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蔭瀏
音樂研究家,代表作《阿炳曲集》
楊蔭瀏(1899~1984年2月25日),輔仁中學1923屆校友,著名音樂研究家。
著有《中國音樂史綱》與《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等著作27種,論文近百篇。代表作品有《阿炳曲集》。
自幼酷愛音樂,從近鄰道士穎泉學習笛、笙、二胡等民族樂器。
12歲起加入無錫“天韻社”,從名曲師吳畹卿學唱崑曲及演奏琵琶、三弦等樂器。
1916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后入輔仁中學學習。
1920年至1930年間從美國傳教士郝路易女士學英文、鋼琴和作曲,后又得到丁燮林博士幫助,學習音響學。
楊蔭瀏生活照
1929年應基督教聖公會之聘從事讚美詩譯制、編輯工作。
1931年任聖公會聯合聖歌委員會委員、總幹事。
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學社”音樂研究員,並在燕京大學音樂系講授中國音樂史。
1941年至1949年在重慶、南京任國立音樂學院教授兼國樂組主任、國立禮樂館編纂和樂曲組主任、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教授。
1979年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
1950年,專程回錫搶救錄製阿炳的6首名曲,並整理編成《阿炳曲集》出版。
著述除巨著《中國音樂史綱》與《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外,先後出版著作27種,論文近百篇,在我國民族音樂學術的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973年患突發性腦痙攣,肺氣腫亦日趨嚴重。
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中國音樂史綱》 |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
作品名稱 | 獎項名稱 |
《普天頌讚》 | 獲國際聖經展覽編輯優良獎 |
人物貢獻
他曾多次去雲南、河北、廣西、江蘇等地,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深入調查,搜集了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同時在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楊蔭瀏在研究中國音樂史方面具有傑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英文寫出了《中國音樂史綱》論文。1981年又完成《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該書65萬字,人民音樂出版社1951年出版。這是他在音樂歷史與民族音樂、音律學等方面綜合研究的豐碩成果,使我國音樂史成為有樂譜的音樂歷史。
他通過運算和實驗,先後發表了有關樂律方面的專著和論文,把我國民族音樂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樂律問題及樂律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他對我國民族音樂遺產包括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的發掘、搶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都有相當成就和貢獻。
他對家鄉的音樂事業十分關心,每次回無錫,總要對民間音樂團體華光國樂團進行指導,不厭其煩地進行示範;興之所至,甚至同意領銜演出。
他曾為無錫樂器店排老紅木優質琵琶品位,解決竹笛音準問題,提高樂器質量。並根據大量實驗結果,製成笛尺,可以按尺開笛孔。
“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河北懷來縣“五七”幹校。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因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遭校方壓制,憤而離校,入中國人自辦的光華大學經濟系學習。
1979年兼任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
第三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