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寺

山西太原市龍泉村的寺廟

三藏寺,亦稱大安寺。位於太原市北,陽曲縣泥屯鎮龍泉村,距太原市60公里,縣城43公里,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創建年代無考(相傳為唐代),現存有金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經幢一節。

三藏寺背靠萬壽山(亦稱長壽山),面對龍泉河,牙牙山,由座西向東的正院和座北向南的偏院組成。現存殿堂六十三間,寮房二十五間,窯洞二十眼,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另外,還有塔地、園圃、山林等,遊覽面積可達10萬平方米。

寺院結構


寺旁山峰-奶頭山
寺旁山峰-奶頭山
正院為三重式四合院建築,從山門進入,依次為過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重新修復。前後辟門、十字歇山頂鐘鼓樓分列於過殿兩旁,鐘樓懸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鑄造鐵鐘一口,院正中央立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三層八角石柱香台一座,上有覆蓮頂石,柱身鐫各式花卉,象徵著吉祥如意,香台旁有高大的青松三株,柏樹一株。
寒冬里的三藏寺
寒冬里的三藏寺
偏院位於大雄寶殿的北側,東為奶奶殿,南為觀音閣,西為地藏殿,北為水陸殿,殿內塑像基本保存完好。水陸殿為佛界水陸法會殿堂,始建於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該殿於1998年至2001年進行了落架維修,殿內大小塑像350多尊,盤龍6條,大多保存完好。塑造技法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華,像水陸殿這 樣三教合一共處一殿,人物眾多,在我省諸 多寺廟中,實屬罕見。
山門外,建有密檐式磚塔一座,名唐僧寶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五層,高12米。塔身下部東西兩側各鑲嵌石碑一通。二層南側劵有弧門,內塑唐玄奘坐像,門上部劵石條隱刻“唐僧寶塔”四字,故名。據碑文載,為三藏寺住持了還法師的墓塔,於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造磚啟塔”。

寺院景觀


三藏寺院內有古松兩株,枝葉繁茂,樹齡考證已有千年以上。
二000年,新建文殊殿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帶廊,重檐歇山式琉璃屋頂,內置漢白玉帶坐騎文殊石雕像一尊。
寺前舍利塔
寺前舍利塔
萬壽山腳下有一泉源,名曰龍泉,亦稱長壽泉。泉水四季常流,清澈見底,甘甜可口。相傳,常飲此泉水能治胃病,哮喘病,皮膚病等。山上青松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山下寺廟雄偉壯觀,梵音繚繞,南望牙牙山形如石林,千姿百態。更有黑龍溶洞,石髓瓊漿,巧奪天工。
由此可見,三藏寺景區是一處集文物古迹與自然景觀於一體,依山傍水,鳥語花香,環境幽雅的旅遊勝地。

相鄰景觀


距離三藏寺南3.4公里的赤泥社村是張政故居。張政將軍故居位於陽曲縣泥屯鎮赤泥社村,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張政(1915-2005),曾用名張公漢、章震。山西陽曲人。1936年參加犧盟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縱隊政治組織部股長,山東縱隊政治組織科副科長,新四軍第3師第9旅第26團政治處主任、機關組織科科長、第25團政治委員等。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6師第17團政治委員,第3野戰軍7兵團直屬政治部主任。參加了界河、陶庄、蘇北、臨朐等戰鬥、戰役及鹽南戰役、淮海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浙江省金華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21軍第63師政治委員,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二大隊大隊長,福州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故居現存8間房屋,院牆多處坍塌,荒草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