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巴沙魚的結果 展開

巴沙魚

鯰形目鯰科動物

巴沙魚,是東南亞國家重要的淡水養殖品種。它屬鯰形目魚類,屬芒鯰屬的芒鯰(Paugusiushamiltoa)為無鱗魚類。是湄公河流域中一種特有的優質經濟魚類,越南音譯為“卡巴沙”(CABaSa),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因為該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積累有三塊較大的油脂,約佔體重的58%。

巴沙魚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易飼養、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刺、利於加工等優點。它常常被冒充成龍利魚鯛魚徠、鱈魚等海魚出售。

形態特徵


該魚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易飼養、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刺、利於加工等優點。當年苗種經一年飼養可長至500—800克,次年可長到1500—2000克,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
巴沙魚外形與我國珠江水系產的白骨魚極為相似。
巴沙魚 3張
巴沙魚

漁業利用


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易飼養、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刺、利於加工等優點。

生活習性


巴沙魚喜群集,常活動於上、中水層,雜食性,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餵食時能
巴沙魚 3張
巴沙魚
游至水面吃食。耐低氧,對水質要求不高,可高密度養殖。每畝放養4—5厘米規格魚種3000尾左右,苗期以投喂小雜魚和米糠為主,約半年個體增重至600—700克。商品價格20元以上。

苗種繁育現狀


據報道,2008年,在湖北省英山縣巴沙魚繁育試驗基地,首批繁育的6萬尾巴沙魚苗已經開始大量進食,通過12年的努力,繁育終於取得成功。據悉,這是全國首次成功繁育該魚苗,填補了我國水產養殖業一項空白。
巴沙魚 3張
巴沙魚

人工養殖前景


巴沙魚原產越南媚公河,屬越南國家二級保護物種。該魚因味鮮、營養價值高,並且是高級化妝品的原料,因而成為越南出口美國等市場的一個主要水產品種。
近年,該魚因具有個體大、生長快、食性廣、抗病力強、產量高等優點引入我國養殖,並在2009年開始引入廣東養殖,具有一定養殖前景。
巴沙魚 3張
巴沙魚

主要價值


巴沙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
巴沙魚 3張
巴沙魚
質(主要是鈣)等營養元素。
巴沙魚作為西方國家超市裡賣的最為便宜的一種魚,有很多種食用方法,但大都以亞洲菜譜為主(西方人很少吃淡水魚,尤其養殖魚類),其主要消費群體是亞洲國家的新移民們,因為其魚肉本身有著很濃重的土腥味道,所以不建議清蒸或是燉湯,西方超市裡的巴沙魚大都以急凍魚片的形式出現(無鱗無刺,整片的魚肉),烹調之前先用酒和鹽腌過比較容易烹調,可以用來紅燒,涮火鍋,或者做水煮魚。

烹飪方法


巴沙魚
巴沙魚
清蒸巴沙魚
1.魚切片。
2.加料酒,鹽,姜,蔥,腌下。我就腌了十分鐘。
3.盤子里放三到四片姜,把魚肉擺上去,魚肉上再擺著姜和蔥,不用太多。然後放鍋里蒸。(我是飯電飯煲里蒸)。
4.把魚徠上面發黃的蔥和姜拿掉。倒些蒸魚醬油,或普通的生抽也可。
5.鍋里放油,倒入蒜蓉,炒到蒜蓉金黃。要看好火哦,因為很快就金黃了,不小心會焦掉的。
6.放點蔥末再魚肉上,然後把熱油和金黃的蒜蓉澆在魚肉上。
巴沙魚
巴沙魚
香煎巴沙魚
1.冷凍巴沙魚放在常溫下自然解凍。
2.把盤子里解凍好的冰水倒掉,用廚用紙巾擦乾魚表面的水分。
3.擦乾水分的魚改刀成大小均勻的魚塊,在魚塊表面均勻的撒1/8茶匙食鹽。
4.再在魚塊表面均勻的撒1/8茶匙黑胡椒粉。
5.把魚放在一邊,腌制5分鐘。
6.平底鍋放火上大火燒熱鍋底,轉中小火倒入少量橄欖油。
7.腌好的魚塊放入油鍋中,中小火煎制。
8.煎到一面金黃色,翻面再煎另一面。
9.直到魚塊兩面都成金黃色,取出魚塊。
巴沙魚
巴沙魚

生長繁殖


親本培育

巴沙魚適宜生長水溫為20℃~32℃,最適水溫為24℃~30℃,當水溫降至16℃時,
巴沙魚
巴沙魚
停止進食,水溫在10℃以下,則會凍傷乃至死亡。巴沙魚親本培育應做好越冬保溫工作,10月下旬至翌年4月初水溫保持在20℃以上,飼料投喂按魚體重1%~1.5%,4月初至5月中旬強化培育,飼料投喂按魚體重2%~2.5%;飼料可用蛋白含量28%~32%的羅非魚或塘鯴魚膨化料代替。保持水質清新,溶氧4毫克~5毫克/筪,每7天~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15%左右。

人工催產、授精

巴沙魚雄魚一般4齡即可成熟,雌魚需5齡以上才能成熟;粘性卵,卵粒小,懷卵量大,一尾4公斤~5公斤的雌魚可產卵15萬粒~20萬粒;性腺成熟的雌親魚腹部膨大豐滿,鬆軟而有彈性,生殖孔微紅,雄魚生殖竇突出0.5厘米~1.0厘米,色澤紅潤,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5月底6月初當水溫達到25℃以上時可挑選體質健壯的成熟親魚進行催產,雌雄比例2∶1。催產藥物DOM、HCG、LRH-A2混合使用,劑量為每公斤雌魚用HCG800~1000IU+LRH-A28~12ug+DOM6米克~10米克,二針注射,第一針注射總量的1/3,針距10小時,第二注射余量;雄魚劑量減半,與雌魚第二針同時注射;催產後親魚雌雄分池暫養,充氣,同時保持一定的流水刺激。產卵率可達到95%以上。
水溫28℃時效應時間10小時~12小時,採用干法人工授精,先擠出卵子盛在小面盆里,再把精子擠到小面盆,用鵝毛輕輕攪拌10秒,加少量生理鹽水再攪拌10秒,然後把受精卵均勻灑到孵化池裡孵化。人工授精整個過程要避免陽光直射。受精卵直徑約1.0米米,受精率90%以上。

孵化

孵化池的水溫與親魚池的水溫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溫差過大;採用微孔增氧管池底部充氣增氧,在水面形成輕微的水波即可;在水溫28℃時,受精卵經過20小時可孵化出膜,孵化率80%~90%;剛出膜的幼苗匍匐在池底,體表無色素,一天後變成淺灰色,集中在池底四周邊角處。
巴沙魚
巴沙魚

苗種培育

孵化出膜兩天後巴沙魚幼苗體色變成灰色,卵黃囊變小,開始平游,此時為混合營養階段,幼苗開口攝食,應及時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小型枝角類等餌料生物;出膜后第三天至第七天幼苗相互殘食現象嚴重,此階段是育苗成功與否的關鍵時期,一定要保持較高的餌料生物密度;規模化生產中一般採用“肥水下塘”的傳統方法進行培育,育苗成活率可達到60%~70%。
1.幼苗放養前的準備(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5畝左右為宜,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底泥10厘米~20厘米,可保水1.5米以上;電、路配套暢通,配備1.5kw的葉輪式增氧機1台。
(2)清整及消毒
魚苗下塘前7天~10天清除池邊雜草,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殺滅池水中的寄生蟲、病原菌及其它敵害生物。清塘消毒的方法有干法清塘和帶水清塘兩種,採用干法(池水深<10厘米)清塘時,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採用帶水(池塘中保持水深30厘米左右)清塘時,生石灰的用量為15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將生石灰或漂白粉化漿后立刻全池潑灑。清塘消毒3天~5天後即可進水,進水口用80目密網片製做的網袋包裹過濾掉水體中的野雜魚及蛙卵和其他敵害生物。
(3)水質培育
清塘3天~5天後開始加水50厘米~60厘米;每畝施尿素2千克~3千克加50千克~100千克發酵后的禽畜糞肥或潑灑發酵后的花生麩100千克~150千克;亦可用青蒿等“大草”300千克/畝~500千克/畝在池角堆漚,保證魚苗下塘後有充足適口的開口餌料。施肥后3天輪蟲生長達到高峰並出現少量小型枝角類繁殖時(用燒杯裝池水對光觀察發現有大量的灰白色浮遊動物,少量蟲體微紅)放養魚苗。放苗前如果餌料生物不足,可在池塘四周潑灑豆漿或鰻魚飼料(加水),每畝1千克~2千克(乾重),肥水效果明顯;若水質過肥可適量加註新水,防止水質老化。保持水質清新,水色淺綠色~淺褐色、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
2.幼苗放養
巴沙魚繁育季節一般在5月底至7月初,氣溫高、天氣多變,放苗時間應安排在上午8∶00至10∶00,同時應避免在放苗后3天內有暴雨或颱風天氣。幼苗下塘前應先“試水”以確保消毒藥物毒性消失。放苗前1小時先開增氧機使池水充分交換減少水體表層與底層的溫差,增加溶氧;放苗時注意調節好魚苗袋(或其他容器)與池水間的溫差,分兩至三次往魚苗袋內加少量池水,稍後緩慢在水體上層放開魚苗;放苗位置選擇在距離池塘邊1米~2米處的水面,遠離進排水口。放苗密度20萬尾/畝~30萬尾/畝。
3.馴食投餌
巴沙魚苗培育10天左右長至1.5厘米時開始馴食粉狀人工飼料,每天投喂3次,分別在8∶00、16∶00和22∶00。每天按500克/10萬尾投喂粉狀飼料(可用黃顙魚0號料),投喂量根據每天攝食情況適當增減;投喂方法從開始時在池塘四周潑灑到逐漸集中,當魚苗規格達2.0厘米以上時,設置3個~5個浮性餌料框,開始馴食投喂膨化顆粒飼料。
4.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苗活動情況及水色的變化,根據水質肥瘦情況及時加註新水或追施肥料培養天然餌料生物。防止敵害生物的侵食,發現蝌蚪應及時將其撈出。投喂飼料堅持“四定”原則,及時調整投喂量。加強水質管理,魚苗培育前期水深60厘米左右,水質容易變差,應逐漸加註新水,每次注水15厘米~20厘米,使水位上升到1.2米~1.5米;中後期每兩星期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5厘米~30厘米,並使用生石灰全塘潑灑,調節池水pH值7.5~8.0。晴天下午3∶00左右開動增氧機1小時~2小時。
5.魚病防治
魚苗培育階段常見的病害主要為車輪蟲病和指環蟲病,池塘培育可用“車輪凈”、“指環清”(漁藥店有售)0.2ppm~0.3ppm進行防治;水泥池培育可先將池水降低至30厘米,用福爾馬林60ppm~80ppm全池潑灑,15分鐘后沖水,1小時后換水一半再加滿。
6.分池養殖
巴沙魚水花經過25天~30天的精心培育,長成4厘米~5厘米規格的夏花苗種,此時應進行1次~2次拉網鍛煉,“吊水”后即可出售或分疏養殖大規格魚種或成魚。

成魚養殖

一般分成兩個階段進行養殖:
巴沙魚易養殖、病害少、產量高,畝產超過5000千克,養殖成本每公斤8元左右,成魚價格每公斤11元~12元,養殖效益明顯。近年來廣東、海南已有部分養殖戶養殖巴沙魚並取得成功,隨著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巴沙魚有望成為一個新興養殖品種受到廣大養殖戶的歡迎。
漁業利用
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食性廣、易飼養、肉質白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小刺、利於加工等優點。當年苗種經一年飼養可長至500-800克,次年可長到1500-2000克,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
適合在魚籠、網箱和溶氧較高的池塘、湖泊、水庫中生長,但該魚不耐寒,最低極限溫度為10℃,最適生長溫度為25-30℃。

養殖技術


一般分成兩個階段進行養殖:
1.大規格苗種培育:放養4厘米~5厘米規格苗種,放養密度3萬尾/畝~5萬尾/畝,飼料投喂量5%,至10月底規格達到50克~100克;10月底至翌年3月底搭建塑料大棚越冬,放養密度2萬尾/畝~3萬尾/畝,飼料投喂量1.5%~2%,越冬期間保持水溫20℃以上。
2.成魚養殖:4月初放養100克~150克的大規格越冬苗種,畝放養4000尾~5000尾,養殖5個月可達到1.3千克~1.5千克/尾的商品規格。飼料可使用羅非魚或塘鯴魚飼料(蛋白含量28%~32%)代替,投喂量3%~5%,飼料係數1.3左右。
易養殖、病害少、產量高,畝產超過5000千克,養殖成本每公斤8元左右,成魚價格每公斤11元~12元,養殖效益明顯。近年來廣東、海南已有部分養殖戶養殖並取得成功,隨著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望成為一個新興養殖品種受到廣大養殖戶的歡迎。

消費現狀


主流消費市場一直都是歐美等國家,但2015年後中國逐漸顯示趕超勢頭,並於201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從國外進口,佔據全球巴沙魚產量的23%左右,國內少量分佈在廣東、廣西和海南的養殖產量完全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且各地區養殖模式多種多樣。

研究


巴沙魚與膠原蛋白應用
目的:驗證一種來源於巴沙魚皮的膠原蛋白支架材料作為屏障膜在兔顱骨引導骨再生(GuidedBoneRegeneration,GBR)術中的成骨效果。
方法:取紐西蘭大白兔12隻,分別在其顱頂矢狀縫左側建立一個缺損,右側建立兩個缺損,缺損為圓形,直徑8mm,共計36個骨缺損;然後按觀察時間隨機分為8周、12周兩大組,每一大組隨機分為3個亞組(n=4);A組缺損中只植入Bio-Oss骨粉,B組植入Bio-oss骨粉+巴沙魚皮膠原支架材料;C組植入Bio-oss骨粉+Bio-Gide膠原膜。於術后8、12周處死相應組大白兔,切取骨缺損區標本並製作HE染色組織切片,定量分析各組骨缺損區骨組織再生的情況。
結果:膠原蛋白支架材料在GBR技術中能發揮屏障膜作用,引導和促進兔顱骨組織再生,其中B組與C組相比,8周時的成骨效果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周時C組成骨效果略高於B組(P<0.05);而A組在8周和12周時的成骨效果均顯著低於B、C兩組(P<0.05) 。
結論:皮膠原蛋白支架材料作為屏障膜在兔顱骨缺損修復中起到了引導骨再生的作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巴沙魚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96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