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浮遠堂

江陰浮遠堂

《江陰浮遠堂》是南宋詩人戴復古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前兩句寫登上橫岡俯視大江,又在浮遠堂上遠望萬里山河,只覺得憂愁鬱結無法排解。后兩句說望有山遮住視線,免得見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詩人通過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達對中原的懷念。

作品原文


江陰浮遠堂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江陰:今屬江蘇。浮遠堂:堂名浮遠,取蘇軾《同王勝之游蔣山》詩中“江遠欲浮天”意。堂北臨大江,南望城市,為登臨勝地。
⑵橫岡:指浮遠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視長江。瞰:向下看,俯視。
⑶淮南:指今江蘇、安徽省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與金議和,划淮為界。故由長江南岸的江陰北望中原,要從淮南看過去。極目:窮盡眼力。神州:指全國。

白話譯文

我登上橫岡,俯視著大江東流;我站在浮遠堂前,縱目萬里,滿懷著無盡憂愁。最使我痛苦的是眼前沒有一座山來遮斷我的視線;淮南大地,一望無邊,都是中原神州。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嘉定(1208-1224年)年間作者第二次長途遊行過江陰之時,作者在浮遠堂眺望中產生的山河破碎之感,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戴復古由於長期浪遊江湖,一生未仕,被稱為江湖詩派的代表。他的詩很多寫遊歷江湖的閑適,曾以“賈島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語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詩風。但他也寫下了大量指摘時政、憂國憂民的篇章,這首詩流露的就是對無法收復淪陷的北方國土的深切感傷。
詩前兩句寫登上橫岡,俯視大江,又在浮遠堂上遠望萬里山河,只覺得憂愁鬱結,無法排解。詩把登浮遠堂一事分作兩句寫。第一句“大江流”寫浮遠堂所在環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說明其高,引出下面的遠望;同時以水流無限來寄託自己無盡的哀思。第二句的“萬里愁”,承上句,一是說長江水流萬里,帶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說眼前的萬里江山,使自己產生無窮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無山遮望眼”照應“萬里愁”,所以說最苦;第四句點出主題,說明為什麼眼見萬里會引起愁是因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淪陷的中原國土。
詩三、四句翻過一層,打破了歷來登臨詩的慣套。大凡登高,沒有不希望看得遠的,因而一般登臨詩總是對眼前因為有山、有雲遮斷視線表示傷感,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首詩偏說望有山遮住視線,免得見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詩人通過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達對中原的懷念。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於是深悔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為多此一舉了。漢末王粲“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荊州,依靠劉表,曾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有云:“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復古則是“最苦無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為可傷。又劉克莊《治城徠》云:“斷鏃遺槍不可求,西風古意滿原頭。孫劉數子如春夢,王謝千年有舊遊。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說昔人愁。神州只在蘭干北,幾度來時怕上樓。”前六句弔古,后二句轉入傷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難堪之意亦同,而 從正面說出,都不及戴語之耐人尋味。充分表達了國恥不雪,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戴復古還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詩,可與這首詩合在一起看。詩云:“北望茫茫渺渺間,鳥飛不盡又飛還。難禁滿目中原淚,莫上都梁第一山。”說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與這首詩登高瞭望時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名家評價

陳衍《宋詩精華錄》卷四:“有氣概。”

作者簡介


戴復古(1167-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江湖派詩人。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后歸家隱居,卒年八十餘。曾從陸遊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