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寺

四川省廣元市大安寺

寺內風景:

大安寺風景大安寺不僅景色秀麗,而且大多景物都有優美的傳說,為遊人所樂道,成為有志獵奇探險者必至之地。沿通幽曲境蜿蜒而行,山重水複中忽現大安寺山門,整個門高4米,寬6米,粗粒花崗岩所建的,這是一座建於清道光八年,重修於道光十三年的單檐歇山式建築,造形宏闊,樸素典雅,門楣上刻有“敕建大安禪林”之語,而且兩側各一個“日”與“月”字,其含義是為大安寺與日、月同輝,光茫四射。門前有石獅一對,分列兩側,系方丈童靈立於民國二十四年,每隻重達一噸,造形逼真,神態各異,雄踞於級:彌座之上,大有威霞山林之勢,128人組成64副杠,如同抬轎一般抬上山來,競耗時三日之久。沿山門拾級而上,幾經曲折,古松翠柏之下,有一個重達千斤的大鐘,上印有“大明嘉靖九年八月十五日造”,看到此鍾,就可以想到,為當時沒有高大堅固的鐘樓建築,則無法鑄造和架托此鍾,表明大安寺的建築規模日益擴大,雄踞一方,從而吸引著大批遊人。

簡介


大安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北雲霧山南山腰,系海拔一千二百多米一座千年古寺。在蒼松翠柏掩映下,青瓦木檐、雕樑畫棟的四合院古色古香,與周圍的青山秀水十分和諧。

歷史


大安寺建於東漢末年,為漢中王張魯所建,稱圓通觀。唐初,大將尉遲敬德對寺廟進行維修,改為圓通寺。寺內原有泥塑大佛三尊、泥塑天王四尊,均高一丈二尺八寸,鐵鑄羅漢十八尊、閻君十位、倒坐觀音一尊、韋佗一尊,均高六尺。另有鐵香爐四座,萬斤鳴鐘一口,小報鍾二口,雲枝一件,銅觀音一尊(重一百二十斤),印度寸金佛像一尊,其餘佛像為木雕與石雕,寺內大小造像共三百 零八尊,《大乘經書》與《表》計一千餘卷。
明代中葉至清康乾年間,大安寺僧眾逾百人,可為八方僧眾開旗授戒,總領廣北三十六山屬寺,香火旺盛於明末清初。明崇禎十年,張獻忠率領三十萬大軍從漢中南下,首先佔領了廣元市朝天曾家山,此時從山東來圓通寺住持的法師鐵腳大仙率領五大弟子與之抗爭,圓通寺周邊各地得以安寧,因此改名大安寺。
在正殿大門右側的台階上,一個在其它寺廟難得一見的奇特大鐵碑,是大安寺的鎮寺之寶,鑄於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鐵碑基座寬大,厚重,正面用線條分成四部分,二三部分是陽鑄銘文,說明大安寺重建於明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大鐵碑差點遭遇滅頂之災。一九五一年冬,由於鋼鐵奇缺,農民耕地沒有鏵鐵,當地的鄉幹部便率領群眾上山搗毀了大安寺里的鐵鑄佛像,得鐵一千多公斤,由於鐵碑厚重,不好下手,所以僥倖得以保存下來。儘管歷經五百多年風霜,但大鐵碑上的字跡依然十分清晰,碑面也十分完好。

特色


在正殿大門上方靠椽、檁的牆壁上有一幅精美的壁畫,長約四米、寬七十厘米。壁畫是彩色的,黑墨勾描居多,松樹、山石、人物栩栩如生。由於年代久遠,遭瓦槽漏水侵蝕,不少地方斑駁脫色,但凡保留下來的地方顏色十分鮮亮,好像最近才裝飾的一樣,不由得讓人讚歎古代顏料的精良。
壁畫上,一位面相仁慈的僧人身披金黃色袈裟,一手指向遠方,正在對身旁的弟子說著什麼,弟子仰著頭、右手微微抬起,神情專註。師徒旁邊,一蘋金色的小船正在滔滔江水中行駛,船上一名身穿紅色袈裟的僧人左腳踩在船舷邊,右腳使勁朝後蹬,手中緊緊抓住一位落水女子的頭髮往船上拉,江中的女子則顯得有些恐慌,一蘋手拽著男子的手,另一蘋手則緊緊抓住船舷 ..。
這幅壁畫被稱為「慈航普渡圖」,寓意就是觀音菩薩普渡天下眾生。三十年前這幅壁畫被發現時,正殿門上有兩塊金字匾,左邊一塊為「金剛經」,右邊一塊上書「禪悅清幽」楷書大字,壁畫就在兩塊匾的後面,但一直未引起重視。
在大安寺前,矗立著三棵高大的古柏,同樣的古柏在寺后還有五棵,它們在《新編廣元縣?-林業?》中被稱為「前三皇」「后五帝」。據林業專家鑒定,八棵樹樹齡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它們不僅構成了寺廟的一道風景,還見證了寺廟滄桑的歷史。
一九八四年,大安寺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后升為市級文保單位,目前正在申報省級文保單位。
寺址∶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小安鄉北雲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