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蛇溝
位於江蘇徐州的歷史景點
劉邦舉義后,路遇白蛇擋道之地,怒斬之,傳說白蛇為報復劉邦,后投生化為王莽篡奪皇位江山。
漢高祖劉邦出自豐縣,他成為帝王之後的光環,為豐縣編織了無數絢麗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今豐縣王溝鎮的三十里廟村及其村旁的白帝河即由來於此。現在的三十里廟村位於鎮政府西30餘里,毗領山東單縣和安徽碭山之界,全村272戶人家,約1100多口人,12個姓氏集聚,和睦相處,田原氤氳,過著安居樂業的富庶生活。然而,在兩千多年的秦未漢初,這裡則是《史記》中記載的百里的荒野涸澤——豐西澤。
古人云:“翳荒漠漠夕陽斜,衰草凄凄無寒鴉;路斷人稀野煙少,蛇蟲狡兔共為家。”秦朝末年,君政暴虐,黎民塗炭。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奉命押送勞役赴驪山為秦始皇修陵。從沛城至豐西澤中,僅百里之途便逃亡紛紛,人心思叛。按秦律,勞工有逃逸者押送人當斬。故劉邦不再前行,令眾人歇息飲酒。入夜,劉邦釋放徒眾,宣布將從此潛藏,招募同黨,反抗暴秦。劉邦帶領願從者十餘人月下前行,遇一長蛇擋道,遂揮劍斬蛇,繼續往芒碭山前進。忽遇一老嫗在路旁啼哭,攔住劉邦索命。劉邦問其何故在此啼哭,對曰:“吾兒乃白帝子,今為赤帝子所殺,還吾兒命來!還吾兒命來!”劉邦聞此頗感詫異,忙說:“這裡乃荒郊野澤,何以還命,到平地時再還你命吧!”劉邦說罷,即帶領人眾向西南匆匆而去。不料他在這裡所說的話,竟成了漢平帝時期王莽篡朝的先兆。唐·胡曾有詩論曰:“白蛇初斷路人通,漢祖龍泉血刃紅,不是咸陽將瓦解,素靈哪哭明月中。”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成為天子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斬蛇之說,在此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斬蛇處的河溝名為“斬蛇溝”。這座白帝子廟就坐落於縣城正西、西去長安的古道之旁,離縣衙(今縣人武部之處)剛好為三十五里單八步,故而人們又將此廟稱之為“三十五里廟”。由於人們嫌稱呼“三十五里廟”拗口,后又改稱為“三十里廟”。此廟宇建有大殿三間,前帶走廊,有院牆、門面,門前豎一石碑,記述了建廟的原因、經過、位置以及它的意義。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黃水陷城,豐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廟坍塌,水過後蕩然無存。之後,人們又在原廟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廟”。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黃水再決碭山縣的龐家林,“三十里廟”首當其中,村落廟宇再次夷為平地。自此,再無起廟,但“三十里廟”的村名卻一直延用至今。
三十里廟處原本無村,只是一片荒涼的涸澤。自白帝子廟建成后,便不時有人前來燒香祭拜,祈求保佑。之後,又開闢了斬蛇溝、豐西亭等景點,參觀瀏覽者、燒香求神者絡繹不絕。在那個時代,人們對“神靈”是極其信奉的。由近及遠傳揚開去,方圓數百里慕名而來者比比皆是。於是,兜售祭品的、賣飯開店的、喝茶飲酒的、聽書看戲的、走江湖賣藝的,各色人等齊聚於此,一個熱鬧非常的廟會就此發展壯大起來。漸漸的,一些逃荒要飯的、無處可歸的、客居經商的以及周圍鄰村的人家,都在此安家落戶,或開荒種地,或經營小本生意。村落形成后,也就隨之命名為“三十里廟”村。雖歷經兵燹水患,然庄名卻史無更改。
在漫長的兩千多年中,三十里廟雖歷盡劫難,飽經滄桑,但它以昂揚的姿態,挺立於豐西澤這片古土上。世世代代開墾著這片故土的人們,以其不屈的鬥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駐守著先人開創的這塊聖土。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裡的人民擺脫貧困,走出沼澤,將昔日的“斬蛇溝”開挖成50米寬的“白帝河”,使過去的荒坡禿崗變成名特優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以飽滿的革命激情,沿著共產黨指引的康庄大道奔向新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