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禪寺
位於嵩雲山上
位於嵩雲山上,明末清初時修建,最初名為嵩雲庵。清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初七日,庵焚毀殆盡。后洪江十館和佛教信徒捐資建嵩雲大興禪寺。寺宇氣勢宏偉,流金溢彩,共三進:一進為韋陀殿,供奉關聖帝;二進為大雄寶殿,供奉如來佛;三進為祖師殿,供奉無意祖師。右側偏殿為觀音堂,供奉千手千眼觀音。
大興禪寺
北宋元佑三年(1088),慧光和尚於嵩雲山大洪坡搭棚修行,為佛教傳入洪江之始。相傳慧光和尚在白虎洞與虎為伴,面壁九年修行得道,騎虎隨雲西去,後人有詩讚曰:“丹裟馭虎隨雲去。”
南宋嘉熙三年(1239),由願如和尚及弟子於嶺峰之下建老庵堂(嵩雲寺),為今日妙音寺之前身。願如和尚后見現大興禪寺處,左青龍右白虎,前有兩山為門,背靠群峰,凝為佛椅。嘆日:“此山乃靈佛之地。”遂在此建大興禪寺,形成上下院之格局,兩寺均由老庵堂方丈住持。
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慧可於洪江嵩雲山白虎洞觀虎蛇相門,失蹤。無意誕。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甲寅,無意入洪江嵩雲山白虎洞辟穀,入定四十九天。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戊午,無意在洪江嵩雲山與客品茗,對客曰:“山下起火”,遂以神通潑茶當雨,救山下火災。市人聞知,鬨動方圓,一時傳為神異。神宗聞之,詔進京賜紫衣、龍杖,敕師號為“智覺大師”。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己未,無意從京返。在常德河旁過渡,被人推下沅水。屍體逆水上浮。在沅陵被人撈起,見其屍身上有“雄溪嵩雲是我家,九劫方過坐蓮花”之句,遂送回嵩雲山。
清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自徹超琛禪師(1639—1709),四川簡州吳氏子。臨濟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孫,澹竹行密法嗣。中歲出塵,依大隨白鹿寺澹竹行密削染,深得法要。
嗣法澹竹行密禪師后,初開法紫微山,作偈云:“亘古日東出,元歸西垵沒。逢寅但早起,遇亥將肱曲。應用有些子,古今無所屬。他時解翻身,躍出獅王窟。”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出住湖廣會同縣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將曹洞宗祖庭,改為臨濟宗道場。臨冬結制,小參:“禪不假修,施用現成。道不假學,本自圓明。須是恁么人,方說恁么話;不到恁么時,必須要大歇。諸昆仲,還知大歇的消息么?”良久,云:“挨到水窮山盡處,回頭撞著本爺娘。”
康熙四十八年(1709)冬,寂於洪江嵩雲山,塔於大興禪寺后。有法嗣宇鵬明廣禪師,出住黔陽縣南三十里之尖坡大隱寺。黔陽尖坡大隱寺創自明初洪武年間,由邑紳向宗彝捐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玉元禪師偕曾氏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宇鵬明廣禪師擴建殿堂樓閣,並建浮屠於寺右,時號“中興祖師”。
清朝初,至月環和尚,道徹古今,慧覺去來。后至高足穎悟禪師,三關融通,五蘊澈亮。嵩雲叢席,至公漸立。規模既敞,從顧逾萬,師徒相沿,俱屬人也,建塔此山。所付門人不一,惟三歧先尊,穎長徒;明亮先實,悟晚嗣;歧超先表,和尚法子,皆一代宗匠。
大興禪寺
清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普惠行智禪師(1667—1697),祖宦跡於河南,后隨難民往常德武陵。康熙六年丁未八月二十一日寅時生。康熙戊子年四月初八日,於嵩雲山明亮和尚祝髪離塵。己丑年佛成道日,詣雞田山青銓和尚座下,求授方便三衣具戒。康熙乙巳年佛成道日,受本師源流、衣缽。於康熙丁丑年臘月初五日亥時,化假歸空,世壽三十歲。荼毗,舍利拾貯,壽器寄墓為墳。
清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寶印深源禪師(1666—1713),系常德武陵何氏子。康熙丙午年七月十四日申時生。母懷腹時,食不茹葷。於庚子年佛誕日,父母舍入空門,授普惠禪師剃髮出塵。丁未年,不料師寂。庚申年受比丘凈戒。甲子年佛成道日,詣芷江羅山歧超伯祖座下,圓滿菩薩大戒。複次,康熙戊辰年,蒙三翁和尚代付源流、衣缽。己身事畢,師塔掛心。爰師存積遺金置田莊、修靜室,以作修行之便。嗟吾師敘異將師虎踞,更變聊存之金建師塔,用詎一罄失所。以塔業兩懸,始勞師積中負,徒心繼欲廣建設之。猶恐歲歉莫償,徒豈奈何?非不忠世祖,至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而杳已矣。繼之後,伯祖往觀師墓龍寢。不安,指印,請師入祖塔左廬安置。待寶印後終之日而入之,以作三代共塔同安。之後,霜寒雪烈,幾飾重華,方致可觀。因卒康熙辛巳年,命敘溯已往之由,繼將來之裔,乃刻骨銘心,以勒石碑,令後乳有傳述焉。後縱或有滄海桑田,茲舉為鐵案之不更也。印於康熙癸未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預知時至,而赴極樂矣。僧臘四十三,世壽四十七歲。荼毗,舍利迎入祖右。三德同棲佛。民國十三年,得黔陽商人顧君漢民倡資修葺,改良建築,煥然一新。但以工匠不佳,改良而反以失妥,人皆非之。欲改革之,而不可得也。
庚午秋,忽焉為回祿所毀,幸佛身救出無虞。惟時當白晝,不知為所自來,一時群以為異。或以為構造不良,理宜更易。天心人意,其亦有同情乎?十綰紳董等,於以仰體神人之同意,立為恢復之良謀,募集鉅資,鳩工重建。時不數月,功即告成。
特以眾善慷慨,輸資功德,自不可泯。爰將樂善芳名,以及捐資數目立石銘碑,臚列於後。冀垂久遠,以志不忘焉。是為記。
後有普澤法鏡禪師住持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於民國三十六年開期傳戒。隱居湘西洪江的原同盟會元老劉揆一為之題詞。
民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普澤法鏡禪師(1891—1968),雲南麗江人氏。
清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四月初七日生。童真入道。25歲受具后,廣參諸名宿。
1930年駐錫雞足山悉曇寺,剃度湖南懷化的覺空光鈺、邵陽的覺早光銑、四川大足的覺利光勝等人。
1941年後,來洪江嵩雲山,住持大興禪寺。攜徒覺空光鈺、覺早光銑、覺利光勝及徒孫萬清永鎧(湖南湘鄉人,光晤徒)等同住。
1944年秋,芷江景星寺傳戒,普澤法鏡禪師應請為尊證阿闍黎。
1947年四月,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傳戒,普澤法鏡禪師任得戒大和尚。請綏寧縣永樂庵正濟常周任羯磨阿闍黎、洞口縣觀音閣鏡澄普超任教授阿闍黎、洪江嵩雲山都監普清乘道任正訓阿闍黎;洪江嵩雲山監院自然照宗、芷江龍頭寺住持宏規正大等任尊證阿闍黎。傳戒期間,作《嵩雲山同戒錄序》。並為比丘尼嚴善,優婆夷光圓,比丘尼念如及領沙彌尼妙光、妙香、妙真、妙凈、妙智,優婆夷光剛,洪江居士林林長申濂清、副林長朱月池等來山求法者,作《上堂》、 《法語》、《開示》等,並作 《傳戒講律開示講話》。
傳比丘戒上堂:“萬象森羅本無因,心佛眾生原不二。妙矣哉!虛虛玄玄,綿綿密密。聽其言而無聲,觀其形而無相。無頭無尾,無形無相。體備於己而不可離,原出於天而不可易。言其大則含吐十虛,猶若片雲,放之則彌於六合;言其小則行藏芥子,儼同沙界,卷之則退於藏密。萬法皆從此出,十方亦從此生。事理交徹,性相融通,無不從此法流。一為無量,無不還歸此法界;無量為一,表一體而隨緣顯相。乃至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請問諸上座:這個是什麼東西呢?”良久,云:“默然無言識,不再審何如。今有諸沙彌、沙彌尼等,來山求受三壇凈戒,順求覓心一句,如何答呢?”揮一揮拂子,云:“咦,巍巍乎,蕩蕩乎,強立而名曰性,其有成功曰心。”
普澤禪師工詩文、善草書,與當地名流交往,詩文唱和。有《洪江嵩雲山普澤禪師語錄》八卷、《洪江嵩雲山普澤禪師詩集》八卷。
民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鏡澄普超禪師(1904—1969),武岡洞口人,俗姓唐。
誕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五月誓死日。
幼投洞口觀音閣,依能徹照慧禪師披剃。圓具后,回寺侍師,佐理寺務。後繼席觀音閣。
民國三十六年(1947),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傳戒,普澤法鏡禪師禮請鏡澄普超任教授阿闍黎,作《嵩雲山同戒錄序》云:“······今洪江嵩雲山者,湘西之一名勝也。鍾靈(每+梳-木)秀,瑞氣凝祥。明初洪武年間開山願如和尚、萬曆年間中興無意祖師、當代方丈普澤法師,悲世時之日非,憐僧伽之顛沛,遵佛正范,宏開戒法。今普澤法師於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傳戒,定五十三日為期船,新一班釋子,作佛教中流砥柱,荷如來家業。究重三藏救世教義,闡揚八德大乘精神,慈悲濟世,戒律導人。上弘佛懷,下利群生。可謂佛戒之序雲耳。都梁衲子鏡澄序於嵩雲山教授室。”
一九五○年,攜僧尼弟子眾等二十餘人,入住洪江嵩雲山,將禪宗道場改變為凈土宗道場。后又組織生產小組,乘法任組長。
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將之脖子上吊牌遊街,暴晒終日,結果被活活整死。
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乘法通才禪師(1915—1996),字乘法。俗姓張,名宏日,系邵陽洞口三門人。
誕於民國四年(1915)乙卯十二月十八日。
民國十年(1920),師六歲,隨母住庵茹素。
十四歲依洞口觀音閣鏡澄普超和尚披剃。
十七歲圓具。因頸生瘤,知為宿孽,遂發心燃指供佛。三月後,疾消。復返觀音閣閱藏三年,於《方等》、《般若》 、 《法華 》、《涅盤》著力頗多,對《維摩》、 《上生》、《圓覺》諸經多有入處。之後,辭師外出,結廬茅庵。斷炊,唯以粽子為食,長達三年。后返寺,仍侍恩師。
民國二十八年,嗣法鏡澄普超,為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碧峰下二十二世,突空下第十六世孫。
壬辰歲,師年三十八,隨鏡澄普超和尚入住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先師隨師翁鏡澄普超和尚入住大興禪寺后,繼承百丈禪師農禪並重之風,組織種植及織布小組,以圖自養。
丙午亂起,被勒令還俗,僧團解散,寺院由茶場佔有。師就職洪江中醫院期間,堅持獨身素食,打坐念佛不綴。
癸亥秋,受眾請,回歸本山,重興祖庭。師遂召回原寺僧尼,新收出家徒弟數十,皈依弟子數千。重修彌勒殿、功德堂、蓮池會,將大雄寶殿予以修繕。
丁卯歲,任洪江市佛教協會會長。
庚午歲,任懷化地區佛教協會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理事。
壬申秋,於寺對眾敷講《維摩詰經》半月有餘。師博覽群書,對《圓覺經》獨有領會,且於書眉作了批註,是為自己心得所在也。心照是師關門弟子,雖於同門居尾,親師日促,卻獨得聞師宣講《上生經》,對心照專攻彌勒凈土,起了重要影響。
一九九六年丙子臘月二十日,示寂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湖南、貴州弟子前來參加圓寂法會的數以千計。塔於嵩雲山大興禪寺祖師殿後。
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紹敏心麗尼師(1969— ),諱心麗,字紹敏,密名央吉,密號真樂(格魯派)。俗名羅永秀,湖南會同縣團河人。生於一九六九年三月。
一九八七年禮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乘法通才禪師為師。
一九八八年披剃后,於九月十九日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依一誠大和尚圓具,虛雲老和尚溈仰宗法嗣、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住持聖一禪師任羯磨阿闍黎,虛雲老和尚溈仰宗法嗣、雲居山真如寺首座和尚滿覺宣雲禪師任教授阿闍黎。
一九九○年,往廣東汕頭市佛教僧伽培訓班學習一年,畢業后又入廣東潮州嶺東佛學院進修,畢業於一九九三年。
到一九九五年,前往四川色達縣喇榮鎮,在五明佛學院學密。四月二十八日,皈依寺大吉活佛(索達吉堪布),取法名央吉。
一九九六年臘月,乘法通才圓寂后,為師守塔四十九日,以報師恩。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於福建福州市崇福寺增戒。之後,遍參諸宿,先後住雲南雞足山、山西五台山、重慶縉雲山、西安卧龍寺等。其間,曾數回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小住。
二○○一年後,定住洪江嵩雲山,對信眾開示凈土、禪宗、密宗法門。師持戒謹嚴,篤行勵志,精勤不懈,緇素咸欽。
洪江嵩雲山大興禪寺宗逸心照禪師(1965— ),一名明夷,字宗逸,號崇照,湖南龍標蘇園人。生於一九六五年乙巳正月十二日子時。將誕之夕,母夢龍繞屋三匝,長吟而去。驚寤而誕,遂名龍生。祖視予,甚喜。取字硯香,名仲。
本生陳留世家,跡發開封。晉分南渡,喬居烏衣巷,祖行朱雀橋。朝代更替,興廢交容。至唐出皎然,至宋出佛印,一門兩代,詩僧遞傳。俟至誕,佛法消匿。幸家有藏書,古籍斑黃。檢閱家譜,九代書香。
幼喜讀書。演義、小說,常雜陳床頭、案前。如廁行路,皆手不釋卷。十歲,依式填詞,多有發表。離開學校,往來工廠、學校間。亦曾放舟江上漂流揚子;亦曾遁跡山間品賞煙霞;亦曾肩一身行囊,行腳巴、蜀、黔、粵;亦曾揣一紙陋文,求職穗、深、漳、夏;亦曾於錦城授人以柄;亦曾於羊城遭人以掠;亦曾在星沙投考戲院;亦曾在鐔城創辦賓館;亦曾在王少伯送客處吟風嘯月;亦曾在魏了翁流放地吹笛放歌。
至乙丑暮,經湘、黔、渝,入川,往來宜賓、瀘州間,流連月余。丙寅春,自渝州乘舟下。不見猿啼月,不見女迎王;不見丈八蛇矛在,不見鬼城閻王來。穿三峽、抵宜昌、轉枝城,乘直快南下。返家鄉,徑投湘西第一山剃染。於是百城煙水眼前過,歷代聖賢心中居。
初上嵩雲山,面謁乘法老和尚,寒暄之餘,戲言:“若我出家,拜你為師,肯么”?其應聲而允,遂棲身斯地。未出家前,閱禪宗歷代公案、語錄,心生踴躍。每見心儀祖師,必拈古頌偈。老和尚亦每每以其悟偈呈閱,心照只是不肯。曰:“見地未透,格律失嚴”。予又每每以臨濟之喝對師,而師如溈山,只是慈祥的笑。
居嵩雲山月半,即懇師剃落。得師舉刀,師兄心無施衣,遂現僧相。行腳五溪諸山,再踅身東進,訪湘東、贛西名山。朝廷祖庭之後,漫遊江、浙,往來皖、鄂。湘、黔諸寺,皆在腳下;巴、蜀諸山,盡在眼前。行腳多年,未遇有可意者。只是在創辦報紙雜誌之餘,撰寫論文,間或以遊記、詩詞,將心中影象一一繪出,似幻似真,亦虛亦實。
初誦《金剛經》,每有入處,身心如電觸,鬚髮皆震顫。至“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之句,恍如舊習,與須菩提感同身受。至“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句,感恩之情不禁湧出,至心誠懇頂禮膜拜。當讀至“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四句偈,頓覺空性朗朗,妙諦明明。讀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四句偈時,渾不知身在何處,生在何時,心在何所,覺在何方。於是大起疑情,至心參究。一至七日,精勤不懈。至後來,因“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讚詞入眼,不禁歡欣踴躍,通身慶快,有如桶底脫落。山河大地,過眼雲煙,皆歷歷在目,又廓然無跡。
於是由《金剛經》發慧,於《圓覺經》得的,因《維摩經》而由理入事,到後來誦《上生經》而契證事理圓融,因是而擇抉彌勒法門,志宏慈宗大業,以慈宗開山道安大師、慈宗中興玄奘三藏、慈宗集成太虛大師為楷模,畢生事之。
2000年後,於趙州古佛道場圓具,親炙虛雲老和尚法嗣凈慧禪師。感其慈和,事為親教授。遂依師嗣為臨濟宗第四十六世,雲門宗第徠十四世。茲后,每倦旅歸來,必親聆法要。嘗見諸所付源流,皆以鑲名七絕為主,於格律頗有造詣,益發敬之。爰當今叢林,以詩名世之老宿,僅茗山長老詩書俱佳外,其他諸人,不過依樣畫符、圖虎類犬而已。放眼當今叢林,內外皆通者,鳳毛麟角矣。心儀古代高賢,感喟時人,不禁搖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