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行
對酒行
《對酒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分三層意思,前四句表面是說赤松子、安期生這些都修鍊成仙走了,無法尋找;實際是說成仙之事荒誕不經,難於實現;中間四句是說人生短促,快如閃電,天地不老,面容易衰;最後二句說,應及時行樂,痛快飲酒。主要表達詩人對天地久長而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剛融遊仙、憂生、飲酒、縱情為一體,意蘊豐富,耐人尋味。
詩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問。詩人開篇便從古時仙人、仙境起筆,首先創造出迷離縹緲的意境,也凝聚著詩人一生求仙的曲折歷程和複雜心態。首二句仙人、仙境相應,山海對舉,“棲”“入”二動詞鑲嵌句中,造成神妙飄逸的意境,字裡行間蘊含著詩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兩句則轉入疑問,這是經過一系列的艱苦探索之後的反思緒果,疑問中透露出詩人迷惘、惆悵的複雜心態。
中間四句,感嘆時光倏忽,人生易老。這裡,詩人為強調人生變化之迅速,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浮生”兩句中,“流電”的意象與“浮”“速、‘倏忽”等詞語的交互作用,就凸現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識。”天地”兩句又以永存的天地為反襯,來強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識,揭示出時間的無限、宇宙的永恆與人生有限、容顏易改的矛盾,傾瀉出詩人慾有為而不得,欲超脫而不能的內心矛盾與苦悶,流露出迷惘、倜悵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態。
結尾兩句,緊扣詩題,揭出主旨。詩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滅、絕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對酒杯而產生種種聯想,在欲飲未飲的心靈搏鬥中,以尾句中反詰的語氣透漏出他欲超脫而不能的複雜心態,也表達出更高遠的精神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詩人內心情感流向變化來結構全詩。起筆是對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調,繼而轉入對仙人不復現的失望,對求仙追求的疑慮與悵惘。然後由上而下轉入對人世時光易逝的憂慮,對容顏日改的無可奈何,表達出一種失落、灰心和幻滅的情緒。至此,詩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這時,詩人又以超然揮灑的筆觸,突然推開去,獨闢蹊徑,以面對酒杯的聯想、發問,表達了“含情”有待的高遠精神追求,從而創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這就形成了全詩看似漫不經心、跳蕩不羈,實則整然有序,渾然天成的藝術結構,顯示出這首詩“飄逸”的風格。
李白自“十五游神仙”始,一直痴迷於道教之中。而今當李白“老之將至”之時,他回首求仙訪道的歷程,開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經歷,以及眼見“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的事實,對自己沉於道教已開始覺醒,鑒於這種複雜的心態,便創作了這首詩。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