦高音柳琴,把柳琴提高到獨奏樂器的地位。他的改革成果獲得了“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王惠然曾擔任1982年“全國民族器樂獨奏觀摩大會”、1988年“第二屆全國少兒民族器樂比賽”、1988年“中國樂器國際比賽ART杯”、1989年文化部“中國第六屆作品(民樂)比賽”的評委。

藝術成就


一直以來,柳琴只用於戲曲伴奏,至一九五八年王惠然成功研製了三弦及四弦高音柳琴,並以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格,加以現代氣息及技巧,一時間成為中國電台經常播放的樂曲,家傳戶曉,影響深遠。此後王惠然還創作了更大型的柳琴協奏曲,使柳琴的技巧更趨完美。自第一把柳琴試製成功后,王惠然便開始了他的柳琴演奏生涯,並於1960年創作了第一首柳琴獨奏曲《銀湖金波》。他還創作了包括柳琴獨奏曲《春到沂河》、《陝北隨想曲》、彈拔樂合奏《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在內的很多優秀的柳琴曲和一些民樂合奏曲。其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多次在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和全中國調演中獲創作獎。
王惠然創作的作品還包括民族管弦樂合奏《黃河隨想曲》、《昭君別》、《喜迎春》;組曲《華夏風情六首》;吹打與樂隊《秦王破陣樂》、《飛龍》;柳琴曲《幸福渠》、《木棉花開》、《春情》及協奏曲《忠魂》、《海江晨曲》、《江月琴聲》等。他的作品細膩深沉、優美抒情,尤其注重強弱快慢的對比,務求情緒起伏、抑揚頓挫、感人至深。
愛徒得獎,王惠然很開心
愛徒得獎,王惠然很開心
王惠然除了對柳琴的樂器改革取得成績外,對演奏技法的整理和發展更作了重大的貢獻。他所著的《柳琴演奏法》一書,在海內外廣為流傳,對普及柳琴演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王惠然指揮、王紅藝獨奏、記錄王惠然開創柳琴藝術的傳記性電視音樂片《琴弦上的追求》,榮獲全中國文藝片一等獎,從而確立了他被譽為“柳琴藝術開拓者、創音立者”的地位。作為指揮家,王惠然是從指揮自己的作品入手的,後來又相繼指揮了多部歌劇、電視劇音樂及民族管弦樂合奏、協奏曲等。他的指揮別具風格,富有激情的藝術魅力,具有大將風度,深獲觀眾的讚揚。王惠然在創作和演出之餘,還悉心培養民族音樂的接班人。他曾應邀赴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進行講學,並為中國音樂學院及十幾個省、市的藝術院校、專業團體的柳琴演奏者授課。他在國內有近百名琵琶、柳琴學生中,有的已擔任聲部首席;有的已成為演奏家;有的在大專院校擔任教師。而且,港、澳、台、美國、西德、新加坡等地也有不少他的學生,王惠然為促進柳琴藝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柳琴情緣


柳琴之父

王惠然在指揮
王惠然在指揮
柳琴是由王惠然根據傳統的“土琵琶”改造而成,因此國際上把王惠然稱為“柳琴之父”。王惠然以前是學琵琶的,偶然在山東看了一場柳琴戲,於是對‘土琵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弦樂、吹奏樂,都有高中低不同的聲部,這樣在演奏時能夠相互結合,表現力也更有立體感,然而彈撥樂卻只有中低聲部,沒有高聲部,王惠然發現柳琴有彈出高音的潛力。於是花幾塊錢在當地買了把民間柳琴,並找到徐州樂器廠的師傅一起進行研製,從最初的二弦擴展到三弦以至四弦,音域由原來的1.5組八度,擴展到4組八度,音色也變明亮了,柳琴成為轉調自如、顆粒性強的高音彈撥樂器。1988年,王惠然因此獲得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惠然還於2008年開展了自己的中國柳琴大賽,這是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和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也是柳琴發展50年來首次舉辦國際性的專業比賽,這次大賽無論是對柳琴藝術的發展,還是對提高珠海的知名度,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柳琴簡介

柳琴,典型的琵琶類彈撥樂器。又稱柳葉琴、金剛腿、土琵琶。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琵琶相似,只是右手用撥子彈奏。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土裡土氣,非常民間化,中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土琵琶”長期流傳在中國山東、安徽和江蘇一帶的民間,用於伴奏地方戲曲。

人物評價


王惠然在柳琴研討會上發言
王惠然在柳琴研討會上發言
二百多年來,柳琴只用於戲曲伴奏,至一九五八年王氏成功研製了三弦及四弦高音柳琴,並以濃郁的傳統民族風格,加以現代氣息及技巧,創作出“春到沂河”、“幸福渠”等獨奏曲,一時間成為中國電台經常播放的樂曲,家傳戶曉,影響深遠。此後王氏還創作了更大型的柳琴協奏曲,使柳琴的技巧更趨完美。
王氏所譜寫的大型合奏曲、吹打樂、琵琶曲及五十幾首柳琴曲,獲得“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等十餘項中國與國際性大獎,首創的“四弦高音柳琴”獲中國樂器改革最高獎。此外,王氏亦錄製了“王惠然作品專輯”等多張唱片及電視音樂片“琴弦上的追求”專輯,確定了他對柳琴演奏技巧和藝術的形式、發展和規範化作出的巨大貢獻。王氏曾多次遠涉海外表演,學生亦遍及世界各地,論文和著作亦於世界多處發表。
王氏的指揮技巧爽朗細膩,深具魅力,曾四次赴港指揮香港中樂團、香港青年中樂團、香港演藝學院中樂團,九四年率前衛民族樂團訪港表演,均獲巨大的成功,受到各界熱烈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