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曉晶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護士
張曉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張曉晶,1969年生於安徽。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后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助理、副局級學術秘書。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晶
l 《開放大國的持續穩定增長:中國的實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l 《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探究》(蔡昉、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
l 《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邏輯》(張曉晶、常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l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槓桿調整與風險管理》(李揚、張曉晶、常欣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7月。
l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3:理論、方法與風險評估》(李揚、張曉晶、常欣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l 《論新常態》(李揚、張曉晶),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
l 《失衡與再平衡:塑造全球治理新框架》(李揚、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l 《中國經濟再平衡之路:內外均衡與財稅改革》(張曉晶等),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年12月。
l 《哈佛散記:與經濟學的親密接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l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信息經濟:發展與挑戰》(張曉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l 《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與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1月。
l 《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張曉晶),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曾先後赴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1999-2000)、哈佛大學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從事學術訪問(2006-2007),並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合作研究(2009)。
1998-1999年,參與德國阿登納基金會資助項目“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研究”課題。
1999-2000年,主持並獨立完成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金融全球化進程中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
2002-2003年,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國外理論前沿跟蹤與比較”,完成階段性成果“直面符號經濟”。
2003-2005年,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增長前沿研究”。
2004-2005年,主持並獨立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研究的金融視角”。
2005年,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未來中國周期波動分析”。
2008-2010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為首席專家。
2008-2010年,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開放經濟新階段的宏觀穩定研究”。
2010-2011年,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及其對宏觀穩定的影響”。
l 《新常態下當有新作為》,《人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
l 《十二五發展規劃實施情況的總體評估》(張曉晶,董昀),收入《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李培林、蔡昉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1月。
l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與中國出路》,《國際經濟評論》,2015年第6期。
l 《探索宏觀經濟政策新框架》(張曉晶、王宇),《比較》2015年第4輯(總第79輯)
l 《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創新與演進》,《學習時報》2015年6月29日。
l 《不唯GDP,不去GDP,超越GDP》,《人民日報》2015年3月31日。
l 《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邏輯與前景》(李揚、張曉晶),《經濟研究》2015年第5期。
l 《試論宏觀調控新常態》,《經濟學動態》2015年第4期。
l 《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框架與路徑選擇》,《開放導報》2014年第3期。
l 《美國製造業回歸的真相和中國的應對》(張曉晶、李成),《求是》2014年6月第12期。
l 《化解產能過剩更要注重供給管理》,《求是》2014年1月第1期。
l 《重構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探索與爭論》(張曉晶、董昀)《比較》2013年第3期。
l 《慎用需求管理 加強供給管理》(李揚、張曉晶)《比較》2013年第3期。
l 《宏觀經濟政策的新工具:資產負債表分析》(李揚、張曉晶、李成)《比較》2013年第3期。
l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增速在合理區間》,《人民日報》專訪,2013年9月24日。
l 《主流經濟學危機與中國經濟學的話語權》,《經濟學動態》2013年12期。
l 《增長放緩不是狼來了:中國未來增長前景展望》,《國際經濟評論》2012年第4期。
l 《中國主權資產負債表及其風險評估(下)》(李揚、張曉晶、常欣、湯鐸鐸、李成),《經濟研究》2012年第7期。
l 《中國主權資產負債表及其風險評估(上)》(李揚、張曉晶、常欣、湯鐸鐸、李成) ,《經濟研究》2012年第6期。
l 《實現物價調控目標:機遇與挑戰並存》,《求是》2011年第12期。
l 《滯脹成因的重新審視與中國的滯脹風險》,《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7期。
l 《后危機時代的中國宏觀調控》(張曉晶、李成、常欣、張平),《經濟研究》2010年第11期。
l 《西方主流經濟學面臨危機》,《人民日報》2010年9月2日。
l 《歐債危機的成因、演進路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張曉晶、李成),《開放導報》2010年第4期。
l 《宏觀調控目標的“十一五”分析和“十二五”展望》(張曉晶、湯鐸鐸、劉樹成),《經濟研究》2010年第2期。
l 《宏觀經濟構築新上升周期》,《人民日報》2010年3月1日。
l 《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危機與未來》,《經濟學動態》2009年第12期。
l 《全球失衡、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的復甦》(張曉晶、湯鐸鐸、林躍勤),《經濟研究》2009年第5期。
l 《通貨膨脹形勢、潛在增長率與宏觀調控的挑戰》,《經濟學動態》2008年第1期。
l 《中國增長的周期性調整、未來走勢與政策選擇》,《財貿經濟》2008年第10期。
l 《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中國金融》2008年第17期。
l 《外部衝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汪紅駒、張曉晶),《經濟研究》2008年第5期。
l 《“福利趕超”與“增長陷阱”:拉美的教訓》(張曉晶),收入林毅夫、庄巨忠、湯敏、林暾編輯的《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一書中(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年4月);並發表於《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l 《當前通貨膨脹形勢與貨幣政策的挑戰》,《中國金融》2008年第6期。
l 《努力將外部金融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求是》2008年第22期。
l 《開放視角下的國家綜合負債風險與市場化分擔》(孫濤、張曉晶),《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
l 《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特點和地區經濟差異的縮小》(劉樹成、張曉晶),《經濟研究》2007年第10期。
l 《房地產周期與金融穩定》(張曉晶、孫濤),《經濟研究》2006年第1期。
l 《跨境資金流動的實證分析:以香港路徑為例》(孫濤、張曉晶),《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l 《增長失衡與政府責任:社會性支出角度的分析》(張曉晶、汪紅駒、常欣),《經濟研究》2006年第10期。
l 《國際資本流動、經濟扭曲與宏觀穩定》,《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
l 《實現經濟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劉樹成、張曉晶、張平),《經濟研究》2005年第11期。
l 《中國市場化進程報告:現狀分析與未來預測》,《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l 《開放中的經濟增長與政策選擇》(張曉晶、張平),《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l 《把握現代經濟學前沿 推動中國經濟學發展:評《近現代經濟學之演進》》,《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l 《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累積效應與資本形成》(張平、張曉晶),《經濟研究》2003年第8期。
l 《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文獻概覽與未來研究方向》,收入《經濟學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l 《加入金融創新的IS-LM模型》,《經濟研究》2002年第10期。
l 《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一個文獻綜述》,《世界經濟》2001年第2期。
l 《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穩定增長》,《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l 《金融經濟學與一般經濟學之間的距離》,《國際經濟評論》1998年第1~ 2期。
l 《維克塞爾與今日主流經濟學》,《國際經濟評論》1997年第3~ 4期。
l 《試論符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l China's National Balance Sheet: Theories, Methods and Risk Assessment, (with Yang LI),Springer-Singapore, 2017.
l The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with Xin CHA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6.
l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New Normal: Progres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Discussions”, China & World Economy / 22–44, Vol. 25, No. 2, 2017.
l “Deleveraging: Data,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with Xin CHANG), China Economist, Volume 12, No.1, January-February 2017.
l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Policy”, China Economist, Vol. 11, No. 3, May-June, 2016.
l “China’s sovereign balance sheet and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with Yang LI), in China's Road to Greater Financial Stability: Some Policy Perspectives (editor: Udaibir S Das, Jonathan Fiechter and Tao Sun), IMF Press, 2013.
l “China's Inflation: Demand-Pull or Cost-Push?”, Asian Economic Papers, Vol.11, No.3, 2012.
l “Shar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BRICS 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s” (with Jiagui CHEN), China Economist,Vol. 5, No. 1, 2010.
l “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Global Power Re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published by Foresight, 2009.
l “Spillovers of the U.S. Subprime Financial Turmoil to Chines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SAR: Evidence from Stock Markets”(with Tao SUN), IMF Working Paper WP/09/166, September, 2009.
l “How ShouldChinaHandle Trade-offs between Growth and Inflation”, China Economist, No.14, May, 2008.
l “Growth Imbalance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pending”, (with Hongju WANG and Xin CHANG),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China, Vol. 2, No. 3, July 2007.
l “China’s Current Real Estate Cycle and Potential Financial Risks” (with Tao SUN),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14, No. 4, 2006.Blackwell Publishing.
l “Report on Marketization Process inChina: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Forecast for the Future”, The Chinese Economy, November-December, 2004. M.E. Sharpe.
l “How Can Developing Countries Benefit from Globalization: the Case of China”, (with Gang FAN), China &World Economy, No.9~10, 2003.
l “The Chinese Reform Agenda”, (with Gang FAN), in Jan Joost Teunissen (eds.), China’s Role in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 Fostering Stability and Growth, FONDAD, the Hague, 2003.
l "China's 'New Economy':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Journal of Transforming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Volume 9, No. 3,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