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葉

馬鞭草科大青屬植物

臭梧桐葉的原植物為海州常山馬鞭草科,生於山坡灌叢中。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5-10米;幼枝、葉柄、花序軸等多少被黃褐色柔毛或近於無毛,老枝灰白色,具皮孔,髓白色,有淡黃色薄片狀橫隔。葉片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5-16厘米,寬2-1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截形,偶有心形,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幼時被白色短柔毛,老時表面光滑無毛,背面仍被短柔毛或無毛,或沿脈毛較密,側脈3-5對,全緣或有時邊緣具波狀齒;葉柄長2-8厘米。
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通常二歧分枝,疏散,末次分枝著花3朵,花序長8-18厘米,花序梗長3-6厘米,多少被黃褐色柔毛或無毛;苞片葉狀,橢圓形,早落;花萼蕾時綠白色,后紫紅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有5棱脊,頂端5深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或卵形,頂端尖;花香,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花冠管細,長約2厘米,頂端5裂,裂片長橢圓形,長5-10毫米,寬3-5毫米;雄蕊4,花絲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花柱較雄蕊短,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徑6-8毫米,包藏於增大的宿萼內,成熟時外果皮藍紫色。花果期6-11月。
海州常山被毛情況多變化,花萼蕾時綠白色,以後逐漸變為紫紅色,故將過去分出的二變種歸併。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灌叢中。
海州常山喜陽光、稍耐陰、耐旱,有一定的耐寒性。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濕潤土壤,能耐瘠薄土壤,但不耐積水。適應性好,有一定的耐鹽鹼性,以在溫暖濕潤氣候,肥、水條件好的沙壤上生長旺盛。

分佈範圍


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
分佈於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等省區。

主要價值


海州常山花序大,花果美麗,一株樹上花果共存,白、紅、藍色澤亮麗,花果期長,植株繁茂,為良好的觀花、觀果植物。株形開展,可孤植於陽光充足的地方,若在空曠處栽植一株,幾年後便可自行繁殖一片。也可與其他樹木配置於庭院、山坡、溪邊、堤岸、懸崖、石隙及林下。
降壓作用
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
莖、葉煎劑對慢性腎形高血壓狗,每日灌胃10g/kg,給葯第二周降壓作用開始顯著,繼續給葯降壓更多,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以其提取物給麻醉犬和大鼠靜注時,呈現二次降壓作用:第一次降壓作用強而短,給葯后立即發生,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45分鐘;第二次降壓作用溫和持久,多在給葯后30~50分鐘出現。肌注或經口給葯時出現第二次降壓作用。開花前的臭梧桐比開花後者降壓作用強,長期保存後作用亦減弱。
臨床以臭梧桐葉為末,每日10~16g,分3~4次服。大多於服藥5周內顯示明顯療效,療程越久,療效越佳,同時頭痛、頭暈等癥狀改善,停葯后1~2周內血壓即回升。若用小量(每日2~4g)維持,則可不回升。又臭梧酮與地龍配伍,療效較臭梧桐單用為高。
鎮靜作用
臭梧桐有鎮靜作用,且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但本身無催眠作用。與地龍合用,在對抗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方面有協同作用。
鎮痛作用
電刺激鼠尾法證明,臭梧桐有鎮痛作用。
抗炎作用
臭梧酮、鬼針草和豨薟草分別單味應用時,對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腳腫都無抑制作用。但臭梧桐與鬼針草配伍(稱"關節靈")或與豨薟草配伍(即"豨桐丸"),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單味無效,而兩葯配伍時有效,看起來並非由於配伍時形成更有效的新物質,而是由於互相增強的結果。臨床上以臭梧桐與豨薟草相配伍,稱為豨桐丸,或與鬼針草配伍稱為針桐丸,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良好的療效。
臨床運用
治療高血壓病
臭梧桐具有和緩而持久的降壓作用,並有解除高血壓病癥狀,恢復心臟功能,對抗小動脈痙攣等作用。據數十例至數百例的治療結果,降壓的總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龍應用,療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達81%以上。一般服藥后顯著降壓出現較晚,大多數在第四、五周血壓始明顯下降。血壓下降后,若停止服藥,血壓可在1-2周內迅速回升;如給予較小的維持劑量,則血壓常可維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臨床癥狀如心悸、氣急、頭痛、頭暈、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顯改善或消失,個別有心絞痛的病例,服藥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經檢查證明:凡顯著降壓看心臟增大幾乎完全恢復,期外收縮消失,但心串、心音無明顯變化,心電圖有冠狀動脈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現象亦可恢復;大多數眼底小動脈的痙攣可解除削。實踐中還觀察到,療效與年齡、病期等有一定關係。40歲以上者降壓作用較佳。對早期高血壓及晚期高血壓尚無嚴重併發症者均有療效,對急進型高血壓和晚期高血壓伴有併發症者,療效不佳;有動脈硬化者亦有療效。但也有報告,對三、三期高血壓或有明顯之動脈硬化著,療效並不顯著,並伴有不適、噁心、嘔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軟弱無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繼續服藥或酌情減量后可自行消失。
用法
1.臭梧桐片劑,每日10-16g,分3-4次服。
2.採用臭梧桐葉提取物二-臭梧桐甲索內服,開始每日60-90mg,待降壓后可減至每日40-60mg為維持量;分3次服。
取新鮮臭梧桐莖葉吐兩製成煎劑,為1日量,分3次服。10天為一療程。88例患者於7-8月份經三個療程后,總有效率達81.8%,其中顯效以上為46.6%。初步觀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療效;但消炎作用較差,有的療效還不鞏固,顯效時間較慢。
治療瘧疾
內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g),成人每6小時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後日服3次,每次5片,連服5天。7天為一療程,總劑量在2O0片左右。小兒劑量酌減。226例各型瘧疾(三日瘧96例,間日瘧88例,惡性瘧24例,混合感染18例)患者,服藥后4天內,全部控制癥狀發作,觀察3月未見複發。血檢結果:服藥后2天原蟲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陰轉率分別為97.3%和98.6%。藥物反應較少,少數出現心律不齊、噁心、嘔吐;個別發生全身及下膠浮腫、蕁麻疹,但多不嚴重。

生長繁殖


播種

秋天採收成熟漿果,除去果皮、果肉、果柄及癟種子等雜物,陰乾後用50%多菌靈700-800倍液進行消毒,即可秋天播種。也可將其沙藏後置於0℃-5℃的地方貯藏,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露地播種。土壤質地宜選用沙壤土,整平耙細,進行條播,行距40厘米,溝深2.5-3厘米,播后15天左右出苗,苗木生長期及時鬆土除草,6月中旬、7月中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平方米施尿素10-15g,施后及時澆水。雨季嚴防田間積水。實生苗須3-5年後開花。

扦插

6-7月,選擇河沙與土的1∶1混合為苗床扦插基質,選取1年生木質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腋芽飽滿的枝條剪留12-15厘米,去掉下部2/3長度插穗上的葉片。插條下剪口在葉或腋芽下端0.5-1.0厘米處,上剪口在葉或腋芽上端0.5-1.0厘米處,剪口平面形,亦可保留頂芽。剪口要平滑不裂口,不撕皮。為促進生根,提高插穗的繁殖效果,在扦插前對插穗要進行一定的處理。有條件的話,扦插時採用ABT2號生根粉,可大大提高生根率。方法是1g生根粉用95%酒精500毫升溶解后,再加500毫升蒸餾水(或涼開水)即配成1000毫升的1000ppm原液,然後再加水稀釋到所需50ppm的濃度使用。扦插前將枝條基部浸蘸2-4小時,將處理好的插穗立即插在苗床上,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深度為8-10厘米,插后壓實,使基質與插條密接,然後噴透水。

分株

海州常山樹株根系極易萌櫱,在成年樹的周圍形成不定根的新株,因此採用分株繁殖較為方便。秋後或早春植株萌動前,將成樹周圍的根櫱小苗從根莖處挖出,使分開的各株有良好的根系,適當修剪枝條,栽植於挖好的樹坑中即可成活。分株的苗木當年便能開花。

物種簡介


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
《圖經本草》所載蜀漆(常山苗)名下,蘇頌提及“海州出者,葉似楸葉,八月開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本草綱目拾遺》載有臭梧桐,又稱臭牡丹,據引《百草鏡》云:“其葉圓尖,不甚大,槎之氣臭,葉上有紅筋,夏開花,外有紅苞成簇,色白五瓣,結實青圓如豆,十一月熟,藍色,花葉皮俱入葯。”按《圖經本草》蘇頌所指為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本草綱目拾遺》所記載的臭梧桐既非海州常山,也非臭牡丹ClerodendronbungeiSteud.,而為臭茉莉ClerodendronfragransVent.。因海州常山聚傘花序疏散排列不呈頭狀,而為紅苞成簇,其葉上無紅筋。臭牡丹花為紅色,粉紅色,而非白色。

栽培技術


栽培條件:栽植時間應在春季3-4月份,定植前施足腐熟的有機肥,然後埋土,栽后及時澆3遍水。為了保持海州常山旺盛生長,將植株栽於土壤深厚、光照條件好的環境下,以利於其生長良好。栽植土壤須增施有機肥,並在生長初期保持灌水,保證成活。為促進植株萌芽強,擴大株叢,每年須增施追肥,促進旺盛生長。
水肥管理:對於定植后的樹木,每年從萌芽至開花初期,可灌水2-3次,如遇夏季乾旱時灌水2-3次,秋冬時灌1次封凍水。除當年定植時施足底肥外,每年早春可在樹木根際處溝施適量的磷鉀肥或腐熟的堆肥,按每株5kg,覆土后澆水,以促進多開花。但是秋季不要施肥,以增加植株抗寒性能,有利於越冬。
整型修剪:當幼樹的主幹長至1.5-2米時,可根據需要截干,也可在主幹30厘米以內短截,培養叢枝灌木。同時留4-5個強壯枝作主枝培養,使其上下錯落分佈。短截主枝先端,剪口下留一個下芽或側芽。主枝與主幹角度小則留下芽,反之留側芽。過密的側枝應及早疏剪。當主枝延長到一定程度,互相間隔較大時,宜留強壯分枝作側枝培養,使主枝、側枝均能受到充分陽光。逐步疏剪中心主枝以前所留下的撫養枝,隨時剪去徒長枝、萌櫱枝等。每年秋季落葉后或早春萌芽前,應適度修枝整型,疏剪枯枝、過密樹及徒長枝,使枝長分佈均勻,使來年生長旺盛,開花繁茂。枝條萌芽力強,於生長早期剪去主幹或摘去頂芽,促進側枝萌生。在生長旺盛,花蕾未形成前,通過修剪保持株形圓滿。多年老樹要重剪,以利於更新複壯。

鑒別方法


性狀鑒別
臭梧桐葉
臭梧桐葉
本品多皺縮、捲曲,展平後葉片呈廣卵形或橢圓形,長約5~16cm,寬3~13cm,上表面綠黑色,下表面黃棕色,先端極尖,基部寬楔形或楔形,全緣或略有波狀齒,兩面均被茸毛,尤以葉脈處為多,葉柄長2~8cm,具縱溝,密被茸毛。枝類圓柱形或類方柱形,直徑約3mm,黃綠色,有縱向細皺紋,並分佈黃色細點狀皮孔,密被銹色短柔毛,稍老則毛茸脫落。質硬而脆,折斷面木部淡黃色,髓部白色。氣清香,味苦而澀。以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的表面觀:葉的下表皮細胞呈深度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被有稀疏的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粗,徑35~81μm,具2~12個細胞,長115~670μm,表面有縱向的角質層疣點。腺鱗表面觀呈圓形或盤形,由6~10個細胞組成,直徑為33~75μm;腺毛柄單細胞。臭葉梧桐葉的表面觀(見下圖×200)
1.上表皮2.下表皮(具不定式氣孔)3.腺鱗4.腺鱗著生在下表皮5.非腺毛
葉的橫切面:上表皮細胞切面呈類圓形或方形,下表皮細胞呈不規則扁圓形,具氣孔,角質層明顯。腺鱗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單細胞,也可見局部的非腺毛。柵欄細胞呈圓柱狀,1~2列,約佔葉肉的1/4~1/3,於鄰近主脈處較短,海綿組織4~7層。
主脈上表面略突起,下表面明顯向下突出。主脈上表皮側為厚角組織,背面具3列以上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排列近圓圈狀。維管束7~10數個。維管束為外韌型。主脈中央為薄壁細胞組織,細胞內偶含有草酸鈣方晶,長10~15μm,寬約6~9μm。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加甲醇,在水浴上迴流2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加活性炭脫色,得淡黃色濾液。取濾液2ml,加5%碳酸氫鈉溶液,調節PH為9后,滴加Gibb′s試劑,振搖,產生藍色反應。(檢查酚基,對位或鄰位)
2.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生藥粉末適量加乙醇,熱迴流半小時,提取液濃縮,再用乙醚10ml提取,濃縮備用。吸附劑: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制板。展開劑:氯仿-乙酸乙酯(9:1),展距10cm。顯色劑:茴香醛試劑新鮮配製茴香醛-甲醇-硫酸(5:80:15),噴霧后105℃烤10分鐘。
入葯選方
1.治男婦感受風濕,或嗜飲冒風,以致兩足軟酸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地梧桐(花、葉、梗、子俱可採取,切碎,曬乾,磨末子)一斤,薟草(炒,磨末)八兩。上二味和勻,煉蜜丸如桐於大。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忌食豬肝、羊血等物。或單用臭梧桐二兩,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或煎湯洗手足亦可。(《養生經驗合集》桐丸)2.治半肢風:臭梧桐葉並梗,曬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為丸。早滾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錢。(《本草綱目拾遺》)
3.治風濕痛,骨節酸痛及高血壓病:臭梧桐三錢至一兩,煎服;研粉每服一錢,一日三次。也可與薟草配合應用。(《上海常用中草藥》)
4.治半邊頭痛:川椒五錢,臭梧桐葉二兩。先將桐葉炒黃,次入椒再炒,以火酒灑在鍋內,拌和取起,卷在碉內,扎在痛處;吃熱酒一碗,取被蓋頸而睡,出汗。(《本草綱目拾遺》)
5.治一切內外痔:自梧桐葉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鯨。煎湯熏洗。(《本草綱目拾遺》)
6.治濕疹或痱子發癢:自梧桐適量,煎湯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