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58屆戛納電影節於2005年5月11日至5月22日舉行。來自13個國家的20部電影參加獎項的角逐。

本屆電影節金棕櫚獎授予比利時導演達內兄弟讓·皮埃爾·達內(Jean-Pierre Dardenne)和呂克·達內(Luc Dardenne)共同指導的作品《小孩》(L'enfant);其餘大獎歸屬分別為評審團大獎《破碎之花》 Broken Flowers(導演:吉姆·賈木許 Jim Jarmusch)、最佳男演員獎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影片《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最佳女演員獎漢娜·拉斯洛 Hana Laszlo(影片《自由地帶》 Free Zone)、最佳導演獎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執導影片《隱藏攝像機》 Caché)。

基本介紹


達內兄弟獲金棕櫚大獎
達內兄弟獲金棕櫚大獎
來自比利時的《孩子》摘得金棕櫚枝,美國獨立導演大師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榮獲“評審團大獎”,令法國電影18年來“國貨奪標”的熱切願望再度落空。不過,邁克爾·漢尼克的《躲避》還是為法蘭西挽回了面子,繼4年前探討受虐畸戀的《鋼琴女教師》囊括了評審團大獎、最佳男女主角3項榮譽后,這位戛納的常客、法蘭西本土的大師終於問鼎最佳導演的桂冠。備受關注的由王小帥執導的《青紅》則獲得了評委會獎。
而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一舉斬獲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轉身導演的李·瓊斯不僅問鼎影帝,而且處女作即或如此盛譽,可謂本屆戛納最大的驚喜。而《自由地帶》的漢娜·拉斯洛以配角身份登上影后的寶座,更是戛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慧眼又一次顯靈。
眾所周知,戛納電影節有兩大傳統。一是法蘭西出品的熱情奔放,宛如地中海畔的棕櫚樹和金沙灘上的比基尼;二是褒貶不一的特立獨行,有人指責是商業炒作的噱頭掩蓋了藝術的光芒,有人總結為每年格調迥異的評委會成員跳躍性的審美作祟。
如果說77歲的奧斯卡是位年屆耄耋的老人,那麼,58歲的戛納絕對是更年期的主婦,想給她把脈比登天還難。敢預測奧斯卡的媒體,幾乎沒誰有勇氣在戛納影展面前造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影帝、影后——能蒙上一個就了不得,而通常處心積慮的算計都不免“四大皆空”,更不要提“金棕櫚獎”和“評委會大獎”——在戛納影展參賽的作品,千萬別獲得當地媒體的一致追捧,否則100%顆粒無收。
湯米·李·瓊斯獲最佳男演員獎
湯米·李·瓊斯獲最佳男演員獎
不過,本屆戛納電影節似乎在庫斯圖裡卡大師的帶領下,對評論界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妥協示好之態。在大師扎堆的今年,兩個大獎都顯得波瀾不驚,3位早已被業界公認的大師再次披荊斬棘、脫穎而出。
金棕櫚獎得主《孩子》的導演來自比利時的達內兄弟,6年前他們曾憑《羅塞塔》勇奪金棕櫚獎,當時,媒體一片感恩戴德地稱頌戛納總算給了與兄弟倆非凡的才華相匹配的名譽和聲望。本片是繼《兒子》(英文版標題“The Son”)之後的新作(《孩子》的英文版標題“The Child”),達內兄弟將半紀錄片風格的、晃動的、肩扛鏡頭的真實感,頑固地追求到底,不僅在展映期間,獲得了當地觀眾的一致認可,更成為有史以來第5位入主“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絕對比2000萬美元片酬俱樂部的門檻要高得多),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無可爭議。
而評委會大獎得主吉姆·賈木許的《破碎之花》,則是另一次眾望所歸的結果。比爾·莫瑞扮演的男主人公某日突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聲稱他有個兒子,已被撫養成人——為了找出答案,他不得不開始思考並處理與曾經交往的女人們混亂、糾纏的關係。比爾·莫瑞、傑西卡·朗格、莎朗·斯通、茱莉·德爾佩、蒂爾達·斯文頓……豪華的演技派陣容錦上添花的同時,平凡的情節再次因賈木許的原創力而化腐朽為神奇。老賈獨特的世界觀,多年來在戛納影展屢試不爽,此次雖再度與金棕櫚(最佳長片)相距咫尺擦身而過,但評委會大獎也足以說明其成就之不凡。
同樣,評委們依然為媒體準備了充分的噱頭:
漢娜-拉斯洛獲最佳女演員獎
漢娜-拉斯洛獲最佳女演員獎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本是似曾相識的故事——為實現對已故知己的承諾,男主人公曆盡千辛萬苦,最終將其屍體運抵墨西哥。本劇是2年前令人驚異的佳片《21克》(讓壞小子西恩·潘二度稱帝水城威尼斯,並為娜奧米·瓦茨贏得了首個奧斯卡提名)的編劇吉列莫·阿里加的新成果,作為奧斯卡金像男配角(93年的《亡命天涯》)湯米·李·瓊斯的導演處女作,登陸戛納本來已是看點十足。結果“演而優則導”的老湯不僅成就了吉列莫·阿里加勇奪最佳編劇獎的神話,更以台前幕後萬能雙棲的姿態,問鼎戛納影帝。恐怕,再沒哪個電影節如此對“新人”(我指導演)不遺餘力地大力扶植了:斯蒂文·索德伯格、拉斯·馮·特利爾……現在又多了個湯米·李·瓊斯,恭喜發財!
而阿莫斯·吉達的《自由地帶》居然捧出了影後漢娜·拉斯洛,則更令人驚掉了下巴。原以為本片最大的賣點是請到了聖城耶路撒冷出生的娜塔麗·波特曼領銜;另外,在猶太教聖地“嘆息之壁”拍攝接吻戲,遭到教徒們激烈指責的爆料也是絕佳炒作。但已過中年的拉斯洛居然憑藉片中出鏡不多的配角位置一鳴驚人,一方面樸實無華的演技無懈可擊(這與去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維拉·德雷克》上位的艾美達·斯丹頓相似);另一方面,之前的大熱門丹尼爾·奧特尤爾因媒體的過分吹捧終於引發了評委會的逆反心理(這與前年戛納影展上,《狗鎮》的妮可·基德曼的遭遇雷同),也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客觀原因。
至於《青紅》獲得評委會獎,並不意外。描述我國當今城市與農村的經濟、文化差異巨大的社會現實,堪稱王小帥的看家本領,而上海的夢與現實云云,正好能將王小帥的鋒芒完全展示出來。當然,我之前曾預言過,本片無競爭力染指大獎(金棕櫚/評委會大獎),特別是在今年,各路大師們多年密制的烈葯面前,即使是一杯濃茶,依然顯不出分量。不過,對中國電影不可等閑視之的心態,似乎在全世界電影人的心中泛濫開來,不僅是章子怡成為首次出席慈善酒會的亞洲明星並有幸繼奧斯卡之後頒獎戛納——《青紅》、《黑社會》、《最好的時光》,兩岸三地不同風味、不同性格分別進入競爭單元,本身已是中國電影獲得的至高禮遇。加之,評委會成員中有我們的“華人標籤”名導吳宇森,因此,本就品質不俗的《青紅》雖不算極出類拔萃,憑其實力奪得“評委會獎”仍屬情理之中、水到渠成。連賈木許都謙稱自己是侯孝賢的學生,這當然是恭維和客套,但同樣也是不折不扣的稱讚和敬意。
姜文曾經說影評人對電影的指指點點就像太監評論做愛,也許戛納電影節正是聽見了這番話,才死心塌地地邀請他在前年做了一回評委。無獨有偶,姜文那一屆評委對《狗鎮》的態度,與去年《花樣年華》的冷遇幾乎如出一轍,影評人推崇什麼,評委會就對什麼不予理睬,套用金庸先生的《白馬嘯西風》:“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不過,第58屆戛納電影節,卻在喧囂浮華背後,給了影迷更多的欣喜——不僅是在一蟹不如一蟹的電影節衰退潛流中逆水行舟的品質,更是不嘩眾取寵、不矯揉造作的中肯的結果。

獲獎名單


獎項獲獎者影片
金棕櫚獎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孩子》
評審團大獎吉姆·賈木許《破碎之花》
評委會獎王小帥《青紅》
最佳女演員獎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最佳男演員獎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最佳導演獎邁克·哈內克《躲避》
最佳編劇獎吉勒莫·阿里加《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最佳金攝影機獎
Vimukthi JAYASUNDARA
Miranda July
《放棄的土地》
《每個人都知道》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Van SOWERWINE《PODOROZHNI》
最佳短片特別獎Igor STREMBITSKYY《克拉拉》
最佳短片處女作獎安東尼奧·坎波斯《立刻購買》

入圍片單


競賽單元

影片導演製片地區
《旅鼠》多米尼克·摩爾法國
《痛擊》小林政廣日本
《公里為零》辛那·薩利姆伊拉克
《何處尋真相》阿托姆·伊格揚加拿大/美國
《最後的日子》格斯·范·桑特美國
《隱藏攝像機》邁克爾·哈內克法國
《黑社會》杜琪峰中國香港
《天堂里的戰爭》卡洛斯·雷加達斯墨西哥
《航向真情海》馬可·圖裡奧·吉歐達納義大利
《曼德勒》拉斯·馮提爾丹麥
《暴力史》大衛·柯南伯格美國
《破碎之花》吉姆·賈木許美國
《青紅》王小帥中國
《孩子》達內兄弟比利時
《繪畫還是做愛》阿諾·拉盧、讓·馬內·拉盧法國
《罪惡之城》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弗蘭克·米勒美國
《別來敲門》維姆·文德斯美國
《電影故事》洪尚秀韓國
《自由區》阿莫斯·吉達以色列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湯米·李·瓊斯美國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中國台灣

非競賽片

影片導演
《賽末點》伍迪·艾倫
《聖誕快樂》克里斯蒂安·卡西雍
《星戰前傳3:希斯的復仇》喬治·盧卡斯
《小賊·美女·妙探》沙恩·布萊克
《甜蜜的人生》金知雲
《午夜電影》斯圖爾特·薩繆斯
《跨越橋樑》費斯·阿金
《噩夢的力量》亞當·柯蒂斯
《獨眼的復仇》艾維·莫葛洛比
《被燒毀的劇院的演員們》潘禮德
《這不是我夢想的生活》米歇·皮高利
《辛迪》貝特朗·波尼洛
《狸御殿》鈴木清順
《恐色症》(閉幕片) 瑪莎·費因斯

評審團名單


第58屆戛納電影節 - 評審團名單: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Emir Kusturica 主席
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
費斯·阿金 Fatih Akin
哈維爾·巴登 Javier Bardem
蘭迪塔·達斯 Nandita Das
薩爾瑪·海耶克 Salma Hayek
伯努瓦·雅克 Benoît Jacquot
吳宇森 John 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