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寺

香河大安寺

據史書記載,香河大安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由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動用庫銀興建,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輩出,給周邊地區的佛教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大安寺的香火常年不斷,其大殿的宏偉景象吸引了許多佛學愛好者的到來,一睹它的風光。

簡要介紹


香河大安寺
香河大安寺
到清末民國初年,大安寺因年久失修,主體建築嚴重老化,於建國前倒塌。為此,周邊的信眾一直企盼重建大安寺。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中國中信國安集團公司的傾力相助,大安寺終於得以復建。恢復后的大安寺位於第一城的城中心,,,為一門十三殿的建築格局。其中彌勒殿、大悲殿、大雄寶殿、五方佛殿、舍利寶殿分別位於中心建築——萬法歸宗閣的一至四層。萬法歸宗閣的前方是大安寺山門,後方是普賢殿,左邊是文殊殿,右邊是觀音殿。寺內各殿共。

歷史記載


香河大安寺側景
香河大安寺側景
唐太宗李世民當年曾率大軍御駕親征行至安平這個地方(當 時還是荒野之地),長途奔襲衝殺,人馬已非常疲憊,再繼續追敵將有不戰而敗的可能。將士們想儘快休整,但又了解皇上那急於取勝的心情。正當不知如何向皇上進言之機,忽然風沙陡起,不見天日。元帥尉遲恭藉機忙說:“這是上天要陛下在此地小駐,整頓人馬。待風沙過後起兵,必定馬到成功。”李世民聽之有理,照計而行。次日離此東征,果然所向披靡。凱旋而歸時,唐太宗即興賜此地名為“安平”,並敕令用庫銀在安平建一座大安寺以紀之。

恢復重建


香河大安寺萬法歸宗閣
香河大安寺萬法歸宗閣
1992年,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在香河安平投資興建第一城。因大安寺舊址就位於第一城內,廣大佛教信眾紛紛請求人民政府恢復大安寺佛教活動場所。經政府同意,民族宗教局正式批准,由中信國安集團公司負責投資興建。
通過考察縣誌古籍、收集和整理大安寺各時期文物、走訪嚴嵩後裔嚴壽齡先生,證明了大安寺的古老佛文化源遠流長。以實物和復原圖像的形式,為世人重現出大安寺這一北方名剎1300多年來的輝煌燦爛歷史以及它濃厚雋永的佛教文化底蘊。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親臨大安寺視察指導,並為大安寺題詞“聖地”。
中國佛協贈送“舍利”,供奉在大安寺舍利寶塔內。
經大安寺兩序大眾之禮請並得到政府、宗教各級部門的批准,由中國佛協副會長、四川省佛協會長、峨眉山上永下壽大和尚出任大安寺方丈。此殊勝因緣,得未曾有。
今者,寶殿莊嚴,佛身成就,伏願。
十方諸佛,慈悲加被。同放無畏光明,普渡有緣眾生,伎見者聞喜,皆發菩提心。禮者、供者悉證金剛果願,此地他方,同沾甘露,化世界和平躋斯民於人壽,和諧社會,國富民安!六道四生,同登彼岸。如是大願,真實不虛。
經大安寺兩序大眾之禮請,由中國佛協副會長、四川省佛協會長、峨眉山方丈上永下壽大和尚住持該寺。

建築布局


香河大安寺外景
香河大安寺外景
恢復重建后的大安寺佔地16675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為一門十三殿的建築格局。其中彌勒殿、大悲殿、大雄寶殿、五方佛殿、舍利寶殿分別位於中心建築――萬法歸宗閣的一至四層。寺內各殿供奉造像共133尊。造像採用鏨銅貼金、手工彩繪、鏤空、雕刻等工藝。整體建築按照傳統的寺廟結構建造並配用現代化設備,使其古色古香又別具現代氣息,是古今建築與寺廟文的完美結合,亦為博大精的佛文化藝術之經典呈現。
恢復重建后的大安寺創造了當今國內外多項之最:一個寺院內涵蓋大乘、南傳兩大佛教宗派;恢復重建寺院中最具傳統皇家御用氛圍;是佛教活動場所與文化展示相結合的典範;是國內唯一的以公司力量恢復重建的大型寺院;寺院建築為全鋼結構,用鋼量是國內同類建築之首;設施功能配備為寺院最全;金佛殿按照盛唐時期的佛教藝術風格設計建造,是國內寺院建築中單體面積為最大、鏨銅貼金量國內最多、貼金面積最大、供奉佛像形制最高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