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氣單胞菌

嗜水氣單胞菌

該菌是弧菌科氣單胞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端單鞭毛,沒有芽胞莢膜,剛從病灶上分離的病原菌常兩個相連。在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形成的菌落圓形、邊緣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帶淡桃紅色有光澤,發育良好。

簡介


嗜水氣單胞菌屬類弧菌科,革蘭染色陰性,單鞭毛而有動力,無莢膜,不形成芽胞。本菌對魚、蛙等冷血動物和小鼠、豚鼠、家兔等溫血動物均有致病性。該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是腸毒素,包括類霍亂毒素(CT)和類大腸桿菌耐熱毒素(LT)。某些菌株具有侵襲性。

基本資料


分佈

嗜水氣單胞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的各種水體,是多種水生動物的原發性致病菌,為條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獸-魚共患病病原菌。

生物學介紹

嗜水氣單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溫14.0~40.5℃範圍內都可繁殖,以28.0~30.0℃ 為最適溫度。PH值在6~11範圍內均可生長;最適PH值為7.27;嗜水氣單胞菌可在含鹽量0‰~4‰的水生存,最適鹽度為0.5‰。
嗜水氣單胞菌可以產生毒性很強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組織毒素、壞死毒素、腸毒素和蛋白酶等。從實際病例分析,可推斷其主要通過腸道感染,能否感染取決於菌體對於腸道組織粘附力的強弱,粘附力的強弱又與菌株和魚的種類有關,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氣單胞菌株才能產生毒性很強的外毒素。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為:嗜水氣單胞菌侵入魚體后,先在腸道內增殖,再經門動脈循環進入肝臟、腎臟及其它組織,引起肝臟、腎臟等器官以及血液病變,繼而出現全身癥狀。

流行病學


魚及蛙等冷血動物為本菌自然宿主,是人類感染的主要來源。病人帶菌亦可引起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進食被本菌污染的飲料或食物、或皮膚傷口接觸被本菌污染的水、或被魚刺傷或咬傷均可受染。夏季飲用未消毒水可能造成嗜水氣單胞菌胃腸炎爆發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腸道帶菌容易發生內源性血液、腹腔、膽道、傷口或尿道口感染。

臨床表現


一、急性胃腸炎
潛伏期約1-2日,癥狀多較輕,低熱或不發熱,腹瀉呈水樣稀便,有腹痛而無里急后重,個別患者腹瀉嚴重類似霍亂。2歲以下兒童可表現為痢疾樣癥狀。大部分病例經2-5日自愈,重症可持續1-2周。
二、外傷感染
因皮膚傷口接觸河水、污泥而感染。輕者僅有局部潰瘍,重者可發生蜂窩織炎。
三、敗血症
患者有嚴重慢性疾病時,本菌可由傷口或腸道侵入血流。嗜水氣單胞菌感染敗血症可併發感染性心內膜炎、壞死性肌炎、內眼病變和遷徙性膿腫等。
四、其他感染
本菌偶可引起術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瘡感染、膽囊炎腹膜炎、肺炎、腦膜炎、壞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治療


嗜水氣單胞菌胃腸炎多為自限性,一般不用抗生素。重症腹瀉或有基礎疾病者;或腸道外感染者可選用慶大黴素,或妥布黴素、復方磺胺甲羅唑、諾氟沙星等藥物治療。對局灶感染應抽除膿液或切開排膿。

引起疾病

在生產中發現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暴發性出血病較多,因嗜水氣單胞菌的血清型很多,況且感染的對象不同,所以癥狀也各異。如白鰱暴發性出血病、甲魚敗血病、黃鱔出血病、鰻鱺紅鰭病等。該菌為條件致病菌,當環境驟變,水質惡化時,常會與其它菌(如溫和產氣單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勢較猛,多為惡性傳染病,死亡率很高。

篩選治療試驗

篩選治療嗜水氣單胞菌藥物的試驗,都是用先從病體標本的肝、腎、脾等內臟分離出嗜水氣單胞菌作為試驗菌株,通過供試藥物的抑菌試驗,篩選出敏感藥物,再經臨床應用檢驗,對選定藥物的療效和實用性進行綜合評價。已證實,高敏感類的藥物有: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氟哌酸、妥布黴素、菌毒清大黃五倍子等;中敏感類有:呋喃唑酮、呋喃那斯、氯黴素、復方新諾明、黃苓、連翹、黃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

藥物治療

在選擇治療藥物時,可以參照以上的藥物篩選結果,因嗜水氣單胞菌的變異菌株較多,多數菌株對氟哌酸、菌必治敏感,所以要特別注意療效,一般施藥后病情有明顯好轉,死魚大量減少,說明使用該藥物有效。否則應及時換藥。如選用口服藥時,應注意所選藥物腸道的吸收情況。其次是用藥量要準確,施藥量要達到最低殺菌濃度,各種藥物的性質不同,用量也不同,如大黃常用量為飼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靈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葯第一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藥方法要科學,中草藥可使用煎劑,也可使用散劑,但必須以利於吸收;全池潑灑要選晴天上午,潑灑要均勻,怕光的藥物全池潑灑時,要在下午傍晚進行。
疫苗免疫: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症目 前已經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控制。目 前,我國在嗜水氣單胞菌全菌滅活苗、減毒活疫苗和菌體成分亞單位苗的製備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該菌血清型眾多,不同地區、不同魚種之間分離的菌株差異明顯,必須經過調查后才能使用,目 前區域實驗結果顯示,有70%以上的保護率。弱毒疫苗存在毒力反強等原因而導致免疫效果不佳。近些年針對嗜水氣單胞菌的保護性抗原基因構建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更新一代的核酸疫苗,都具有較好的免疫保護效果,但仍處於試驗探索階段。

發現歷史

1891年,Sanarelli描述了嗜水氣單胞菌,當時他稱之為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 ,隨後人們發現該菌能引起蛙類“紅腿病”。
1936年,Kluyver 和Van Niel 提出氣單胞菌屬的概念,將Sanarelli 描述的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 稱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 。
1937年,Miles等從一名結腸炎患者的大便標本中分離獲得。
1959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發現該菌能引起魚類爛腮病和赤皮病
1970年,嗜水氣單胞菌確認為人的腸道病原菌。
由於嗜水氣單胞菌在自然界尤其水中廣泛分佈,一般為正常共棲菌,因此,長期以來對其致病性並未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由該菌引起的魚類疾病在中國大面積流行,給漁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才引起重視。
1986年起,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介水傳染病、感染性腹瀉、繼發感染、敗血症等頻繁發生。其致病作用已成為公共衛生關注的問題。

病例


美國喬治亞州女研究生落水后意外感染
2012年5月,美國喬治亞州一名女研究生因意外感染食肉細菌且感染擴散,不得不截肢。現 在,她正為生命而戰。
落水后意外感染
艾梅·科普蘭
艾梅·科普蘭
艾梅·科普蘭現年24歲,是西喬治亞大學心理學碩士研究生。5月1日,艾梅和朋友們在小塔拉普薩河中玩滑纜時,因自製纜繩意外斷開而跌落水中,導致左小腿嚴重劃傷,縫了22針。
殊不知,致命的食肉細菌已經感染她的肌肉組織。三天後,艾梅被確診患上壞死性筋膜炎。
美聯社14日援引統計數字報道,美國每年約有750例食肉細菌感染病例,多數患者為鏈球菌感染
艾梅的情況較為罕見,感染的是嗜水氣單胞菌。這種細菌有多種致病因子,如毒素、蛋白酶、S層蛋白等,具有侵襲作用,能引發淡水魚等的敗血症和人的腹瀉等。據專家說,關於嗜水氣單胞菌感染的病例少有記載,死亡率為60%。過去數十年裡,它的治癒病例屈指可數。
因病情嚴重,艾梅心臟一度停跳。醫生上周還為她切除因感染致使組織壞死的左腿和腹部一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