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
節令
節令,節氣時令,指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在各地方會把一部分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也會因為民族差異把不同的節令當作節日來過。廿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星象與自然節律的變化規律,它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
1、節氣時令;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
元吳弘道《鬥鵪鶉》套曲:“寒來暑往,兔走烏飛,節令相催。”
清昭槤《嘯亭續錄·大戲節戲》:“乾隆初,純皇帝以海內昇平,命張文敏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
杜鵬程《保衛延安》《保衛延安》第五章:“按節令說,現在剛立秋,可是長城邊的夜裡,風沙滾滾,天氣冷得怕人。”
2、蟬的別稱。蟬的別名節令”,魯東南一般叫節令。幼蟲又叫“節令龜”。
• 正月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將回暖,萬物將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立春是公曆的2月4日或5日。
• 二月驚蟄: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驚蟄是公曆的3月6日或7日。
• 三月清明: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曆的4月5日或6日。
• 四月立夏: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已進入夏季繁忙季節了。立夏是公曆的5月6日或7日。
• 五月芒種:"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芒種是公曆的6月6日或7日。
• 六月小暑:這個節氣表示已進入暑天,炎熱逼人,小暑是公曆的7月7日或8日。
• 七月立秋: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立秋是公曆的8月8日或9日。
• 八月白露:這個節氣表示天氣更涼,空氣中的水氣夜晚常在草木等物體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曆的9月8日或9日。
• 九月寒露:這個節氣表示冬季的開始,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寒露是公曆的10月8日或9日。
• 十月立冬:這個節氣表示清爽的秋天將過,寒冷的冬天開始,立冬是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
• 十一月大雪:這個節氣表示降雪來得較大,大雪是公曆的12月7日到8日。
• 十二月小寒: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會有霜凍,小寒是公曆的1月5日或6日。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依立春起算,奇數稱節令,偶數稱中氣。
節令
•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 立夏:夏季的開始。
•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 立秋:秋季的開始。
•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 立冬:冬季的開始。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中氣
•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 秋分:晝夜平分。
•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立冬:冬季的開始。
• 小雪:開始下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按節令說,現在剛立秋,可是長城邊的夜裡,風沙滾滾,天氣冷得怕人。”
元宵節湯圓
節令美食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七夕節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重陽節
細雨成陰近夕陽,湖邊飛閣照寒塘。
黃花應笑關山客,每歲登高在異鄉。
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歲時節令舞蹈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苗年:苗族人民於10月2日過苗年,又稱“飽冬節”。此節始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為紀念“乾嘉”起義中被朝廷殺害的英雄吳八月等人,定這一天為紀念日。這一天,殺豬宰羊,打糯米粑等,舉行祭祀,熱鬧非凡,如同春節。在麻陽最為講究,尤以隆家堡、江口墟、郭公坪、綠溪口、石羊哨、大橋江、岩門等鄉為最。
• 過冬(侗年):侗族每年十月二十六至十一月初八,各個姓氏分別“過冬”,互相宴請,此日設家祭,祭時用一擔籮筐裝衣服鼎鍋之類,放於祭桌前,表示不忘祖宗遷徙之勞,開山造田之艱辛。大部分侗族(含廣西、貴州)都集中在這段時間過節,而遠離侗鄉的同胞則無統一聚會節日。1984年11月,在貴陽舉行的侗史討論會上議定,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為侗族統一節日,稱侗年。
• 土地會:二月二日,為土地菩薩生日,侗族人民有邀“土地會”之俗。由許多人湊錢作本,推一人為首,買辦香燭火錢,酒肉、豆腐等,在土地廟前祭奉,祭畢大家團坐暢飲。
•三月三:侗族對歌,侗語稱“元歌節”或“趕坳節”,又叫“玩山節”,北侗地區在這天,舉族歡度,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聚集歌場。村寨之間,互相走訪雙方鳴炮、互贈禮品;老人訪親會友,傳古頌今;青年男女結伴相攜,彼此對歌,尋覓伴侶。
•六月六:為曝晒衣物、譜書、書畫之日,有些地方,在這天要對未入族譜的小孩或娶入的媳婦等進行登記入譜。
• 做禾花會:農曆七月,稻穗揚花,做父母的要湊錢米為幼小兒女祈福消災,解關煞,故名禾花會。
• 十月頭:農曆十月初一,瑤民叫“十月頭”節,是瑤族同胞祭高坡大王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打糍粑敬奉,高坡大王是懲惡從善、打富濟貧的英雄,又是神槍手,凡打獵或打土匪,事先都要向高坡大王問吉凶,求高坡大王發陰兵助戰。
•盤王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節。這天是瑤族先民被逼南遷、過洞庭湖遇上大風大浪的日子。這一天,人們備酒肉、香錢等,祭奠盤王。聚居在辰、漵、懷三縣的瑤民,往往舉行盛大活動。
節令,節氣時令,指某個節氣的氣候和物候。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聯繫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
農耕生產與地理氣候資源息息相關,優越的地理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冬季受來自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天氣寒冷,乾燥少雨;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溫濕潤的雨熱同期氣候,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廿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廿四節氣發揮著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諸如立春(歲節)、清明、秋分(仲秋節)、冬至等一些節氣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民間重要節日。幾乎每個節氣也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節氣習俗活動。遵循傳統“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理念,以二十四節氣為中心,還形成了豐富的養生習俗。對人們來說,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間體系,更是一套具有豐富內涵的節令民俗系統。
二十四節氣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根據氣候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民間稱為“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