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

晚唐五代詞人張泌創作的詞

《臨江仙·煙收湘渚秋江靜》是晚唐五代詞人張泌的詞作。此詞寫的是洞庭湖畔黃陵廟中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哀婉動人的故事。此詞寫景、敘事、抒情之間,給人空靈縹緲、意境凄迷的美感。

作品賞析


賞析

詞從環境描寫入手:“煙收湘渚秋江靜,蕉花露位愁紅。這兩句景物搭配上,一遠一近,一大一小。前句是全鏡頭,攝取了秋江、秋空和洲渚的畫面,顯示出遠景的遼闊以及秋郊的寂寥。后句特寫鏡頭,把焦點集中在蕉花上。美人蕉葉肥花大,花色深紅,惹人注目。但是這一句的描寫,卻打上了深深的感情色彩。詞人構思的藝術匠心使此帶露的鮮花,帶上了人具有的飲泣、愁怨的情態,從而為全詞定下了凄涼愁怨的主調。不僅如此,詞人何以選擇蕉花而不是其他的花來描寫,除了因其顯眼這一點外,還隱喻的有“美人”之意。這兩句,既描寫了黃陵廟的環境,也暗喻了廟中女神湘妃的愁怨情懷,開篇起得很好。“翠竹暗留珠淚怨,閑調寶瑟波中”。《牡丹亭》中杜麗娘因愛而生,又因愛而死,可見世間愛是可以穿越生死路。當娥皇、女英在現實中得不到愛情時,便投湘水而死,化為“湘夫人”,鼓瑟之聲,希望遠去的心上人的靈魂還能夠聽到美妙的音樂聲,藉以寄託慰問、慰藉哀思。帝舜走後,二妃惟有時時彈奏瑤瑟,讓美妙的音樂聲盪綠波,藉以寄託慰藉哀思。黃陵廟裡的神女塑像栩栩如生,香冷粉消的花容月貌楚楚動人,頭上梳著像花一樣的環形髮鬢,耳邊的頭髮似綠雲重重,二妃居於古祠殿中只有颯颯冷風濛濛苦雨與她們為伴,表達了二妃的凄怨和內容的情感。揮淚成斑,湘浦鼓瑟充滿了飄渺的神話色彩,也充滿了浪漫氣息。“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風”又是詞人惋惜二妃悲劇性的死,以景結情含有餘不盡之意。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以其哀婉動人,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文人墨客歌吟諷詠的常見題材。張此詞即詠此事。詞的上片“煙收”二句用環境烘托悲劇的氣氛。緊接三句寫二妃離京尋舜帝於水雲之鄉,形象動人,情意婉轉。下片開頭二句寫出湘妃竹與湘妃鼓瑟的故事。后三句又以景結情,餘韻悠長,與開頭悲劇呼應。
這首詞詠懷古迹,憑弔湘妃,將追懷帝舜的湘妃如怨如慕之情寫得“祭神如神在”,且寫了人神之共性,具有人類通常具有的優美情懷。全詞以景起,以景結,中敘二妃事;娥皇、女英的形象與黃陵廟環境的陰冷氣氛融為一體,情景相生,釀造出一股凄涼愁怨的情味。作品“極縹緲之思,不落凡俗”,成功地運用神話題材,創造出幽艷空靈的審美境界。

評價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玉茗堂評花間集》:詞氣委婉,不即不離,水仙之雅調也。
明代文學家周啟琦《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帆影落時,綠蕪漲岸,可方此詞。
清代文學家李冰若《栩庄漫記》:“蕉花露泣愁紅”,凄艷之句。全詞亦極縹渺之思,不落凡俗。

創作背景


詞人在唐末的秋天的早晨來到湘江畔,由於映入眼帘的湘江邊的景物陰冷凄涼,內外冷寂的湘妃祠中掛著二妃美麗的容貌畫像,讓他想起了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感人故事,釀造出一股凄涼愁怨的情味,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張泌(bì)(生卒年不詳),《全唐詩》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詞人。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詞用字工煉,章法巧妙,描繪細膩,用語流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