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從豪

鄧從豪

鄧從豪1920年10月10日生於江西省臨川縣,1998年1月17日於濟南逝世,生前任山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鄧從豪,理論化學家和教育家,長期從事量子化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工作。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和電子相關理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高級專門人才。

個人簡介


鄧從豪(1920 10.10 - 1998 01.17)江西臨川崇崗上鄧村人。著名量子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山東大學校長。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締造者。

求學


鄧從豪天資聰穎,成績出眾,從本村的務實小學畢業后,考入南昌一中,成為當時崇崗惟一的中學生。1941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45年獲該大學學士學位。

教學


畢業后,到福建集美中學任教。次年在南昌第一中學、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教。1948年,調山東大學化學系任助教。是當代著名化學家,專長量子化學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在配位場理論方法及電子相關理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中外化學家的高度評價。

成績及榮譽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5部。
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人生履歷


1920年10月13日(庚申年九月初二日)出生在江西省臨川縣崇崗鄉上鄧村一個勤勞的農民家庭。
1929-1935年,在本村小學教書。
1935年,考入南昌一中初中部。
1941年7 月,同時考取南昌中正大學及廈門大學;9 月,自臨川步行至福建長汀,入設在長汀的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
1945年7 月,大學畢業,同時修完了數理系的幾乎全部課程。

教學生涯


1945年9 月-1946年10 月,先在廈門集美學校高中部任教,后在南昌一中任教。
1946年11月-1948年8 月,在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助教;1947年冬季,因支持學生的“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民主運動,遭到學校當局解聘,后因化學系教授們的反對而收回成命。
1948年9 月,應聘來到青島山東大學,在化學系任教。
1949年,晉陞講師。
1949年-1951年,自修量子力學與量子化學,開始研究化學鍵問題。
1952年7 月,參加教育部主辦的“青島暑期物質結構進修班”。
1953-1954年,到東北人民大學(即吉林大學)化學系進修,在唐敖慶教授指導下,開始系統的量子化學基礎理論研究。
1955年,發表了第一篇量子化學研究論文《鍵函數》;與姜愛琴女士結婚。

加入共產黨


1956年,晉陞為副教授並任化學系副主任,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發表了論文《一個雙原子分子勢能函數》。
1958年,隨山東大學由青島遷至濟南;研究TNT炸藥爆炸因子,由於保密原因未能發表。
1959年,在“反右傾、拔白旗”運動中受到錯誤的批判。
1960-1962年,研究“化學鍵與反應性”問題。

論文及榮譽


1965年,發表了論文《分子波函數的一個近似表示式》。
1966年,《配位場理論研究》論文在“北京暑期國際理論物理學術會議”上宣讀,並被大會評為十大優秀成果之一。
1966-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先後在濟南黃磷廠當工人,下放到“五。七”幹校參加勞動。在此期間,利用業餘時間仍在家中堅持量子化學基礎理論研究。
1971-1977年,出任光學系副主任、主任;研究激光光譜、分子軌道理論以及微觀反應動力學理論。
1974年,作為中美建交后第一個中國科學家代表團——“中國激光學術代表團”成員出訪美國、加拿大,回國后執筆撰寫考察報告,並被推選到國家若干重要科研單位和高校做考察報告;11月,山東省激光學會成立,任理事長。
1975-1976年,赴鄆城縣參加建設大宅賽的農業勞動,省廣播電台報道了他的勞動事迹。
1978年,論文《分子軌道理論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及山東省科學大會獎;5月晉陞教授;創建山東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室,任主任;招收了“文革”結束后第一屆碩士研究生;年底調回化學系任教;發表論文《化學反應速率的量子理論研究》。
1979年,在繼續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的同時,開始集中精力研究電子相關問題,並發表論文《自發輻射的線寬與原子能級位移》。
1980年,1月出任山東大學副校長;9月作為山東大學代表團訪問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印地安那大學及其分校普頓大學、紐約市立學院等七所高校,同部分學校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9月當選山東省第四屆當代會代表;“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復刊,任編委。
1981年,專著《配位場理論方法》(中、英文版)出版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圖書一等獎;《配位場理論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4月出席在美國召開的國際結構化學學術會議;11月創建山東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博士點,成為國務院首批博士生導師;“分子科學與化學研究”雜誌創刊,任編委。
1982年,2月任山東大學第一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4月,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理事,后又任常務理事;6月出席在瑞典召開的國際量子化學學術會議;“結構化學”雜誌創刊,任編委;任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招收學生


196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
1963-1964年,參加唐敖慶教授主持的“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研究配位場理論,提出點群一連續群耦合係數,主筆撰寫了論文《配位勢場理論的研究I.正八面體場中dn組態的理論分析》,作為該研究集體的主要成員合作發表了關於配位場理論研究的系列論文。
1983年,招收了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繼續研究電子相關問題,發表了論文《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10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任鄭州大學兼職教授。
1984年,6月出任山東大學校長並任黨委常委,提出了“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實事求是、銳意創新”的十六自辦校方針;11月赴威海市代表山東大學與威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簽字創建山東大學威海分校;12月出任第二屆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並任山東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5年,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成立,任主任;率領山大代表團訪日並建立校際關係;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中日雙邊理論化學學術交流會;7月參加中國十大高校校長代表團訪問日本。
1986年,1月召開中共山大第九次代表大會,當選校黨委常委;6月訪問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正式簽訂兩校學術交流協議。研究電子相關及量子有機反應機理;《量子化學基礎理論研究》或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1986-1990)重大項目(題目:量子化學及其應用,所負責的子課題名為“電子相關研究”);為集中精力攻克科研難關,於年底辭去山東大學校長職務。
1987年起,連任兩屆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任山東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直至逝世。
1988年,研究量子反應散射理論;《分子反應動力學理論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應邀赴美國、加拿大的六所大學講學;“化學物理學報”創刊,任編委。
1989年,獲國家優秀教師稱號;主編的《現代化學的前沿與問題》一書出版。
1990年,研究多電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主持全國第四屆量子化學學術會議;《量子化學及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方法與應用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分子科學與化學研究”雜誌更名為“分子科學學報”,任副主編。
1991年,研究量子反應散射方程的代數解法;發表論文《超球坐標下He原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6月出席在以色列召開的國際量子化學學術會議。
1992年,開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1992-1996)重大項目(題目:量子化學與非平衡態統計及其在化學上的應用,所負責的子課題名為“分子反應的量子碰撞理論研究”);創建私立齊魯創業大學,任校長。
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繼續研究多提量子理論及量子散射理論。
1994年,主持全國第五屆化學動力學學術會議;發表論文《量子反應散射的LCAC-SW方法》;領導物理化學專業申請山東省重點學科,獲批准。
199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進京出席了頒獎大會;繼續研究量子多體問題;5月赴香港科技大學等數所大學及台灣中央研究院講學;10月山東大學召開隆重慶祝鄧從豪院士執教五十周年;領導物理化學專業申請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獲批准。
1996年,《多電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雙自由基結構和反應性能研究》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4月患重病,但仍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指導博士生。
1997年,《多電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出席在濟南南郊賓館召開的“山東省推薦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及高級專家選拔和培養工作會議”;出席華夏齊魯學院(原私立齊魯創業大學)董事會議;繼續研究多題量子理論及量子反應散射理論;繼續指導博士生;教科書《結構化學》定稿,交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8年,1月8日會見來山大訪問講學的美籍教授;1月16日聽取了理論化學研究所負責人的工作彙報,並做了全面詳細的指示;1月17日晨在濟南逝世,享年78歲。

人生經歷


鄧從豪1920年10月10日生於江西省臨川縣,1998年1月17日於濟南逝世,生前任山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鄧從豪院士是當代著名化學家,專長量子化學與分子反應動力學,在配位場理論方法及電子相關理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中外化學家的高度評價。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4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5部。培養了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30餘名,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鄧從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幼年的他經歷了貧窮的磨練,深受其父優良品格的熏陶,把“奮發向上”、“做一個有益於人類的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鄧從豪天資聰慧,學習特別優秀,193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昌一中,成為當時崇崗鄉唯一的中學生。在校期間,他讀了《牛頓傳》和《居里夫人傳》,受到巨大的震動和啟發,立志攀登科學高峰。1938年他被保送該校高中,學習非常刻苦,放假回家則儘力幫助父親幹活,鄉親們親昵地稱讚他既是“洋學生”,也是“泥腿子”。1941年夏天,鄧從豪千里迢迢步行到廈門大學投考,並以優異成績跨入了這所著名學府。
在廈大求學的四年中,他不僅以優異成績讀完了化學系的全部課程,而且選修了數理系的絕大部分課程。每當回憶起在廈大求學的艱苦歲月,他總要深情地談到兩位物理化學授課老師傅鷹教授(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和蔡啟瑞教授(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廈門大學副校長),他說:“傅老師和蔡老師深入淺出的講學、勤奮刻苦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正是由於兩位老師的教誨,使我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大學畢業后鄧從豪即開始自學量子力學,並選定了量子化學基礎理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1945年夏,鄧從豪從廈大畢業,先受聘於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中學,次年秋回到了母校南昌一中,冬季再到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教。因參與學生的愛國運動,1947年他被學校當局解聘,這促使了他北上山東大學任教的決心。在齊魯之邦,他奉獻了畢生精力,為人民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奮鬥了近五十度春秋。
鄧從豪教授是一位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教書育人的導師。50年來,他曾先後在山東大學化學系、物理系和光學系講授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二十餘門大學生和研究生課程,有些課程是在全國首次開設的。
鄧從豪教授的講課特點是側重推理,邏輯性強,思想嚴密,內容新穎而充實。他記憶力驚人,授課不用講稿,總是適時地介紹國內外同行及他本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使聽課者很快地進入本學科的前沿。有一次他患了病,右肩肘疼痛難忍,但他仍然堅持按時給研究生上課,右手抬不起來就用左手寫,一堂課下來累得臉焦黃,出虛汗。他常說,凡事貴在堅持,要有擇善固執的精神,如果碰到一點困難就放棄,成功不會向你招手。鄧從豪教授治學精神和授課風格影響了一代人,他指導出來的研究生和他的助手也都承襲了這種傳統。因此,由他創建並領導的理論化學研究室,學術思想活躍,民主氣氛濃厚,開課質量高,科研成績大,是毫不奇怪的。鄧從豪教授學風嚴謹,科學思想深邃,研究成果累累。但他更為重視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總是抓住科學前沿的關鍵性問題,力爭取得重大成果。他在各個時期發表的論文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其科學價值及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都為國際國內同行專家所公認。鄧從豪教授是國內外著名的量子化學家,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從50年代初他就開始了理論化學的研究,並在這一嶄新學科領域裡辛勤探索了半個世紀。1963年至1965年,他參加了著名化學家唐敖慶教授主辦的“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這期間,他從事的“配位場理論研究”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70年代末,他所提出的“過渡態和產物態相互作用的矩陣元”被學術界稱為一條新的化學動力學原理。鄧從豪教授在物理學、光學領域也有很深的造詣。1979年他在物理學報上發表的“自發輻射的線寬與原子能級移位”一文為克服光子場發散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電子相關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量子化學理論中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問題之一,80年代以來,鄧從豪教授主要從“選擇相關函數的條件”、“修正的Hartree-Fock方程”等不同角度研究電子相關問題,經過近二十年艱苦卓絕的探索,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以超球坐標下的超球諧和廣義拉革爾函數兩個完備基作展開,獲得了對多電子原子、分子Schrodinger方程的直接求解。該方法開闢了嚴格求解多體化學體系的新途徑,為精確理解與電子相關有聯繫的化學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
鄧從豪教授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項目和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項目,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山東省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6、1988、1990年三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2年獲得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鄧從豪教授不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從1956年起,他先後擔任過化學系、光學系的主任、副主任,從1980年起,先後擔任過山東大學副校長、校長。作為一名教師,他竭盡全力傳道、授業、解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作為一名行政領導,他高瞻遠矚,駕馭全局,各項工作井然有序、蓬勃發展,他時刻關懷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他們德智體全面發展。知人善任、獎罰得當是鄧從豪教授做行政領導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1962年化學系有一位應屆畢業生,聰明勤奮、成績優異,但紀律鬆懈,說話偏激,畢業分配時,某些領導曾提出處分該生,時任化學系副主任的鄧從豪教授則力主教育從嚴,處理從寬,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主張免予處分。在鄧從豪教授的堅持下,這個學生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並於1997年光榮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數次應母校邀請回山東大學講學,每次談起鄧老師給予他的教育和愛護時,都是禁不住淚流滿面,他說,沒有鄧老師的關心愛護就沒有他的今天。
鄧從豪教授十分強調學風、校風和作風建設,在擔任山東大學校長時提出了“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實事求是,銳意創新”的16字方針。他曾多次率山大代表團訪問英、美、日、澳、加等國,考察發達國家的教育與科學研究,建立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他身體力行,不僅自己治學嚴謹,作風正派,還善於傾聽下級、學生和教職工的意見。鄧從豪教授還十分注意培養、獎掖學生和青年教師的自學本領與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他不僅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解答疑難,一絲不苟地為學生和青年教師審閱、修改學術論文,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研究,而且用由他主持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資金建立了“青年理論化學研究基金”,獎勵做出優秀研究成果的研究生和青年理論化學工作者。鄧從豪教授歷經磨難。在1959年的那場所謂“反右傾”運動中,他曾被扣上“走白專道路”的帽子,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剝奪了化學系副主任職務。在“文革”動亂中,他又被扣上了“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身心倍受摧殘。但是他始終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極其困難的情形下進行科學研究,頂著壓力為青年教師開設系統的基礎理論課程。科學的春天到來了,鄧從豪教授也重新煥發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育事業中去。許多跟隨他工作多年的助手和學生髮出由衷的感嘆:鄧老師不僅教會我們做學問,而且用實際行動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鄧從豪(1921.10~1998.1.17)男,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原校長。江西省臨川縣人,中共黨員。出生於農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1935年考入南昌一中,1938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高中。1941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45年畢業,先後到廈門集美中學、南昌一中、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任教。1948年應聘赴青島任教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58年隨校遷居濟南。在山東大學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光學系主任、化學系主任、副校長,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校長,並一直擔任山東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室主任。他先後為化學系、物理系、光學系講授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物質結構、量子化學、化學動力學、量子力學、激光原理、配位場理論、分子反應動力學、振動耦合理論、電子相關理論等20餘門課程。50年代,在著名化學家唐敖慶的幫助和影響下,開始理論化學的研究工作,1955年發表量子化學方面的首篇論文《鍵函數》。此後40多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化學基礎理論和微觀反應動力學。他鍥而不捨,勇於開拓,相繼在“雙原子分子的勢能函數”、“配位場理論”、“化學反應速率量子理論”、“電子相關理論”等前沿領域進行了研究,在國內外發表160餘篇學術論文,成績卓著,贏得廣泛聲譽。他的“配位場理論研究”成果,1966年被“北京國際暑期物理討論會”評為10項優秀成果獎之一,認為這項成果“豐富和發展了配位場理論,為發展化學工業催化劑和受激發射等科學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982年該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1987年起連續當選為山東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是中國化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理事,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995年4月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1月17日在濟南病逝。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403~422頁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