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加吉魚

山東煙台蓬萊市特產

蓬萊加吉魚,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徠2015年11月0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蓬萊加吉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蓬萊加吉魚”,又名“紅鱗加吉”、“加級魚”,學名“真鯛”。屬於魚綱,鯛科。體扁平呈長,呈橢圓形,通體覆蓋褐紅色鱗片,閃爍銀光。頭部較大,口部較小,眼睛突出。側扁體的背部散布若干藍綠色斑點,尾鰭后緣為墨綠色。蒸煮后味鮮清香,口感爽滑,富有彈性,魚鮮味濃郁。體高側扁,體長25厘米以上。這種魚喜棲息於泥沙底的近海,主要攝取貝類及甲殼動物為食,因而肉質白嫩細膩、味道鮮美異常,是山東沿海一種最名貴的食用魚。山東蓬萊沿海歷來盛產加吉魚,尤為名貴。

品質指標

加吉魚食品口感清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加吉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每100克魚肉中含蛋白質18.1—20.6克、脂肪1.1—1.5克、鈣12.3—14.9毫克/100克、硒0.689—0.868毫克/千克。肉肥而鮮美,無腥味,特別是魚頭顱腔內含有豐富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還具有清熱消炎、補氣活血、養脾祛風之功效。

質量安全

蓬萊加吉魚
蓬萊加吉魚
產地環境、育苗和養殖中的技術要求從事生產經營,還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GB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標準》、NY-5052《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中規定的各項技術標準。按照上述各項標準要求,制訂質量管理細則,強化完善質量管理制度,確保蓬萊加吉魚的質量安全。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

蓬萊加吉魚
蓬萊加吉魚
蓬萊市地處膠東半島最北端,瀕臨渤、黃二海,海岸線全長78千米。屬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氣溫變化幅度較小,年平均氣溫12.2℃,最高氣溫多出現在8月份,極值可達到33.10℃;最低氣溫多出現在2月份,極值可達到-10.7℃。年平均降雨量為640.6毫米,7—8月份為多雨季節,達300—370毫米,佔全年總降水量的50—55%。地處東經120°35'—121°09',北緯37°25'—37°50'雖山東省的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與地中海式氣候不同,蓬萊加吉魚來自於37℃的黃金緯度,產地是世界七大葡萄酒黃金口岸之一,但由於蓬萊地處山東半島北海岸,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將渤海環繞其中,渤海海峽中登州水道,又名廟島海峽,是渤海海水外流的主要通道,寬6.4千米,水深10—24米,潮流 3—3.3節,粗沙、沙泥底,南側多沙礫,南北兩側有淺灘,是山東半島通往廟島群島最近的水道。而蓬萊則伸入海中,受海洋調節,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氣候涼爽,光照充足等氣候特點。可生產品質極為優良的“蓬萊加吉魚”。是蓬萊的生長繁殖季節,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生態環境好,有利於各種餌料生物的繁殖與生長。適宜的獨特的氣候條件為“蓬萊加吉魚”的生存與生長提供了基礎。

地質條件

蓬萊加吉魚
蓬萊加吉魚
蓬萊沿海屬於基岩海岸,由於山崖和岬角的延伸,形成了一些欒家口、登州、灣子口、銅井、劉家旺、五十里堡等天然的小型港灣。形成天然的產卵場,具有礁石、海藻、沙底質和海水緩流,受精卵粘附於礁石、海藻、沙石上進行胚胎髮育。沿岸坡度較大,礁石較多,灘塗面積較少,而3—15米等深線以內海域則多以岩礁、砂礫、貝殼、礫石為主。灣內流緩而暢通,流速緩慢、風浪較小的淺海和內灣,其上分佈著各種各樣的大型海藻主要有鼠尾藻、海嵩子、石蓴、條滸台、條斑紫菜、石花菜和大葉藻和大量硅藻、圓篩藻等浮游植物和多種生物,其上分佈著各種各樣的大型海藻和多種生物,主要攝食底棲生物,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廣食性魚類,為“蓬萊加吉魚”繁衍及數量穩定提供了可靠的食物保障。加吉魚喜集群,喜歡在光線微弱而水質清新的海藻叢生活動。春季開始游向近海沿岸聚群產卵繁殖,繁殖過後便分散索餌生活,冬季時游到水溫7℃—8℃的深水海域越冬。這不僅為“蓬萊加吉魚”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同時也為“蓬萊加吉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

水質條件

蓬萊沿海屬於正規半日潮,平均大潮升為169厘米,平均小潮升為139厘米,平均海面100厘米,潮流,從低潮開始為東流,在高潮前0.5—1小時轉西流,東流流速較小,西流流速較大,最大2.3節,但是不規則。海水年透明度變化範圍為90—380厘米,年平均水溫為12.2℃(水溫範圍0—24℃)。海水平均pH值為8.2;鹽度為28.8—31.7‰,加吉魚屬於狹鹽行,蓬萊海域的鹽度在29‰—31‰;水中溶解氧年變化範圍8.9—12.8;氨氮、光照、透明度、水流都非常適宜所以說蓬萊海區海浪流暢通,水質肥沃而清新,無污染源,為“蓬萊加吉魚”的生長棲息提供了天然的有利環境和條件,非常適宜“蓬萊加吉魚”的生長、繁衍。

歷史淵源


膠東沿海,盛產魚類,魚類當中,有加吉魚。加吉魚有“紅鱗加吉”和“黑鱗加吉”之分,紅鱗加吉學名真鯛,“黑鱗加吉”學名黑鯛。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煙台白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中,發現過大批魚鱗和魚骨,能夠辨認的有梭魚鰳魚、黑鯛、真鯛、鱸魚。加吉魚在歷史上有許多別稱,文獻資料中就有寫作嘉鯕、夾鯕、佳季、家吉、加級、加吉等等。《廣韻》記載:“魚夫鯕(註:嘉鯕魚別稱),魚名。出東萊者,今三四月極多。大頭豐脊,色微紅,萊人謂之來件鯕或曰嘉鯕。”《說文》中記載:“鯕魚,出東萊。”但在膠東,人們比較認同的還是“加吉”。一來有“吉上加吉”之意,二來與一段傳說有關。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征經過登州,擇吉日登船出海,出行不遠,一條閃著紅色鱗光的魚躍上船頭,李世民問群臣:“此乃何魚?”群臣不知,請皇上賜名,李世民略思片刻:“良辰吉日,吉上加吉,就叫加吉魚吧!”加吉魚從此得名。
蓬萊加吉魚
蓬萊加吉魚
2009年,蓬萊市為了保證當地漁業資源的修復行動,響應煙台市政府採購管理辦公室的要求進行加吉魚魚苗增殖放流任務,完成省部級、市級放流魚苗任務共計 580萬尾。

生產情況


蓬萊加吉魚
蓬萊加吉魚
截至2015年,蓬萊加吉魚地域保護養殖面積3萬公頃,年產量200噸。

產品榮譽


2008年8月,煙台市被確認為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2009年12月,煙台市被農業部評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
2010年1月,煙台市獲得“山東省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科技示範戶”的稱號。
徠2015年11月0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蓬萊加吉魚”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蓬萊市北溝鎮(后營村、聶家村、北王緒、欒家口、下朱潘)、蓬萊閣街道(西庄村、林格庄村、抹直口村)、新港街道(矯格庄村、大皂孫家村、灣子口村、趙格庄村、銅井村、營子里村、劉家旺村)、劉家溝鎮(東趙村、木基遲家村、南吳家村、解宋營西村、解宋營東村、朱家莊村、墟里村、海頭村)、潮水鎮(衙前村)周圍海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20°34′04″—120°43′57″,北緯37°49′09″—37°50′34″。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3-1757。
1、產地環境:蓬萊沿海海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遠離大江大河,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污水的影響很小。水溫適宜,浮游生物豐富,海區水質符合NY5052的規定要求,為“蓬萊加吉魚”的繁衍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2、育苗和養殖:產卵期為5—7月,盛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性腺基本發育成熟,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仔稚魚培育,挑選健康苗種,培育至5-8厘米,即可進行養殖。

專用標誌使用

在產區地域範圍內的所有從事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蓬萊地理標誌,須向蓬萊市漁業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標誌使用單位應在其產品或外包裝上統一使用水產品地理標誌(蓬萊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