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陘古道
國家保護單位
白陘古道指的是從山西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到河南輝縣薄壁鄉這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餘公里。白陘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歷史。
白陘即孟門陘,是太行八徑(其他七徑分別是軹關陘、太行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中的第三徑。其北連接晉城陵川縣、其南連接河南輝縣。
白陘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曰白陘。白陘之南有雄關曰孟門關,屹然立於晉豫邊界,至今山名仍曰“關山”。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
白陘古道
白陘即孟門陘,是太行八徑中的第三直徑。“陘”,山之絕坎。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白陘位於河南輝縣的太行山南關山,連接山西陵川縣馬疙當大峽谷,全程百餘公里。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過而曰白陘。白陘起自河南輝縣薄壁,經陵川長辿底、武家灣、乾河、磢底、橫水河。凡陘必為隘,凡陘必設關,白陘之關曰孟門關。
據1988年版《山西公路交通史》載,公元前550年齊師伐晉,“分兵兩路,一路由太行入晉……另一路由孟門入晉。”又見《辭海》“白陘”條目曰:“白陘,一名孟門,太行八陘的第三陘,在河南輝縣西,為豫北、晉南之間的交通隘道。”以上兩相對照,足以說明齊師伐晉的兩路兵馬中,一路走的便是白陘,同時也足以證明。
白陘古道
曹孟德應慶幸,畢竟在他那個時代,已有了穿越太行山“羊腸坂”這樣的道路(儘管“羊腸坂”不在白陘),否則,他只好真的踅馬東歸,無功而返,那才真是“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悲。”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這是說庄公伐晉,走的就是白陘古道。他是沿著箕子的步履浩浩蕩蕩地來開戰的。這樣看看這條古道已經有了3300多年了。商紂王本來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帝,可他偏偏就遇上了妲己,整天迷戀酒色,不理朝政,殺害忠良,梅伯眼看成湯社稷要毀於商紂王的手中,屢次直諫,紂王非但不聽,反而把梅伯判了死罪,剁成了肉醬。大臣箕子見狀,便明白商朝的氣數已盡,於是就裝瘋為奴,暗中將梅伯的亡魂收藏攜帶,乘機逃到了五行山中。五行山就是太行山。因為箕子精通天文地理和占卜,他帶著梅伯的亡魂,沿著太行山的龍脈走白陘古道一直來到黃圍山中。箕子在這裡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看到黃圍山藏內寓氣,龍象環合,果然氣象非凡!便在山中選擇了一穴好地,將梅伯的亡魂仔細地安置下來。當時正是金秋時節,黃圍山中霜葉幽艷,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甚是好看。箕子不忍離去,便在這半山腰一座寬敞的山脊上,搭草為庵,隱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