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

唐代戴叔倫創作詩作

《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先在上一聯讚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後是諷刺漢高祖劉邦徒然 讚美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朝公主嫁與匈奴王單於。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第二首詩用到了西漢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想著“生入玉門關”,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作品原文


塞上曲二首
其一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
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漢祖:指漢高祖劉邦。謾:同“漫”,徒然。戴叔倫《過賈誼舊居》:“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吊沅湘。”誇:誇讚,讚美。婁敬:西漢初齊國盧(今濟南長清)人。婁敬曾建議與匈奴和親,並徙六國後裔和強宗豪族十餘萬人至關中
②單於(chán yú):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
③旌幟:旗幟。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④遣:使,令。胡兒:指胡人。多用為蔑稱。匹馬:一匹馬。后常指單身一人。《儀禮·覲禮》:“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
⑤生入玉門關:用西漢班超典。《後漢書·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玉門關:關名,在甘肅敦煌縣之西,陽關之西北,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之道,又稱“玉關”。

白話譯文

其二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
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
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作品鑒賞


其一
第一首詩中提到了婁敬。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勸說後來的高祖劉邦建都長安,佔得地利之優,因此被賜以劉姓,封為建信侯。后稱之為劉敬。漢初匈奴兵強,他曾提出和親之策,並遷徙原六國貴族後代及豪強大族十萬餘人充實關中(今東西橫貫陝西、北經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讚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後是諷刺漢高祖劉邦徒然讚美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朝公主嫁與匈奴王單於。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為何第一首詩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地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地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
其二
第二首詩較之第一首淺明了許多,裡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所說,是說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倫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麼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等職。晚年出家為道士。戴叔倫的詩構思新穎,委婉有致。有《戴叔倫集》,存詩近三百首,《全唐詩》編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