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人類早期為捕獲獵物慶祝的一種形式。
原始舞蹈
誠然,舞蹈既起源於人類有意識記憶之前,又有誰能予以肯定的考知呢?
中國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樂舞的起源傳說,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這樣幾則:
一,古帝顓頊在登上帝位的時候,聽到四面八方熙熙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命令部下“飛龍”仿效風聲創作了“樂”,又令一人率先做樂工,它就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發出嚶嚶的聲音。顓頊把這個樂舞叫做《承雲》,用來祭祀天帝。
這些神話都是古人記錄的當時傳說,並非史實,但也可能有若干事實的影子。傳說中有一些共同點值得我們注意,譬如原始樂舞是模仿天地自然創造出來的:“效八風之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鼓舞奏樂的大都是飛禽走獸:“令鳳鳥天翟舞之”,“以致舞百獸”;作樂都和祭祀有關聯,如“祭上帝”、“康帝德”。
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人對原始舞蹈的一種感知。關於舞蹈起源和自然、鳥獸、祭祀的相關傳說,在今天的民間依然廣為流傳。
原始舞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度過了它的萌芽形成期。這是一個時間跨度極深,舞蹈本體及依存的生態環境、文化氛圍變化也很大的階段。隨著原始信仰的出現而形成了圖騰舞蹈、巫術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會後期,已經是一門日趨成熟的藝術形態了。在我國,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有不少陶塤、陶哨、骨笛、石磬等樂器出土。更為令人矚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發掘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它為我們展示了大約五千年前舞蹈藝術的直觀形象。
舞蹈在原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路程,但當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特別是父系氏族社會時,我國的舞蹈藝術體系已經基本構建形成,後世各類舞蹈的質素在原始舞蹈體系中基本上已都具備了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會中不僅是娛樂工具,也是宗教工具、教育工具,承擔著社會生活中的多種功能,具有極強的功利性。作為娛樂工具,既能自娛,也能娛人;而作為教育工具,包含的內容更是多方面的,例如:氏族歷史、生產勞動、戰鬥技能、倫理道德、強身健體,甚至性的知識等等,都曾是舞蹈教育的內容。但它歸根結蒂是一項審美活動,它在履行多種職能的同時,都不能沒有審美的、使人(包括舞者自身)得到愉娛和美感享受的作用。
原始舞蹈以功能性為主,多為體現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