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蛇頸龜的結果 展開

蛇頸龜

IUCN近危物種

蛇頸龜(學名:Chelodina siebenrocki)是蛇頸龜科蛇頸龜屬動物。產於南美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其收回頭頸的方法與側頸龜同,並非縮入龜甲內,而是彎向一側。有些種類的頸部特長似蛇,蛇頸龜在侏羅紀時期四川盆地最為常見。

物種簡介


蛇頸龜科淡水龜,35種。產於南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頸長如蛇,可伸長獵取食物並在水面上呼吸。伸出的頭頸不能縮入龜殼,而是彎向一側,蜷入肩甲殼的摺子中。南美種類——瑪塔瑪塔龜有長約30—40厘米、偽裝得很好的鋸齒狀外殼和尖突的頭。

形態特徵


蛇頸龜擁有長頸和粗糙不平的龜殼,尤其是年幼的品種。體形尺寸30厘米左右。這種龜的背殼有強壯的龍骨,頭部附近有黑或黃色斑點。雌龜比雄龜大。雄龜腹甲中央凹陷,肛盾缺刻較深,尾長,泄殖腔孔距背甲較遠;雌龜腹甲平坦。卵長橢圓形,通常長徑34毫米,短徑20毫米。大多數龜的頸盾極小,位於第一枚和第二枚緣盾之間,但釘頸龜卻與眾不同,它的頸盾較大,位於第一和第二枚緣盾的後部,第一枚椎盾的前部。其頭頸部明亮的色彩和變化多端的條紋。
成龜背甲長通常在12-30厘米,頭扁平且較大,其頸甚長,約為背甲長的0.8倍,左右、向上彎曲很靈活。背甲棕褐色(有少部分龜的背甲為淡棕色),呈長橢圓形或卵圓形,前端比後端小,前後緣盾不呈鋸齒狀;腹甲黃色,較長且窄,無任何斑點;頭頂部、頸背部深灰色,下頜、頸腹部為淡灰色,頭部較扁平,喙呈流線形,沒有鋸齒;頸部較長,幾乎超過自身背甲長度,不能縮入甲殼內;四肢背部深灰色,腹部淡灰色,前肢和後肢均具4爪;尾短。
雌龜體形較大,一般體重在1.75-3千克,背甲長20-25厘米,尾短,泄殖腔孔位於腹甲後部邊緣內;雄龜體形小,體重在0.7-0.9千克,通常背甲長16-20厘米,尾長,泄殖腔孔位於腹甲後部邊緣之外。

生活習性


蛇頸龜以特長的頸部而得名。完全肉食性且喜愛活餌。這是一種很容易馴養的龜類。只要飼養1-2個月就能夠認得主人。同時它們也很健壯,抗病力強,極適合初學者飼養。只是因為台灣進口的長頸龜絕大部分是來自印尼新幾內亞島的野生個體,所以多半是成龜,體型較大,需用三尺以上的水族箱飼養。長頸龜也是完全水棲性的龜類,連冬眠或交配都是在水中完成。只有雌龜在產卵時才會上岸。如遇到旱災河水乾涸時,它們會鑽入土中夏眠直到雨季來臨。蛇頸龜以蚊蟲、蚯蚓等小動物為食,生活在淺水中,偶爾爬上陸地。到乾旱季節,便躲在池塘的泥里休眠,直到雨季的來臨。吃掉大量蚊子的幼蟲,因而是對人們非常有用的動物。
蛇頸龜喜潛入淤泥中,白天不喜歡上岸,趴伏在岸邊休息或爬動,只能看到龜將鼻孔露出水面換氣,沒有曬殼習性;晚間有部分龜上岸活動,遇驚動立即竄入水中。乾池時龜躲藏於淤泥中,只露出鼻孔呼吸。適宜水溫為25-32℃,水溫18℃停食,水溫15℃進入冬眠。以肉食性為主。小魚、小蝦、蚯蚓、孑孓、螺肉、瘦肉絲、黃粉蟲、配合飼料經過形、色特殊處理后,幾經馴食亦是比較適宜的飼料。

近種區別


與中國國產的龜類主要區別在於蛇頸龜的頸部不能縮入甲殼內(中國國產龜頸部能完全縮入甲殼內),只能藏匿於甲殼側部;腹甲前部有間喉盾,位於喉盾、肱盾、胸盾間。

分佈範圍


蛇頸龜始見於侏羅紀,現代尚有生存。現生種類只分佈於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側頸龜,有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盔側頸龜亞馬孫大頭側頸龜等好多品種。
蛇頸龜分佈範圍
蛇頸龜分佈範圍
蛇頸龜分佈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托雷斯海峽部分島嶼。

生長繁殖


蛇頸龜的繁殖季節並沒有被廣泛觀測到,但一般認為他們會在春季的河邊產卵。其卵大約為34x22毫米,白色、易碎。剛孵化出的幼龜大約有34毫米長;背殼相較成年體有更多的皺紋
自冬眠中醒來后立即開始尋找配偶。它們的求偶和交尾的儀式有些與眾不同。雄龜會逼近雌龜,並再三地圍著她繞圈子,然後停下來臉朝著她的正面。他會伸長脖子,直勾勾地盯著她的臉,並快速地將頭部拉上拉下。在這個過程中,偶然會出現雄龜咬嚙和撞擊雌龜的現象。在交尾的過程中還伴隨著一系列高亢的“咯咯”聲和“吱吱”聲。
長頸龜有群居的特性。約7-10年才算成熟。壽命較短,約在30年左右雌龜大於雄龜,每窩可下7-24顆蛋,約180天孵化。
重1750克雌龜的卵巢已發育,體內有卵黃和帶殼的卵。初步推測,性成熟期為7年,在原產地10月開始產卵,次年2月結束,每窩3-16枚,卵白色,短橢圓形,硬殼,平均重9.85克,平均長30毫米,平均寬23.7毫米。

人工養殖

● 水源水質
由於該種龜的頸特別長,其裸露的皮膚表面積較大,加之皮膚較細嫩,易受損傷,導致感染,因此對水質要求較高,宜採用潔凈水或消毒過的水源。
● 養龜設備
主要為養龜箱或盆,其高度應大於所養龜背甲長度的2.5倍以上而且四壁及底面等均須光滑無毛疵。可採用電熱棒和恆溫自動控制儀對養龜水控溫,適宜水溫為26-28℃,亦可利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預先把養龜水加溫並調至宜養水溫。養龜箱、盆地一側底部應開一排水孔,加裝閘閥,亦可開個直徑為15毫米的洞,以便用葡萄糖鹽水瓶的橡皮塞堵上,方便排出舊水,從而減少換水對龜體的損傷。
● 養殖密度
以稀放為宜,但高密度飼養時亦可達100隻/平方米(稚龜飼養),規格在100克/只以上,宜低於20隻/平方米。
● 飼料與投喂
蛇頸龜特別喜食小魚、小蝦和蚯蚓、紅蟲,由於屬突發性吞食習性,所以應將硬刺等事先剔除,如是田螺,則須把螺殼和厴去掉,切成適口的條塊再投喂。無論何種飼料,必須新鮮、不變質並經消毒後方口使用。投餌時鮮活餌料日投餌率為10-15%,配合飼料為1.2%左右。每日於8:00-9:00和17:00-18:00分兩次投喂。投喂時須注意多點、分散、勻布式投喂,盡量避免因爭食而誤咬傷龜體。
● 換水與吸污
每天應換水一次,以保持良好水質,如無專門排水閥門,換水時應特別小心,切不可粗糙馬虎,應一隻只的輕取輕放。每日及時採取虹吸法,把養龜水體中的污物、殘餌吸出。換水前後的水溫差不應超過2℃。
● 疾病防治
● ● 預防措施:認真做好水源、飼料的保質消毒工作;養殖密度宜稀;養龜箱、盆或龜池等設備須光滑,不損傷龜體,換水、吸污操作須細心;所有設備工具定期消毒;龜體定期用30克/立方米水體“龜體寶”和“金迪先鋒”及1克/立方米水體的聚維酮碘等交叉葯浴消毒;鮮活餌料先用光子臭氧水消毒30分鐘,再用4克/立方米水體的聚維酮碘浸泡2小時;投餌前把群聚一處的焦適當分散后,多點散投。
● ● 幾種病的治療:①腐皮病:體表(皮膚及龜甲)潰爛、脫皮是該病主要特徵,患病部位多在頸部、四肢及背甲。該病病原菌為嗜水氣單孢菌、溫和氣單菌、假單他桿菌和尢色桿菌等,侵襲了體因咬傷或與箱、池、盆表面摩擦划傷部位而引起發病。預防:消除病菌,養龜器具表面打磨光滑;稀養或單養。治療:一是用3克/立方米水體的光子臭氧水浸浴是用2克/立方米水體“龜體寶”葯6小時;三是用0.2-0.4克/立方米水體頭飽嚷肟鈉洛2小時以上。②白點病:猋、眼瞼、四肢等部位生有小白點,其直徑05~2毫米。病原為嗜水氣單抱榮的一業種及產鹼桿菌,在養殖條件惡化(水質差、偏酸性、溶氧氐、髙密度放養、飼料麽變或營養不全等)肘,幼龜體極易感染病菌致病。預防:確保良好的養殖條件,防止龜體受損傷淪療:一是用02~04克/立方米水體的頭孢噻肟鈉葯浴4小時;二是把病灶內寳物挑已,填塗以“金迪先鋒”葒粉,龜體於置溫暖環垙中日渙葯一次,換藥之前一小時,讓龜飲潔凈水並投喂水蚯蚓(消毒的),無食慾的,則不需投喂;三是用濃度3克/立方米水體的光子氧水養龜。

保護現狀


產於迦納的側頸龜種群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I,對捕捉及其產品貿易嚴加控制。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ver2.3)——近危(NT)。

主要價值

蛇頸龜在淡水龜類中以其獨特的長而彎曲的頸、大而扁平的頭部及翹首翹雙後肢的小鴨造型而具有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