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學名:Allomyrina davidis),鞘翅目犀金龜科動物。雄蟲體長34-43毫米,體寬19-23毫米。觸角10節,鰓片部位短小。體型長卵圓,體色深棕褐至黑褐,光澤較晦暗。三對長足強大有力,上面長有許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爬攀的有力工具。叉犀金龜成蟲常棲息於樹上。善於飛行,卵生成長,幼蟲以腐朽木材為食。生活史比較長,一般1~2年完成1代,以幼蟲過冬。成蟲將卵產在15~20厘米深的土壤中,每次產卵30~100餘粒。化蛹30天左右羽化為成蟲。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分佈於華中地區的福建省,江西省。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亦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易危種。
叉犀金龜
有微細刻點;中央有一前傾前胸背角,端部深分叉。小盾片短闊三角形,有中縱溝。鞘翅光潔。臀板橫闊近梭形,光滑、強烈隆拱。胸下密被絨毛。足壯實,前足脛節外緣3齒,基齒遠離端部兩齒。雌蟲漆黑光亮。額部微凹無突,表面頗粗糙。前胸背板端部密被圓刻點,向基部逐漸細小;中部有一“早”形凹坑,其扁圓部分前緣隆升呈橫脊,后緣中央有兩小瘤突。臀板有一寬橫溝
。
叉犀金龜體長3~8厘米,體寬1.8~3.8厘米。體呈長橢圓形,脊面隆拱,為體栗褐色或深棕褐色。頭部較小,觸角為10節。雄蟲頭部角狀突起的頂端對稱地分叉,分叉的頂端與角狀突起的中軸幾乎是垂直的,背部滑亮。雌蟲體型略小,頭胸上均無角突,但前胸背板有丁字形凹槽,頭面中央隆起,橫列有3個小突。三對長足強大有力,上面長有許多小刺,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爬攀的有力工具。
叉犀金龜
從名字上不難看出,這是一類非常善走的。它們無論成蟲還是幼蟲,皆活動敏捷,尤其是成蟲,可謂昆蟲的競走健將。它們是一類兇猛的肉食肉性昆蟲,被譽為“昆蟲中的獵豹”,對於在地上活動的昆蟲,以及軟體動物,它們是比螳螂更可怕的獵手,白天步甲一般躲藏在石塊下,枯葉腐木中,一到黃昏就四處狩獵。
成蟲不善飛翔,地棲性,多在地表活動,行動敏捷,或在土中挖掘隧道,喜潮濕土壤或靠近水源的地方。白天一般隱藏於木下、落葉層、樹皮下、苔蘚下或洞穴中;有趨光性和假死現象。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植株上活動的種類較多。成蟲、幼蟲多以蚯蚓、釘螺、蜘蛛等小昆蟲以及軟體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只取食動物的排泄物和腐殖質。生活史比較長,一般1~2年完成1代,以成蟲或幼蟲過冬。卵一般單產在土中。幼蟲有3齡,老熟幼蟲在土室中化蛹。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東部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北部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中部的河南、
湖北、湖南,西部的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南部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亦分佈於朝鮮、日本、
中國:福建省,江西省。
國內分佈於華中地區。
世界:中國特有
國內種類
雙叉犀金龜Allomyrina dichotoma戴叉犀金龜Allomyrina davids(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國外種類
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
叉犀金龜的馴化:叉犀金龜體小,適應能力弱,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難飼養,成活率低。新引進的叉犀金龜應放在乾燥的紙盒或容器中,內鋪沙土,放置一個飲水盆。每天投喂多種食物,投喂前勿驚動龜,以免龜拒食。
人工餵食:正常的叉犀金龜,在春、夏季每2天投喂1次,秋季每天投喂,並增加投喂量,同時注意環境溫度的變化,當環境溫度在22-25°C時,龜能正常吃食;當環境溫度在20°C以下時,不要餵食,雖然個別龜仍有食慾,但吃食后易引起腸胃不適。
叉犀金龜
(3)冬季飼養健康的叉犀金龜可自然冬眠,將叉犀金龜放人沙土上,龜自己鑽人沙土深處,在沙的表面復蓋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檢查1次。翌年,龜復甦的好壞,直接影響龜的健康。剛復甦的龜體弱,不宜大量餵食,應少量投喂,同時注意溫度的變化。體弱瘦小的龜,可加溫飼養,將環境溫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餵食、管理。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暫無
2021年2月,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現有保護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於1989年3月1日施行。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①禁售、禁捕。②組織調查,掌握該種目前在中國的分佈、數量及生物學資料,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