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窯

安陽窯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市,在市區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十天傅二鎮還發現宋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後者燒白瓷;二鎮距磁州窯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安陽窯概況


窯址詳情

河南安陽窯遺址,位於安陽市北郊安陽橋洹河南岸,窯址所在地原為一片小丘,北面瀕臨洹河,窯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60米,面積達9000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處達1.5米,陽窯遺址的調查和試掘中,共出土窯具、瓷器、裝飾品、明器等器物400餘件,還發現有瓷土和釉藥等。
安陽窯
安陽窯

出土位置

安陽窯瓷器都出土於安陽隋墓,而安陽隋代墓葬的發現,又源於殷墟的發現。據統計,解放前在小屯的12次發掘中,共發現隋唐墓175座,其中多數為隋墓。解放后,安陽隋墓陸續又有重要發現,迄今為止,安陽共發現隋墓200餘座。
安陽這200餘座隋墓中,每墓出土瓷器多寡不一,少的幾件,多的幾十件,“以青釉瓷器為主,普遍上了白色化妝土,然後再施青釉,因釉液濃度或釉層厚薄不同,釉色略有差異,一般呈豆青色,深的呈青綠色,淺的為淡青色,少數淡青色釉微泛黃色或白色,大多有細開片。這些瓷器,和活水村隋墓所出青釉刻花杯盤一樣,都是安陽窯所出。”
“安陽古屬《禹貢冀州之域,夏為西河地,殷商為國都之地。西周屬衛,春秋屬晉,戰國時為魏國鄴縣地,始稱安陽。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推行郡縣制,安陽首次建縣,北魏始置相州東魏遷都於鄴。從戰國開始,先後做過曹魏後趙、東魏、北齊等地國都。安陽(相州)長期作為州、郡、府的治所所在地,是這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這一地區瓷業中心。安陽窯在隋代時,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青瓷窯址。”
上世紀30年代,安陽就發現了隋代青瓷,專家學者一直爭論窯口在哪兒。直至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安陽地區文化局共同對隋代安陽窯遺址進行了試掘,才使這一爭論有了答案。

歷史淵源


安陽窯
安陽窯
1959年在安陽豫北紗廠附近發掘了北魏官員張盛(仕於北魏,死於隋朝)墓,墓中隨葬品極為豐富,共192件,其中有52件瓷器,除了三件綠釉瓷碗,其餘都是青瓷,有開片,質地精細,十分精美。
張盛墓的發掘是很重要的,北方早期青瓷器這樣有絕對年代而且大批出現者,說明當時相州(今安陽)一帶的制瓷工藝已經很發達。
張盛墓和本文解讀的安陽活水村隋墓,是安陽大批隋墓的代表。它們所出青瓷,向我們揭示了當時北方最大青瓷窯址——河南安陽窯的部分面貌,使我們對隋代北方青瓷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
安陽窯並非隋朝橫空出世,它自身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有學者認為它是從南北朝北齊時就開始燒造青瓷的,隋代發展到鼎盛。從考古發掘而言,北方青瓷最早見於北齊墓葬。如濮陽的北齊李雲墓,安陽的北齊范粹墓等。
1958年,濮陽發現了北齊車騎將軍李雲夫妻合葬墓,墓中發現了四件青瓷罐,都是北朝青瓷中的精品。
1971年5月,安陽縣洪河屯公社西北街大隊農民修渠灌地時,發現水一直向一處流灌。清理髮掘后,發現是北齊涼州刺史范粹之墓。墓中隨葬品有70多件,其中有15件瓷器,既有青瓷又有白瓷,“這是繼北齊李雲墓出土青瓷器后,又一次較為重要的發現。為研究魏晉至隋唐時期北方青瓷器的發展提供了有確切年代的資料。白瓷的發現,為探索隋唐白瓷器的淵源找到了一些線索。”專家們分析。
朱愛芹則認為,這兩座墓葬“出土瓷器與安陽窯產品在器型、胎質、釉色和製作工藝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時空和地貌而言,二者同屬於一個體系”。
如此看來,北齊瓷器是否就是安陽窯所燒造的呢?換言之,北齊時,安陽窯是否已經創製呢?到目前為止,並無文獻資料佐證這一觀點,但朱愛芹女士從幾個方面分析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一、北齊建都安陽,重要手工業作坊一般選在國都附近,安陽窯的位置,靠山臨水,靠近原料產地,極利於瓷器生產。二、北齊的瓷器生產,已具備良好生產條件,從出土瓷器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其燒制的青瓷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面滋潤有光澤,當時除能夠燒制青釉瓷外,還能燒制黃釉瓷、乳白釉彩瓷等。充分說明北齊時期制瓷業的發達。這種發展水平又是在前期基礎上繼承、發揚光大的。”
“北齊燒制瓷器的窯址很可能就是安陽窯”。
此杯盤器物深厚飽滿,製作精美,裝飾華麗,釉層均勻,釉色瑩潤,是隋代安陽窯(相州窯)的傑出作品,反映了我國隋代制瓷業的高度水平,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是研究我國隋代北方青瓷和安陽窯瓷的重要實物資料,被定為一級文物
安陽窯率先使用護胎釉,開了我國瓷器使用裝飾層(化妝土)的先河,白色護胎釉的使用,在我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都是北朝青瓷中的精品。

考古再發現


1974年發現,燒造青瓷碗、盤、罐等日用器和文物、武勇士俑、動物模型,以及小件明器和其他裝飾品。其中,高足盤及四系罐是隋代的典型器。裝飾方法有刻、划、印花和貼花多種。紋飾以蓮花瓣紋居多,也有忍冬紋、草葉汶、三角形紋及水波紋等。與湖南湘陰窯的分割有某些相似。
安陽窯
安陽窯
二鎮距磁州 窯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是已發現的少數以前北方青瓷窯址之一。
隋代標本有青釉高足盤、碗、缽、器蓋、硯、瓶等。高足盤釉厚處為青褐色,足無釉,盤內有3個圓形支燒痕。碗有大小几種,胎質緻密,碗心有3個支燒痕.碗外有的有兩道弦紋,外施半釉,圓餅形實足,足底微凹。缽為平底,施半釉,釉垂流至腹部呈青褐色凸棱。釉面開片。胎質較密,採用支釘支燒。器蓋有幾種形式,釉面亦開片。硯滿釉支燒。瓶頸凸起一道棱,飾一周約30個小乳釘,扁腹有數道弦紋。
宋、元鈞釉標本有碗、盤、碟、洗、罐、瓶、爐等.以碗為主。釉色有天藍、天青、月白等,有的帶有紫紅斑。其中宋、元時期最常用的一種碗,口微斂,足微外撇,外施釉至足部,有的垂釉較多。另有直壁碗,足微外撇,里心不施釉,外釉至近足部,垂釉起棱;還有一種碗為直口內收式,以上兩種為元代典型器形。折沿盤,修坯精細,造型現整,稜角清楚,釉色有的似汝釉,稜角處釉簿呈胎黃色。糖鑼洗、造型精巧、鈞釉瓶、略數量較少,都施月白釉,罐口上有3個褐色斑點。還採集到一件標本,茶葉末釉上有乳白色條紋,似花釉,與日本收藏的一件高足缽相類似。

燒制技術


支釘燒

安陽窯
安陽窯
安陽館藏青釉刻花高足盤中心有七個支燒痕,小碗中也有三個支燒痕。這是怎麼回事呢?
“安陽窯址的發掘中,出土過很多支燒具。這證明當時是使用支燒。也就是說,無論盤、碗,都是層層相疊,墊以支釘,然後入窯燒制。燒成再把支釘敲掉。這樣,盤和碗心裡會留有數目不等的支燒痕。
根據安陽窯試掘情況,人們發現,在窯場發現的部分支燒工具,質地白而細膩,製作規整,與瓷器用同一原料製成,在窯爐中受高溫焙燒時,膨脹係數完全一致,這樣就可以減少或避免瓷器變形,提高瓷器的成品率。
從安陽隋墓出土瓷器看,安陽窯在很多方面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使瓷土得到較好熔解,膠體物質增加,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強,具備了較好的抵抗變形的能力,在窯爐高溫時也不容易變形,所以胎體普遍做得較薄,器物造型自然美麗很多。

化妝土成分

“安陽窯瓷器率先使用護胎釉,開了我國瓷器使用裝飾層(化妝土)的先河,白色護胎釉的使用,在我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所謂化妝土,就是瓷器在上釉前,先在胎體上施一層白凈細膩、含鐵成分少,或根本不含鐵的瓷土作為護胎釉,既能克服瓷器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缺點,又可掩蓋胎料中因雜質未除凈泛出的雜色或黑點。具有玻璃質特點的釉層,有了白色護胎釉襯底,能提高釉色的亮度及玻璃質感的程度。安陽隋墓出土的碗、盤、杯、瓶等器物,大都採用了這項新技術。
安陽窯瓷器原料中,普遍都含有鐵的成分,由於所含鐵的氧化物在結構上或分量上的不同,導致釉色各異,安陽窯工匠摸索到鐵元素的作用,並逐步掌握了含鐵量,從而燒制出青中閃黃、青色泛白、豆青、淡青、黃綠、青灰、青褐色等青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