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庵集
升庵集
楊慎,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楊慎一生歷經坎坷,然而性情狂放、率直激烈、交遊甚廣。楊慎一生作品很多,文學作品主要收錄在《升庵集》里。楊慎列出了一張與李東陽不盡相同的龍生九子名單;評價暴秦“南槐之一夢也”;奸相嚴嵩是楊慎的故交;相門出身,早登科第,流放永昌,老死滇南,對雲南文學產生的影響巨大。
明楊慎撰。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此集為萬曆中四川巡撫張士佩所訂。凡賦及雜文十一卷、詩二十九卷,又雜記四十一卷。蓋士佩取慎《丹鉛錄》、《譚苑醍醐》諸書刪除重複,分類編次,附其詩文之後者也。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於明代獨立門戶。文雖不及其詩,然猶存古法,賢於何、李諸家窒塞艱澀,不可句讀者。蓋多見古書,薰蒸沉浸,吐屬自無鄙語,譬諸世祿之家,天然無寒儉之氣矣。至於論說考證,往往恃其強識,不及檢核原書,致多疏舛,又恃氣求勝,每說有窒礙,輒造古書以實之,遂為陳耀文等所詬病,致糾紛而不可解。孝《因樹屋書影》有曰:“《丹鉛》諸錄出,而陳晦伯正楊繼之,胡元瑞筆叢又繼之。當時如周方叔、謝在杭、畢湖目諸君子集中,與用修為難者不止一人。然其中雖極辨難,有究是一義者,亦有互相發明者。予已匯為一書,顏曰翼楊”云云。其語頗為左袒,然亦未始非平心解斗之論也。諸書本別本各行。士佩離析其文,分類排纂,合而為一,較易檢尋。而所分諸目,較《丹鉛總錄》亦尚有條理。故仍錄之集中,備互考焉。
《升庵集》
明代楊慎著。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明朝文學家,三大才子之一,明代,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江西廬陵。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人皆驚嘆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大禮議”,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代表作有《江陵別內》、《宿金沙江》等。也有一些詩作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關懷,如《后海口行》、《觀刈稻紀諺》、《寶井篇》、《滇池涸》等。楊慎的寫景詩也不少,他敘寫雲南風光,描繪祖國山河,頗有特色:《海風行》氣勢雄偉,有雷霆萬鈞之力;《龍關歌》寫洱海夜色,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細膩清新。此外,楊慎又有描述、歌頌歷史英雄、忠臣義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詩,其中也不乏佳作。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如(浪淘沙)“春夢似楊花”一首,描寫細潤,言辭華美流暢。散曲(駐馬聽)《和王舜卿舟行之詠》,寫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並暢想駛入長空銀河,意境優美,記敘細微。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歷史,文筆暢達、語詞流利,廣為傳誦。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其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以“偏聽生□,獨任成亂”、“古之聖人必謀於眾”相諫誡,情摯意切,時婉時激。他的《新都縣八陣圖記》、《碧□精舍記》等也是記敘散文的佳品。另外他還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記》、《太和記》、《割肉遺細君》等雜劇。
《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除詩文外,楊慎雜著多至100餘種。其中考論經史、詩文、書畫,以及研究訓詁、文學、音韻、名物,涉及面極廣。有《丹鉛總錄》、《譚苑醍醐》、《藝林伐山》、《升庵詩話》、《詞品》、《書品》、《畫品》、《大書索引》、《金石古文》、《風雅逸篇》、《古今風謠》、《奇字韻》、《希姓錄》、《石鼓文音釋》等等。還有《全蜀藝文志》、《雲南山川志》、《滇載記》等地方志及史料。這些著述往往有獨到之見,或可補史闕,或提供線索,有相當學術價值。然而,因他久居雲南,尋書核對不易,有時只憑記憶寫作,所以也有一些誤引、臆測不實之處。
四川省圖書館所編《楊升庵著述目錄》達298種。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又稱《升庵全集》)81卷。此集萬曆間四川巡撫張士佩所編訂,取楊慎《丹鉛錄》等書,刪除重複,分類編次,附於詩文之後。包括賦及雜文11卷,詩29卷,雜著41卷。有清道光年間刻本;另有明焦竑輯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楊金吾輯的《升庵遺集》26卷。詞、散曲、彈詞另輯有《升庵長短句》3卷,《陶情樂府》4卷,《二十一史彈詞》12卷等。
皇帝的參與,觸動了明代學者的興奮神經。
明人筆記中談“龍生九子”事者除《懷麓堂集》外,還有楊慎的《升庵集》等。
楊慎在《升庵集》中稱:“文正(李東陽)嘗為慎言,今影響記之錄此。”然而他卻列出了一張與李東陽不盡相同的龍生九子名單:
蚣蝮(讀音:功夫,拼音:gōng fù)
從前221年并吞六國,混一天下,到前207年秦王子嬰在自己的頸上繫上繩子,乘坐著白馬素車,捧著皇帝的璽符,來到軹道旁,恭候劉邦的到來,前後不過十五年時間,一個強大的皇朝就解體了。明人楊慎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如電光石火般短暫,所謂“不啻石火之一敲,電光之一瞥,吹劍之一吷,左蝸之一戰,南槐之一夢也”(見《升庵集》卷七十),這真是一個短命的皇朝。
而論及原因,漢人普遍認為是由於暴政。
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楊慎一生歷經坎坷,然而性情狂放、率直激烈、交遊甚廣。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少師楊廷和之子,明代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正德六年楊慎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開始進入他的為官時期。嘉靖三年的“大禮議”是楊慎一生的轉折點,他在這次事件中被永遠流放雲南,落得一個老死南荒的悲慘命運。楊慎一生作品很多,簡紹芳認為多達400餘種,文學作品主要收錄在《升庵集》里。
雖然楊慎在生前和死後都是一個熱點人物,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批判和褒揚者都不乏其人。但是自從《四庫全書總目》問世,它對楊慎的評價長期以來就成了定論,楊慎從此開始受到冷落。
楊慎先後以魏浚、王穎斌、李東陽為師,楊慎對他們都很尊敬。王穎斌死後,楊慎寫了《庠師逸翁王公墓表》,以表達對老師的緬懷之情。李東陽是當時文壇和政壇領袖,楊慎到李東陽門下,在詩歌創作方面深受李東陽的影響。楊慎入滇后,對滇中文學產生了很較大的影響。他每到一地,都有許多追隨者從之游,董難、冷珂等人先後與他締結師生之誼。
嚴嵩(1480—1565)。字惟中,號介溪、勉庵,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嚴嵩是歷史上有名的奸相,曾經執掌明朝權柄長達二十年,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嚴嵩為官專擅媚上,竊權罔利,並大力排除異已,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晚年,被抄家去職,兩年後歿,《明史》卷三百零八有傳。
嚴嵩是楊廷和的門生,曾經很得其賞識。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時,與楊慎相識,也可以稱得上是楊慎的故交。正德十三年,嚴嵩被派往廣西冊封嗣位的靖江王,從廣西寄贈一些了禮物和詩篇給楊慎,楊慎寫了《寄嚴惟中》,詩中說:“美人在桂林,貽我金琅玕。高情與逸思,遙下青雲端。”嘉靖二年以後,嚴嵩曾隱居鈐山達十年之久。在這個時期,楊慎和嚴嵩二人依然有聯繫。據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九《嚴嵩》記載,嚴嵩在隱居鈐山時與前七子飲酒唱和,曾“走使萬里,索用修點定其詩”。嘉靖二十五年,嚴嵩又把他的《鈐山堂集詩》送與楊慎編選點評,楊慎為其作《鈐山堂集選序》。嘉靖三十三年,嚴嵩寄送楊慎一份《七政歷》,楊慎曾經寫詩說:“架懸鳳閣新頒歷,衣有鸞坡舊賜香。醉看成行兒女大,益驚戎旅年歲長。”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流放生活如此之長的驚嘆與無奈。楊慎或許期待嚴嵩這位老友能夠救他,但是嚴嵩最終沒敢為他排解。
相門出身,早登科第,流放永昌,老死滇南,這就是楊慎凄涼的一生。他在京師就有很多朋友,入滇后的交遊集中而廣泛。有了朋友相伴,他才度過了漫長的流放歲月,而在交遊的過程中對雲南文學產生的影響恐怕是其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