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郊外

唐代王勃創作的五言律詩

《仲春郊外》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描述了春日郊外清幽雅逸、樸實美麗的山區田野風光、流露出作者“厭倦囂塵、酷嗜江海”的脫俗處世思想。全詩格調清新、語句優雅、屬對工整、音韻和諧,反映出作者對五言律詩形式達到完美、成熟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無處不在的春天,處處傾瀉出活潑潑的生機,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抒發了詩人超塵出俗、思歸田園的思想感情。
首聯描寫詩人信步走到東園、走過西堰,發現處處春意盎然。
頷聯詩人從時間長、空間廣兩方面寫春光無處不在。“連”表示時間持續不斷,“絕”表示分佈很廣,用詞精鍊而準確。
頸聯兩句寫細小的動態“鳥飛”“魚戲”,並夾雜了詩人的感受,“覺”“知”非常細膩、逼真地傳達出詩人面對大好春光時欣喜萬分、輕鬆愉快的心理感受。作者王勃從詩人的感受寫起,流露出詩人內心的驚喜意外,而蘇軾的詩句卻是從鴨的感受寫起,鴨子最先感受到春天江水溫度的變化,詩人只是作純客觀的描述。
尾聯詩人筆鋒一轉,從另一個角度,即雨後天晴這一特定時段寫春天山村裡特有的靜謐與潔凈,擴大了春天的內涵,春天不僅生機勃勃,春光無限,而且還有明凈與和諧。即景抒懷,抒發了詩人“何處染囂塵”的出塵脫俗之心態。王勃面對色彩斑斕的春色,看到東園、西堰的花紅柳綠,魚鳥戲春,借“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的明凈美景,抒發了自己內心深處長期萌動的超塵出俗、思歸田園的心態。
這是一首吟詠春天的詩,以詩人特有的感覺感受春天,以詩人特有的筆觸瞄寫春天,清新自然,生機無限。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詩人虢州參軍任內(673-674)。詩人恃才傲物,被同僚所嫉,因此萌發了歸隱的念頭。詩人春天在郊外踏青,領略春光時有感而作。

作品評價


清許學夷《詩源辨體》卷十二:“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語雖近靡,而風格自勝,斷非六朝人語。

作者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男,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