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銀柴胡的結果 展開

銀柴胡

石竹科銀柴胡屬植物

銀柴胡(學名: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是石竹科繁縷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30(-60)厘米,全株呈扁球形,被腺毛。主根粗壯,圓柱形。

莖叢生,圓柱形。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聚傘花序頂生,具多數花。蒴果寬卵形,長約3毫米,比宿存萼短,6齒裂,常具1種子;

種子卵圓形,褐黑色,微扁,脊具少數疣狀凸起。花期5-6月,果期7-8月。

根供藥用,可清虛熱。用於陰虛發熱、疳積發熱。

物種簡介


植物學史

有關銀柴胡名稱的記載最早見於《雷公炮炙論》(公元420-470年南北朝時期)中柴胡項下,曰:“柴胡出平州平縣,即今銀州銀縣也”,即今陝西榆林一帶,銀柴胡也因此而得名。據劉曉龍考證,《雷公炮炙論》中提到的銀柴胡為傘形科植物紅柴胡。此後一直無銀柴胡相關記載,直至唐代,《唐本草》一書中記載:“柴胡,唯銀夏者最良。根如鼠尾,長一、二尺,香味甚佳”。但在宋代《本草圖經》中發現,五幅柴胡圖中所描述的壽州柴胡植物特徵並非傘形科柴胡屬植物。在《紹興本草》中也有一幅銀州柴胡圖,其形狀與壽州柴胡類同,從圖的特徵判斷該植物具有石竹科植物的特徵。由此可見,宋代時所記載的銀柴胡原植物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石竹科植物。後來在明代《本草匯》中提到:“柴胡產銀夏者,色微白而軟,為銀柴胡。”《本草原始》中云:“今以銀夏者為佳,根長尺余,色白而軟,俗呼銀柴胡”。上述唐代至明代的醫家著作所描述的柴胡特徵在冠以地名的稱謂“銀柴胡”的同時,在藥材和原植物的形態特徵上也逐步有了區分,銀柴胡原植物逐漸從傘形科柴胡屬植物演變為石竹科繁縷屬植物。其詳細演變原因,由於年代久遠及缺乏古文獻記載已難以考證。

形態特徵


銀柴胡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主根圓柱形,直徑1~3厘米,外皮淡黃色,頂端有許多疣狀的殘莖痕迹。莖直立,節明顯,上部二叉狀分歧,密被短毛或腺毛。葉對生;無柄;莖下部葉較大,披針形,長4~30毫米,寬1.5~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被短毛或幾無毛,下面淡綠色,被短毛。花單生,花梗長1~4厘米;花小,白色;萼片5,綠色,披針形,外具腺毛,邊緣膜質;花瓣5,較萼片為短,先端2深裂,裂片長圓形;雄蕊10,著生在花瓣的基部,稍長於花瓣;雌蕊1,子房上位,近於球形,花柱3,細長。蒴果近球形,成熟時頂端6齒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喜陽光,多生長於乾旱少雨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區,極耐乾旱、耐貧瘠、耐寒,忌澇。在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土壤含水量3.8%、含有機質0.2-0.3%的松砂土中仍能繼續生長,在-30℃能安全越冬。適合生長於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的砂壤土地或松砂土中。黏重土壤、鹽鹼低洼處土地不適宜銀柴胡的生長。

分佈範圍


分佈於蒙古、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遼寧(赤峰)、陝西、甘肅、寧夏。生長於海拔1250-3100米的石質山坡或石質草原。

生長繁殖


播種繁殖:種子繁殖於11月中下旬將新採收的種子播於大棚內,春節期間即可提早收穫,但由於植株營養體較小,所以可食部分產量較低;也可於翌年3月中、下旬露地播種,第二年早春採收,種子產量較高。播種前造足底牆,於小高哇上開淺溝,澆水,待水下滲后播種。播種時將種子加2-3倍細沙混勻,播后覆土0.5厘米厚。每畝播種量為500克左右。
分株繁殖:於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將母株附近萌發的幼苗連根挖出,按株行距3-4厘米見方定植,每畝定植5500-7400株,栽植后踏實,灌足水。

栽培技術


銀柴胡
銀柴胡
野生銀柴胡多生長於海拔1200米左右的荒漠草原地帶,土壤多為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的砂質壤土。種植應選擇地勢較高,土層深厚、疏鬆、滲透性強、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砂質土。低洼積水、粘重板結、鹽鹼地不宜種植。銀柴胡耐旱、耐寒,適應性強,易種植,而且適宜種植的土地資源比較多,發展生產的潛力較大。
銀柴胡
銀柴胡
銀柴胡商品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新中國成立后,列為三類品種,由市場調節產銷。40年來,生產有較大發展,收購量略有起伏;銷售逐年穩定增長。屬於產銷基本平衡的品種。50年代產不足銷。60年代至70年代產區加強了收購,產量逐年增長。1978年收購40餘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57年增長7倍,銷售也逐年同步增長,產銷基本平衡。80年代由於資源減少,人工栽培品未形成較大的生產能力,產量有所下降,但市場供應比較穩定。
銀柴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野生資源明顯減少;人工種植剛剛起步,栽培技術尚不成熟,單產低,商品質量較差。因此,要採取措施搞好資源保護,加強管理;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重點研究栽培技術,提高商品質量,以增加藥源,適應市場需要。
幾年因銀柴胡寧夏、甘肅產區價低,農民已少有種植,07年寧夏、甘肅乾旱又對產地產生極大影響,庫存轉弱。現銀柴胡市場貨源較少,走動平穩,甘肅產地統貨收購價元,亳州市場成交價元。

主要價值


主要成分

含a-菠甾醇和豆甾-7-烯醇的混合物、豆甾醇、豆甾-7-烯醇葡萄甙、a-波甾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麥角-7-烯醇葡萄糖甙,以及銀柴胡環肽,揮髮油等。
絲石竹根含三萜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

化學成分

絲石竹根含三菇皂甙,甙元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從根中分得α-菠甾醇(α-spinasterol)、△7-豆甾醇棕櫚酸酯(stigmast-7-enol-palmitate)、呋喃-3-羧酸及黃芩素(wogonin)等;尚含揮髮油約1%,油中有糖醇、己酸、2,3-二氧-3,3-二甲基吲哚-1-酮、鄰-二苯甲酸丁雙酯、α-甲基十六碳烷等。尚含新化合物銀柴胡環肽等。

主治功效

切片的銀柴胡
切片的銀柴胡
1.退熱而不苦泄,為清虛熱的要葯,常與青蒿地骨皮等葯同用。
2.凡陰虛發熱,盜汗骨蒸者,多與地骨皮、秦艽、鱉甲、青蒿等相配。
3.若溫病後期,餘熱未盡,或久瘧不止,體虛低熱者,可與白薇、生地、鱉甲、知母等相伍,以益陰退熱。
4.凡小兒疳積,日久化熱,症見煩渴燥急者,多與梔子、黃芩、連翹等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