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山中月夜獨坐

晚清詩人易順鼎的作品

《天童山中月夜獨坐》是晚清詩人易順鼎的作品。此二詩不用典故,不用修辭。如兒歌民諺,四句排比,明白如話,但卻準確表現了山中夜坐的空冷、靜穆、悠閑之感。

作品賞析


這兩詩都是寫詩人山中月夜的感受。
第一首詩寫詩人的目光由近及遠、由低到高,最後歸結到詩人自己。這是寫視覺感受。第二首詩寫周圍的各種聲音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最後歸結到詩人身邊。這是寫聽覺感受。易順鼎是以“冷趣”和“冥想”著稱的。他將無限的空間濃縮到“一月”“一人”,將流逝不息的時間凝滯在月夜“此時”的一剎那。如果排除空寂冷滅的感情因素,這不正是作者對時空觀念的一種詩化的理解和參悟嗎?這兩首詩是寫景的,同時也是抒情的,但其中的哲理意味卻耐人尋思。
全篇情致優美,語簡意豐,意境深遠、富有哲理,是作者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佳作。

作者簡介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台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後在廣西。雲南、廣東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後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遊,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於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並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