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鄧石如的結果 展開

鄧石如

清代篆刻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鄧石如畫像
鄧石如畫像
原名琰,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后采樵、賣餅餌糊口。
17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32歲時,在安徽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又經梁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鏐的座上客。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后,鄧石如以書法享譽書壇。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
鄧石如石雕像
鄧石如石雕像
乾隆五十九年他52歲時,由武昌回故里,買田40畝,翌年建屋一棟,並親書匾額“鐵硯山房”置於門首。
60歲時,他游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並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包以其法驗六朝之書都全符合。
63歲臨終這一年,仍收錄門生程蘅衫,為篆書《張子西銘》。是年,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曆10月卒於家。

個人作品


題字

鄧石如行書石刻
鄧石如行書石刻
安徽懷寧縣城北大龍山下白麟板的鄧家大屋內,有一副以楷書書寫的計有146字“龍門”長聯,即:
滄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姻、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這副署為“題碧山書屋”的門聯,為清代中葉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撰並書。此聯氣勢恢弘,構思奇特,有如南朝文論家劉勰所說的“視通萬里”“思接千載”之神奇。

篆刻

鄧石如·蒙漢良篆刻
鄧石如·蒙漢良篆刻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我書意造本無法》《淫讀古文日聞異言》《家在四靈山水間》《意與古會》《筆歌墨舞》《城一日長》《靈石山長》《春涯》《半千閣》《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文圖)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句出蘇軾《后赤壁賦》,是鄧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藝術構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書法理論上曾提出的“字划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美學觀念,這方印可以說是這種觀念的生動體現。“流、斷”二字繁寫增其密度,以密襯疏。“江”字與“岸、千、尺”三字相呼應,筆勢開張,大片寬地又正好與“斷”字相呼應,加上流、有、聲”之繁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用刀既不同於皖派,也不同於浙派,而是使刀如筆,宛轉流暢,刻出了他剛健婀娜的風格。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我書意造本無法”一印,在細白文刻法上,可說前無古人,戛戛獨造他把宋元圓朱文的刻法,發展到這種細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圓曲折,完全視印之形式隨機搭配而出,而這種白文的線條,最能體現出他書法的筆情墨趣和以刀當筆的金石風味。
“淫讀古文,日聞異言”,風格同上印,雖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勁,但章法上卻是苦心經營。全印八個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這方印的特色。
“家在四靈山水間”全印七字,一如其書。此印的章法正好與上印相反中間密而左右兩邊疏,緊密處不使人感到窒息,疏處則綽綽有餘。繪畫大師黃賓虹受此影響,在他畫論中也有“疏可走馬,密可透風”的說法。
“靈石山長”、“春涯”二印,對角疏密呼應,朱白相映,全印筆酣墨飽,充滿著圓渾、朴茂之感。一方印往往有一個基調,相比下來,“春涯”加欄的白文印,由於轉折間略見的功力。藝術大師豐子愷曾說,篆刻藝術是“經營於方寸之內,而賞鑒乎毫髮之細,審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書畫同源,而書實深於畫,金石又深於書”。因此,“非有精微之藝術修養,不足與語也”。這些精闢的見解對我們理鄧石如的藝術當有很深的意義。

書法

鄧石如書法
鄧石如書法
《游五園詩》《篆書文軸》《篆書中堂》《隸書四條屏》《隸書七言聯》《隸書節錄文心雕龍》《陳寄鶴書》
書於嘉慶元年以後的《鄧石如篆書冊》,筆力遒練,骨力如棉裹鐵,體勢沉著,運筆如蠶吐絲,尤其是融入了以隸筆作篆的意味,可視為鄧石如傳世墨跡中的代表之作。在臨習此帖要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會其用筆多變的筆法特徵。就起收而言,既有逆起駐收,內斂含蓄,也有逆入平出,輕鬆流暢。其弧畫的行筆,或用提轉之法以見圓暢,或用頓折之法,以見方勁。這些在用筆方面的微妙變化,都是要臨到位的,切不可在臨習時一帶而過大而化之的。一定要做的孫過庭所言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在結字方面,《鄧石如篆書冊》是在努力追求均勻的布白方法,因而使得每個篆字都顯得平穩而安詳,但在空白處,則垂腳曳尾,從而形成疏宕與堅實,空靈與豐厚的對立統一。在處理好均勻和疏密布白的同時,還要充分注意線條的平行、對稱、相抱以及相背的關係。此外,要臨好鄧石如的這本篆書字帖,線條的參差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小篆線條之間的參差安排,往往是製造生動的關鍵所在。清人王澍云:“篆書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三者失其一,奴書耳!”這應該是我們書寫小篆時要牢記的。

詩文

《登岱》《完白山人寄鶴書稿》

軼事典故


陳寄鶴書

鄧石如像
鄧石如像
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陳寄鶴書》還與歷史上一段著名的軼事有關。鄧石如家中養兩隻鶴。據說,這兩隻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一日,雌鶴死去了,僅隔十幾天後,鄧石如的髮妻沈氏也相繼去世。這種巧合,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生了很多聯想。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與他相依為命。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鄧石如於是擇地三十裡外的集賢關佛寺,將鶴寄養僧舍中。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忽然,又一日,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了《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
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雲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曆數得鶴、寄鶴悲欣往事。為了這隻鶴,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書中所寫“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知府接書,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藝舟雙楫》:神品第一。
《近三百年的書學》:“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

歷代評價

伍啟中繪《鄧石如像》
伍啟中繪《鄧石如像》
劉墉陸錫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曹文埴:“此江南高士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趙之謙:“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