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龍里

貴州龍里

龍里縣,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黔中腹地、苗嶺山脈中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境內丘陵、低山、中山與河谷槽地南北相間排列,縣城海拔1080米。

東鄰貴定縣、福泉縣,南接惠水縣,西面與北面緊鄰貴陽市。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8℃。2012年末全縣的總人口為224266人,其中包含漢族、布依族、苗族等數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91754人,縣內的著名景點有龍架山森林公園和冠山。

2018年9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龍里縣退出貧困縣。

建制沿革


龍里縣,因龍架山而得名。據《今縣釋名》:“以龍氏所居名”。
龍里的建置,史書記載最早見於唐代。《舊唐書》載:貞觀三年(629年),置庄州,領新安等7縣。新安縣治所在今龍里縣城東16公里的三元鎮新安堡。《新唐書》載:貞觀三年(629年),“蠻州,縣一:巴江。”巴江縣治所在今巴江鄉老巴江村,距縣城北70公里。
宋代,新安縣降為羈縻縣。嘉泰元年(1201年),巴江縣由蠻州總管府都總管宋永高自改為平蠻郡(后稱白馬軍),徙治所於小谷龍。
元代,新安縣改屬定遠府。廢巴江縣,以其地屬順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龍里州,隸大龍番順元宣慰司,治所在今龍里縣城。領龍里縣,治所在縣城南50里(六廣鄉境內)。大德元年(1372年),廢龍里州,改置平伐等處長官司。廢龍里縣,改置龍里等寨長官所,隸管番民總管府。
明代,新安縣廢。洪武初置龍里驛站,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龍里等寨長官所為龍里長官司,隸貴州宣慰使司;十九年(1386年),置龍里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二十三年(1390年),置龍里衛,築城,屬貴州都指揮司。二十九年(1396年),升為軍民指揮使司。同年,撥把平、小平伐二長官司屬新添衛。永樂九年(1411年)置大谷龍長官司屬衛。嘉靖十一年(1532年),又置小谷龍長官司屬衛。隆慶二年(1568年)廢平伐長官司。萬曆十四年(1586年),撥出大平伐司置新貴縣。天啟二年(1622年),撥貴州宣慰司所屬的龍里、羊場二長官司和廢水東長官司地來屬。至是,龍里衛共領大谷龍、小谷龍、龍里、羊場4個長官司及5個千戶所。
清代。順治年間,置巴江衛。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裁撤,后改置巴香里,由貴陽府親轄。康熙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671年12月31日)(註:《貴陽府志》記為十月),改龍里衛為龍里縣,屬貴陽府。龍里縣共轄城廂(縣城)及東、南、西、北4個鄉,上、下、東苗3個牌,龍里、大谷龍、小谷龍、羊場4個長官司。原衛屬水東長官司廢,撥其地入貴陽府親轄。
民國初,屬貴陽府;二年(1913年),屬黔中道;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龍里縣由省政府直屬;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改由省府直轄。
1949年,隸屬貴陽專區。1952年,改屬貴定專區,1956年,劃歸安順專區。1958年,改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與貴定合併為貴定縣。1961年8月,恢復龍里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制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總述

五鎮:龍山鎮、谷腳鎮醒獅鎮洗馬鎮灣灘河鎮
一街道辦事處:冠山街道辦事處。

冠山街道辦事處

冠山街道辦事處地處龍里縣城,東與貴定縣盤江鎮接壤,南接龍山鎮新水村,西與龍山鎮蓮花村毗鄰,北與洗馬鎮相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省城貴陽33公里,距龍洞堡機場18公里,黔桂鐵路、湘黔鐵路、株六複線鐵路、貴新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及210國道穿越境內,交通極為便利。全街道總面積235平方公里,6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277個村民組,總人口7.873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數的27%。冠山街道由原來的三元鎮、麻芝鄉及原龍山鎮的光明社區、龍坪社區、西門社區、冠山社區、大沖社區、水橋社區、西城社區、城南社區、播箕村、原哪旁鄉的鳳凰村合併而來。耕地面積21799.5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花卉苗木、油菜、蔬菜、辣椒、刺梨和水果。冠山街道氣候宜業宜居、生態環境優良、礦藏資源豐富、民俗文化濃郁。境內有打草河、羊雞沖生態園旅遊景區、飛龍洞旅遊景點、賈托山休閑度假區,百年石拱古橋三元橋、古迹鋒火塔、古老花燈戲和美麗的農民畫等文化旅遊資源,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赤鐵礦等10餘種礦產資源。街道轄區內駐有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等行政、事業、國有企業等單位130餘家。

龍山鎮

龍山鎮位於龍里縣西南部,東接冠山街道辦事處,西依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黔陶、孟關鄉,南臨灣灘河鎮,北靠谷腳鎮。現鎮政府臨時駐地龍山社區距縣城2.5公里,西進省城貴陽21公里,廈蓉高速公路、湘黔鐵路、貴陽市域鐵路穿境而過,歷來為省城貴陽南下兩廣、東出三湘的咽喉要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便捷,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全鎮總面積319.5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居),162個村民小組,181個自然村寨。居住7516戶,總人口34119人,其中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5348人,佔總人口的44.98%;全鎮總耕地面積30216.8畝,人均耕地面積0.98畝,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487元。龍山鎮分三個片區共轄12個行政村(社區)。水場片區3個村(社區):水場社區、比孟村、中壩村;草原片區5個村(社區):中排村、團結村、金星村、水苔村、草原社區;龍山片區4個村(社區):龍山社區、蓮花村、餘下村、平山村。

谷腳鎮


龍里縣谷腳鎮位於貴州省中部,西與貴陽市毗鄰,南與龍山鎮接壤,東接冠山街道辦事處,北與醒獅鎮、洗馬鎮相連。距龍里縣城17公里,離省城貴陽16公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全鎮總面積224平方公里,轄區內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6個村民組,7260戶,總人口30078人。居住有漢、布依、苗等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672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25.5%。全鎮平均海拔130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林地83000畝,牧地30000畝,耕地25650.3畝,其中稻田9372畝,旱地16278.3畝。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蔬菜、刺梨和水果。谷腳鎮風景如畫,轄內有茶香村十里刺梨溝、巫山岩畫、雲台山古寺、觀音山戰鬥遺址等景區。

洗馬鎮


洗馬鎮位於貴州省的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北部,龍里縣的北端。東臨貴定縣,西面與醒獅鎮相連,南接谷腳鎮,北面與開陽縣毗鄰。鎮區距貴陽市60公里,距都勻市193公里,距龍里縣城58公里,全鎮土地總面積為320.5平方公里,總人口48675人,村民以漢族為主,居住有苗、布依、彝等民族。 全鎮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全鎮平均海拔高度約為1100米。旱地多為黃砂泥土,適宜烤煙生長,利於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果木林。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土、黃色石灰土等,土質肥力屬中上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農業豐產型的氣候特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雲寡照,濕度較大,適宜農作物和林木、果蔬的生長。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烤煙為主,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烤煙和玉米。農作物年產量達到6.46萬噸,其中糧食總產量達到23000噸。現有耕地總資源10.2萬畝,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48萬畝。常用耕地面積中,水田佔1.2萬畝、旱地佔2.74萬畝,人均佔有耕地0.88畝;森林覆蓋率約為57.6%。

醒獅鎮


醒獅鎮地處位於龍里縣西北部,北臨烏當區偏坡鄉、下壩鄉,南接谷腳鎮,西靠南明區永樂鄉,東毗洗馬鎮,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500米,地形以高山台地為主,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年平均氣溫12℃-13℃,夏季涼爽,有“天氣空調”、“天氣氧吧”、“避暑勝地”之稱。國土面積178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2020年末,全鎮戶籍總人口2.76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0.8809萬人,佔比31.82%。醒獅鎮交通便利。距龍里縣城43公里,距省會貴陽市中心24公里,距離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15公里,境內有千洗、把醒、醒偏、醒永、烏偏、谷洗等公路貫通,小尖高速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貴黃高速在醒獅鎮醒獅社區及谷龍社區分別設有2個匝道口,區位優勢明顯,有6個行政村(元寶村、涼水村、高吏目村、平寨村、谷新村、大岩村),2個社區(醒獅社區、谷龍社區)。醒獅鎮資源儲量豐富。鎮內耕地面積68527.47畝,土質肥沃,林地資源面積152548.5畝,林地開發價值潛力較大;有35千伏變電站1座,電力資源充足;礦產以煤礦和硫鐵礦為主,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灣灘河鎮


灘河鎮位於龍里縣南部最南端,是龍里縣南部片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政府所在地羊場社區,距縣城47公里,距省會貴陽80公里,境內有青平線(S422)、草灣線(S315)、S309等3條省級幹線,整個版圖沿東向西呈梯形,版圖相對較規則,北接龍山鎮龍里大草原,西面與貴陽市高坡鄉交界,南連惠水崗度鄉,東面與貴定縣雲霧鎮、鞏固鄉接壤。村居調整優化后轄3個社區居委會、15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4.77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6117萬人。灣灘河鎮人民政府編製數164、現有156人在崗,52名公務員、104名事業人員、17名聘用人數;領導班子成員22名(其中女性2名),黨工委委員13名,班子平均年齡35歲。所轄區包括灣灘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羊場社區服務中心、灣寨社區服務中心、擺省社區服務中心。鎮採取集團承包管理模式,所轄集團包括黨建扶貧紀檢工作集團、擺省工作集團、城建安監工作集團、民生保障工作集團、項目財稅集團、農業農村工作集團、社會綜合治理集團,由班子成員分別負責承包分管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