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勞亭歌

勞勞亭歌

《勞勞亭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借送別抒發作者自己的傷感,詩中作者自比謝靈運,自矜其才不減於袁宏,感嘆孤獨寂寞、無人賞識之情。全詩善用蔓草、悲風、秋月等意象,寓情於景,渲染凄涼氛圍。

作品賞析


此詩中李白自比於謝靈運,自矜其才不減於袁宏,寄情於歸夢而已。而嘆時無謝尚,無人賞識,只有獨宿空船。
開篇“勞勞送客”點出送別背景,“蔓草離離”以道旁草象徵離情別緒。
三、四兩句抒發感情用了比喻、擬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進一步推進。
五至八句運用典故,詩人自誇山水之趣既同謝靈運,而吟詠之妙又不減袁宏,並感嘆無人賞識自己,這裡表現了詩人很自信、自傲。
最後兩句是“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描繪了一個場景,在秋夜風吹苦竹的凄涼氛圍下,詩人獨宿空船,只能寄情於歸夢。
詩人寄情歸夢,寓情於景,抒發自己孤獨寂寞、苦無知音、無人賞識的痛苦情感,從而點明了詩的主旨。詩的結尾描繪了秋夜風吹苦竹的情景,渲染凄涼氛圍,留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回味無窮。同時,詩人借月亮時間意象以抒寫自己的無限愁思。詩人選擇了秋月這個時間意象,把“悲哉秋之為氣也”這種傳統的悲秋主題加入秋月意象中,用“蔓草離離”“白楊悲風”“苦竹寒聲”“獨宿空簾”等一系列意象圖景表現了作者像東流水一樣不盡流淌的離情別緒。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李白游金陵時。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