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山僧不遇作

唐代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

《尋山僧不遇作》 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人尋訪一位僧人卻沒有遇到,而寫下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台階上是鳥停留的痕迹,禪室空寂無人,掛在窗戶上的白浮塵落滿了塵埃。作者想要離去卻對山中美景感到不舍。詩中寫出了山谷中的幽靜以及作者的猶豫,表達了作者對尋訪山僧不遇的遺憾以及對山林悠閑生活的嚮往之情。

作品賞析


詩中訪友詩的套路展現出了散文化傾向。詩的前六句是一種明快流程的交代:徑————壑————門————階————室————窗————壁。談不上行雲流水,卻能窺見這首詩的門戶:乍看起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辭章搭配得體,步履從容,但揣度二三,就為這筆清晰的流水賬而嘆息,怪它沒有更豐富的詩意進項。但這種責怪,並不殃及散文化傾向,對散文化現象需要一次又一次關乎價值觀的認識;散文化的感覺跟一首詩有頭有尾進行某種敘事的憧憬有關,這首詩在較短的篇幅內寄情於一樁事情的脈絡而非關於這件事的激情,就極有可能顯示出散文化的特徵。
從作者的立場看,在構思(哪怕是即興發揮)之際,“不遇”的結果已經發生,他所進行的描述依然顯得較為重視“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開的芳蹤是一首詩最大的賣弄點。徑之石、壑之丹、門之松、階之閑、室之禪、窗之見、壁之生……聯袂演出的情景劇並不比停頓下來獨觀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記錄這一流程來測試一首詩的雅量。而這些場景的鋪墊明擺著朝“不遇”的主題靠攏,對景物的過度描寫已預告人的次要性。
根據詩詞斷定:作者不可能反寫實際情況,明明山僧不在,卻在詩句中假想兩人會談的幽趣。詩在當時似乎還不致走到這一步。青苔、鳥跡、白拂、塵埃、無人……這一系列的環境元素雖契合抒情詩的表徵,卻奉獻事實性依據,也就是說,看起來挺雅緻的,但本質上只是一連串基本事實。只不過“青苔”一類的事實又不限於其本身的屬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態的細菌,滋生出屬於修辭層面的意義。
作者是在尋求一種補償:由於山僧不在,他必須從這一無人情境中獲取詩的慰藉。不在之妙在於他反而可以憑空想像“瞭然”的主題性意趣。無需一位具體的僧人啟發,他就可以從虛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於雲、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現,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門去幹什麼,以及有這麼出色的所在,山僧為何還要滯留在他處。他彷彿是這一境界的獨佔者,山僧的所有者屬性已顯得次要:他為自己碰巧得到這麼一塊臨時的樂土,與此前所行居的塵世保持對峙,而倍感欣慰,甚至這時聽到猿聲也不免理解為這是一種得體的、贊同他的伴奏。
從事後的記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這一旅程中的新發現,但他並沒有觸及這一範疇,而是終止在一次世界觀的洗禮中。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漢飛將軍李廣後裔,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李謫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