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寺

河北正定縣大佛寺

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佔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隆興寺核定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隆興寺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遊覽。

建築沿革


隆興寺
隆興寺
隆興寺原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改稱隆興寺。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來征河東后駐蹕鎮州(后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時,得知寺內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銅鑄大悲菩薩,後漢契丹犯界和後周世宗毀佛鑄錢的兩次劫難,加之聽信寺僧“遇顯即毀,迢宋即興”之讖言后,遂敕令於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並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971年)興工,至開寶八年(975年)落成。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膳的宋代建築群。
清咸豐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堪,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隆興寺主要建築分佈於一條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寺前迎門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經三路三孔石橋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書樓(遺址)、大悲閣、集慶閣(遺址)和彌陀殿等。在寺院圍牆外東北角,有一座龍泉井亭。寺院東側的方丈院、雨花堂、香性齋,是隆興寺的附屬建築,原為住持和尚與僧徒們居住的地方。

主要景點


戒壇

隆興寺內一座木結構牌樓門
隆興寺內一座木結構牌樓門
戒壇是一座亭台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從外面看去,戒壇三層四面,第一層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結構,支撐著整個戒壇的大屋檐,戒壇屋頂為攢尖式屋頂,四條屋脊,每條屋脊上有六隻神獸,索命戒壇的等級還是很高的。
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中國也不多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古代,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后,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涼寺。

大悲閣

隆興寺
隆興寺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後部。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檐三層樓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據記載,該閣始建於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
大悲閣內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台上,是中國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0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製,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一通宋碑記載,其鑄造程序是: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
1944年(民國33年)重修大悲閣時,拆掉了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建築面積較原來縮小了三分之一。東、西、北三面牆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無存。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憑欄縱觀正定古城風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此閣,吟詩詠賦,留下了許多美好詩篇。
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西側為慈氏閣。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木製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採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檐牆一周的柱子均採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國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

無門寺

隆興寺
隆興寺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築天王殿,單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正中殿身五間,進深五間。中央部分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廈,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見格,殿頂為綠琉璃瓦剪邊、檐下飾雄大的綠色斗拱,翼角弧度圓潤而微微向上翹起。像這樣立體禮富淤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中國早期古建築中實屬罕見。殿內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一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迦葉)像為宋代原塑。檐牆及圍繞佛壇的扇面牆上,均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繪製的壁畫,題材內容為佛傳故事。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流暢。扇面牆背麵塑有玲瓏別緻的須彌山,山間塑有羅漢、獅、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樑微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

天王殿

隆興寺雙龍照壁
隆興寺雙龍照壁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圍牆上,有琉璃磚雕刻的“富貴牡丹”。正對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照壁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頂及兩側用綠色琉璃瓦鑲嵌。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牆為大紅色彩。
照壁之中有兩條栩栩如生蛟龍。傳說,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無橋,過往不便,后打鑄兩條鐵鏈繫於兩岸木樁,以利行人渡船,后經年累月,鐵鏈變成兩條綠龍,為害百姓,被張天師擒獲。此時,正值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門,正愁沒辦法交差。於是便讓工匠連夜動工,在大佛寺門前修起了這座照壁,把二龍牢牢地嵌在中間,這樣一來鎮鎖了蛟龍使它不能作惡,二來也遮掩了大佛寺沒有山門的尷尬。

摩尼殿

摩尼殿壁畫
摩尼殿壁畫
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北行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該寺主要建築之一,坐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屬抬梁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結構形式。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佛經上說:“摩尼珠,投入濁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平面布局為十字形,面闊七間、近深六間。長33.32米,寬27.08米,重檐歇山屋頂,綠琉璃瓦覆頂。與一般重檐建築不同處是把外牆砌到副階檐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
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除內槽東、西扇面牆內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為清代繪製外,其餘皆繪有明代成化年間所繪的壁畫,四抱廈繪有佛教天神“二十四尊天”;檐牆內壁採用“分幅兼通景”的布局,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整個過程。內槽東西扇面牆外壁分別繪“西方勝景”和“東方凈琉璃世界”,畫面長9.36米,高7米,構圖宏偉。保存較好的“西方勝景”,以西方三聖一彌陀、觀音、大勢至為中心繪佛、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00餘身。
隆興寺千年槐樹
隆興寺千年槐樹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結構牌樓門,因隆興寺南北縱深、院落重疊,此牌樓應為前後兩個院落之間的導入之門。摩尼殿北門出來,有一架小巧的木製牌坊,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餘年的槐樹,一為龍槐,一為鳳槐。
相傳西漢末年,正定城內一個富家的小姐與家中年輕的長工眉目傳情,談起戀愛。在當時封建社會,不難猜到其後的結局:遭到小姐的父母堅決反對,要棒打鴛鴦。倆人便相約私奔,途中遭家人追趕,無處可逃,相對盟誓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說完,在此處當即化作兩株槐樹。若干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到正定,聞此情,見此樹,深為感動,賜名龍鳳槐,後人又稱之為夫妻樹、姻緣樹。這對古槐樹冠在空中相通,樹根在地下纏繞,國運衰則葉稀,國運盛則葉茂。人們感知龍鳳槐的靈性,若繞樹三匝,相信會有福報。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製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建造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文物保護


從1977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底,對摩尼殿進行了落架重修;
1982-1985年,對隆興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壇、彌陀殿等進行了修繕和彩繪,建了停車場;
2014年3月,開始天王殿修繕工程;此外,隆興寺毗盧殿現狀整修工程設計方案已經獲批,按照法定程序擬委託山西古建所承建,壁畫保護維修工程已由敦煌研究院完成方案設計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待批;
2015年2月11日,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在正定隆興寺開館。

文物價值


正定隆興寺被中國古建專家梁思成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中國最高的銅鑄大佛“千手觀音”。隆興寺作為河朔名寺,歷經千年,見證了唐宋至民國時期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發展變化。隆興寺是中國國內現存宋代建築、塑像及石刻最多的寺院建築之一。

寺廟之最


正定隆興寺
正定隆興寺
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
摩尼殿大殿結構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佈疏朗;柱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像這樣外觀重跌雄偉、富於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為宋《營造法式》之典範,被梁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最美五彩懸朔觀音像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宋代的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上共有佛像30餘身,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端坐於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俗稱“倒坐觀音”。觀音像高3.4米,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
最古老的轉輪藏
復原重刻《隋龍藏寺碑》新拓
復原重刻《隋龍藏寺碑》新拓
轉輪藏直徑七米,是一座收藏經文的旋轉書架,外觀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設木軸,亭身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 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報恩寺華嚴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轉輪藏、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經閣清代轉輪藏、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因此稱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
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隋《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全稱“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在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中,隋代是漢隸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而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字體方整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滯寬博,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獃滯,在書體結構和用筆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讚譽“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後人也稱其為楷書第一碑。
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音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閣內供奉聞名遐邇的宋代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俗稱“正定府大菩薩”。它為北宋開寶四年(971)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兩隻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隻手,分別執日、月、凈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世界上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
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毗盧殿
毗盧殿
毗盧殿位於隆興寺中軸線最末端,殿內的毗盧佛堪稱國寶,毗盧佛設計獨特,精美絕倫,為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御制的。這尊毗盧佛全部為青銅鑄造,高6.72米,由三層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圓鼓形蓮座層置而成。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於變化,整尊造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這尊皇家御制的毗盧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銅鑄工藝,據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榮登郵票


《正定隆興寺》特種郵票
《正定隆興寺》特種郵票
2016年6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正定隆興寺》郵票一套兩枚,分別為摩尼殿、大悲閣

文化活動


隆興寺帝王禮佛表演
隆興寺帝王禮佛表演
隆興寺帝王禮佛表演
隆興寺是座皇家寺院,歷代皇帝多次駕臨並撥款修繕。據《隆興寺志》記載: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皇帝下令撥國庫銀兩重修隆興寺后,康熙皇帝親臨瞻禮,賜親筆手書的“敕建隆興寺”等19塊匾額。
2011年底文保所根據史料記載,重新編排了大型“帝王禮佛盛典”,再現了康熙皇帝駕興隆興寺,地方官員迎接聖駕,皇帝御賜匾額、上香禮佛的歷史場景。所有參加演出的人員,全部是文保所職工,經過半年多的演出磨合,“帝王禮佛”盛典已經成為遊客最喜愛的演齣節目之一。
千手觀音表演
隆興寺千手觀音表演
隆興寺千手觀音表演
隆興寺大悲閣內供奉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1.3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世界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她不僅是隆興寺的象徵,更是古城正定的象徵。千手千眼觀音表演是由導遊科十位年輕的姑娘表演的,演繹了千手千眼觀音的神韻。
廟會時,隆興寺內帝王禮佛盛典將再現了康熙皇帝敕建隆興寺、親賜匾額、禮拜大佛的盛大場景。另外,隆興寺大悲閣前的佛樂吹奏表演;大悲閣東側撞響吉祥鍾,萬民祈福祉活動。

旅遊貼士


交通

公交車
從石家莊市區坐快177路到大佛寺站下車。
計程車
石家莊市內打的直接到隆興寺。
自駕車
自駕車沿107國道一路向北,107國道旁有景區引導牌。

門票

大佛寺成人票為50元。
學生、老人、宗教人士、本地人(僅認身份證,不可以用戶口本等其他證件證明)半價。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石家莊市所有A級旅遊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遊覽。(第一門票免費,景區內的溫泉、索道、演藝、電瓶車等消費項目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