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934年創建的居士林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最早期是以“新加坡佛經流通處”創立,一九三三年七月十六日由道階老和尚、轉道老和尚、慧圓、瑞等、普亮、如安諸法師,及邱菽園、庄篤明、吳良標、吳新齋、陳有濟、陳智豪、黃曼士、鄭則英、蔣驥甫洪子暉等居士,在寅傑律普陀寺發起籌組“佛經流通處”,推舉:李俊承、黃曼士、洪子輝、羅承德、黃錫權、楊杞岩、吳良標、庄丕唐、庄篤明等居士為董事,通過簡章十四條,以宏揚佛法,流通經書為要務。同年九月,編輯《獅子吼》叢刊於新國民日報。並相繼成立蓮宗放生會,念佛會。

正式成立


一九三四年元月十六日,“佛經流通處”召開第二次董事會議,決定創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並推舉轉道、瑞等、瑞於諸上人及吳新齋、楊杞岩、吳良標、庄篤明、沈錦 興、陳資豪、羅承德、鄭則英、李俊承、邱菽園、黃益之、庄丕唐、林璧臣等廿餘人為佛教居士林籌備員。選舉轉道老和尚、吳新齋、沈錦興為籌備主任。由林亦林、陳子豪、庄篤明負責起草居士林章程。開辦費按算一千元。二月廿二日於普陀寺召開首次籌備會議。決議先分設:財政、總務、布置、秘書等股。九月間,開第三次籌備會議,由李俊承居士購贈沐烈律廿六號全座樓屋為林所,並報效家私雜用等費一千元。庄篤明居士敬獻玉佛一尊。推舉李忠石居士為首屆林長,吳新齋居士為財政,庄篤明居士為司理。組織就緒後於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七日,農曆甲戌年五月初六,“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宣告正式成立。

設互助部


一九三五年公舉林璧臣居士為第二屆林長,鄭則英居士為副林長,吳新齋居士為財政,庄篤明居士為司理。一九三七年,推舉蔡嘉種居士、鄭則英居士、吳新齋居士、庄篤明居士分別擔任第三屆正副林長、財政、司理等職。同時,不斷擴展林務,更增設互助部,立互助金,嘉惠善友。

戰時林務


一九三九年春,遷林址於里巴巴利律一百二十號,從此,參加者日眾,林務漸臻發達。但后因戰事關係,林所又遷至水廊頭中發律十三號,繼續維持林務,使無間斷。一九四一年,日軍南侵,星洲淪為戰區,災黎日增,待拯方殷。本林同仁慨抱慈悲宏旨,濟世大願,遂決議再遷林址於最利便辦理救濟事業的大坡源順街天福宮(俗稱福建媽祖宮)。當時在領導師達明老和尚,廣洽法師李振殿、高敦厚、謝運塘、庄篤明、柯韻清、吳良標諸董事籌劃之下,臨時主辦“中華佛教救恤會”,由李俊承居士為會長,廣洽法師為總務主任,庄篤明居士為副總務主任,策動救濟工作;鄭天水居士為交際主任,負責向各方面聯絡,徵集物資米糧,以利施賑;梁妙喜、姚欣蓮為婦女正副主任,協助募集舊衣服,及施粥工作;達明老和尚與陳樂求居士共同主持施粥事宜;同時推轉岸老和尚,鄭荊倫居士率領會員分赴答淡島及豐盛港兩地,積極墾荒種植,以救民食;秘書處主任潘慧安,贊襄一切會務,不遺餘力。救恤會分設難民收容所廿七處於各大寺院庵堂,每一分所各設正副主任等職員,專司其事。當時工商學各界,以及青年士女參加成為會員者達數千人,使一般少壯避免軍補征役,聊盡掩護之力。在三年余淪陷期間,舉凡:賑恤、施醫、贈葯、施棺、惠贈米糧、施衣施粥等救濟工作,日以繼日,悉力以赴,貧苦難民,咸沾利益。

光復以後


一九四六年,星洲光復之後,為使基礎趨於鞏固,遷至現址,由李俊承居士繼任第五屆林長,積極整刷林務,淬勵奮發,氣象一新。所辦慈濟善舉,迭獲社會好評!本林自創辦以來,雖多次遷址,但一切林務發展,可稱順利。一九四八年春,第七屆董事會改選,繼起領導者為正副林長張淑源、李振殿二位居士,正副司理由潘慧安、庄為璋二位居士分任。增設交際部,以增進與各慈善團體聯繫,推動佛化生活,發揮利他精神,裨益社會,實非淺鮮。為求適應社會環境與林務的發展,一九五零年一月廿二日第七屆董事會,推舉張淑源、李振殿、庄丕唐、庄為璋、潘慧安、畢俊輝、鄞永千等七人負責擬草十四章卅八條章程,經董事會議詳密審查后,並提交林友大會通過實行。

新篇章


在剛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回顧我林67年的光輝歷程,催人奮進。這些年來,為秉承“弘法護教、慈悲濟世、修福修慧、平等普覺”的宗旨,我林在歷屆董事同仁的攜手合作、各位林友、護法居士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熱心支持下,林務蒸蒸日上。在弘法、慈濟、醫療、教育、文化及培訓僧才等各個領域,做出了大量紮實的工作。最近幾年,居士林更是大力推廣社會的慈善福利事業,同時在維護種族團結、宗教和諧起了積極推動的作用,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造福了社會、造福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