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無事樂耕耘

1951年徐悲鴻創作的農耕題材作品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徐悲鴻1951年創作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此畫在1996年中國嘉德春拍中的拍賣成交價為192.5萬元,創造了當時中國美術專題拍賣的最高價。2011年,此畫拍賣以2.668億的價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鴻作品的價格記錄。

作品簡介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一幅農耕題材的作品,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鴻的創作中是極為少見的。

作品題材


徐悲鴻自畫像
徐悲鴻自畫像
就題材而言,徐悲鴻出身貧寒,對農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國老師達仰也是一位善於描繪農民的畫家,徐悲鴻畫過多幅以農民為對象的寫生作品,如作於1950年的一幅曾由黃養輝收藏的《農民》油畫,不過以國畫為媒介創作的農民圖並不多。
牛是徐悲鴻特別鍾愛的題材,這同樣源於其鄉土情節,悲鴻的童年比較清苦,家裡有幾畝瓜田,卻無耕牛,他平時幫助有牛的鄰居放牛,耕作時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成為其童年的美好回憶,在抗戰期間的顛沛流離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圖來表達對平靜生活的憧憬,如作於1935年的《春之歌》。此圖的題材、構圖、造型與任何古人的圖式完全不同,直接從生活對象出發,以樸實的藝術語言表現對象的現實性和典型性,以呈現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以涵容大自然內在的生命律動。其造型和筆墨都因畫家個人獨到的生活感受而別開生面,與傳統圖式的風貌迥然不同。

作品分析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全圖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全圖
畫中牛與三個人依次漸遠,漸小,乃取用西畫中焦點透視的原則,但忽視了遠景的描繪,僅以數筆鬆散的淡墨表現出泥土地的模糊影像,進而使視覺焦點仍集中在農耕場景上。畫面右側是一棵樹榦粗壯的柳樹,其樹杈呈“V”字型向上生長,不過畫面只截取了柳樹的局部,將畫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間分佈的豐富性。同時,柳樹與人牛隊伍又基本上是垂直的,這就使整體構圖雖簡單,但在穩定中富於變化,變化中趨向穩定,拓展了中國畫的空間表現力。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局部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局部
農民和牛以寫生的手法描繪,三個農民均上了年歲,但仍不輟勞作。最前者牽牛犁地,其雙腳邁開,身軀前傾,手掌攥緊,正耗盡全部力氣驅牛犁地,臉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現出收緊之感,這個瞬間的動態生動逼真。后兩者為一農婦和一農夫,均在鋤地,一揮鋤,一彎腰,動作幅度並不大,表情亦平靜,與前者形成反差。使人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農民生活之辛苦、激烈的一面,以及平淡無奇、千篇一律的一面;使人體味到普通生活中的偉大之處,從而對辛勤勞作的農民充滿敬意,同時告誡世人不論年紀多大都要去努力的拼搏、奮鬥,才能得到自己的收穫。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局部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局部
一些細節的設置十分巧妙,比如農民腰間的煙袋、新式的雙鏵犁等,一方面增加了畫面的趣味,一方面使此作具有時代感。畫中的耕牛瘦骨嶙峋,與徐悲鴻其它牛的造型差別甚大,畫法上先以墨筆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筆致精確,每筆的濃淡和乾濕皆表現了牛毛的質感,畫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則酷似徐悲鴻擅長的奔馬的雙腿,形成了“牛身馬腿”的獨特造型。柳樹的主幹以重墨寫出,既表現出了樹榦的粗糙質感和滄桑效果,亦與淡墨細筆寫成的輕柔柳條和藤黃渲染出的柳葉形成對比。整幅將西畫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國畫的筆墨相結合,既有準確生動的造型,又有靈活多變的筆墨,是一幅結合中西畫法精髓的寫實主義佳作。

作品含義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並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被授予“‘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金質獎章”。徐悲鴻聞訊欣喜萬分,抱病為郭沫若繪製了這件150×250cm的宏幅巨制。此畫一方面是徐悲鴻對郭沫若獲此殊榮的慶賀,一方面也是出於對和平的渴望。這件作品完成後,徐悲鴻便立刻送給了郭沫若,此後曾藏於郭沫若紀念館,后流入民間,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徐悲鴻以“九州無事樂耕耘”為此巨作的題目,並送給郭沫若,有一番巧妙的用意:郭、徐二人亦是“儒臣”,卻都有著一顆為國為民奔走呼號的文人俠客之心,以此砥礪,共同為建設新中國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拍賣價格


拍賣現場
拍賣現場
2011年12月5日晚,北京保利“近現代十二大名家書畫夜場”在亞洲大 酒店舉槌。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毫不含糊的以1.5億起拍,1分鐘之後價格就飆升到2億,隨後喊價進入膠著階段,2.3億落槌之際有新買家加入,最後以2.32億的價格落槌,加傭金為2.668億,打破了徐悲鴻作品的價格記錄。此前作品估價待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