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予州

杜予州

杜予州,1962年9月出生,現任揚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揚州大學應用昆蟲研究所所長,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

人物簡介


兼任揚州市政協委員,國際襀翅學學會(ISP)、中國昆蟲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生態學會以及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會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和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理事,《植物保護》、《昆蟲知識》及《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編委。

人物經歷


杜予州教授1983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原貴州農學院)植保專業,同年留校任教;1992年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在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周堯教授指導下,從事昆蟲分類及生物系統學的學習和研究工作,1995年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9月進入浙江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昆蟲分子系統學及植物檢疫的研究工;2000年1月被引進到揚州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此外,1998年和2001年兩次應邀到德國馬克普郎研究所和斯洛維尼亞自然博物館進行合作研究。
杜予州教授先後主講授過《普通昆蟲學》、《農業昆蟲學》、《害蟲生物防治》、《害蟲綜合防治》、《植物檢疫學》、《昆蟲分類學》和《觀賞植物昆蟲學》等本科生課程;主講《昆蟲分類學原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進展》、《植物檢驗檢疫技術》、《生物地理學》、《昆蟲系統學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及保護利用》和《植物檢疫研究進展》等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課程。在教學上注重理論聯繫實際、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並積極參與課程建設,其中參加的《昆蟲學課程建設》獲揚州大學教學一等獎,《昆蟲學》2004年被評為省級優秀課程群。此外,到揚州大學工作以來,還積極參與實驗室的建設工作,負責完成了揚州大學昆蟲標本室的改建和昆蟲分子系統學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利用暑期,採集和製作了大量的昆蟲實驗標本,為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做好本科教學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與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指導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19名(已畢業碩士生8名)。

主要成就


襀翅目的系統學研究方面,經過10餘年的努力工作,對中國襀翅目昆蟲進行了較全面的訂正性研究,共記述中國襀翅目10科、51屬、416種,其中包括2新屬、76新種、1中國新記錄屬、1中國新記錄種,核訂新異名2種、23新組合;在系統發育研究方面,應用支序分析法,對襀亞科18個屬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研究,並首次提出將襀族Perlini劃分為4個屬群的分類系統;此外,還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分析和探討了襀翅目的地理分佈及起源,首次提出我國是襀亞科的起源中心地,其中我國華中區是襀科種類的分化中心,並以此為中心向其它區擴散;同時還對中國襀翅目10個科的地理分佈類型進行了劃分。這些研究成果,經有關專家鑒定,已達到國際先進行水平。目前正在開展基於形態和分子數據的襀翅目高級階元系統發育研究的工作,特別是在有關類群的rDNA和mtDNA分子進化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該研究領域,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際合作項目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
在入侵性及檢疫性有害生物研究方面,對一些重要入侵性害蟲或檢疫性害蟲的分子鑒定、檢疫技術、風險分析以及控制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如應用ITS序列分析和mtDNA序列分析對斑潛蠅屬幾個近緣種的分子鑒定及其親緣關係的研究;對美洲斑潛蠅的種下分化的分子機理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美洲斑潛蠅具有明顯的地理種群和寄主種群分化;應用生態氣候模型CLIMEX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軟體ArcGIS 8.1對重要入侵性和檢疫性害蟲蔗扁蛾西花薊馬紅火蟻及稻水象等在中國及江蘇省內可能的適生區和風險性程度進行了預測和分析,初步組建了針對江蘇省的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模型;同時,還對一些重要的檢疫性害蟲,如B型煙粉虱、美洲斑潛蠅、蔗扁蛾、薄荷白卡綿蚜、蘋果綿蚜等的監測及控制技術進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監測和控制技術體系,並用於生產實際;此外,還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開展菱角入侵生態學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與美國林務局合作開展臭椿入侵機理及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研究結果。在該研究領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際合作目2項,教育部科技重點項目1項,農業部科技項目1項,江蘇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農業三項工程項目1項,其它項目8項;參加國家973項目1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

所獲榮譽


杜予州教授長期致力於昆蟲系統學、外來有害生物及害蟲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已獲省科技進步獎二、三等將4次;省青年科技獎1次;優秀論文一等獎1次,二、三等獎3次。目前已發在國內外雜誌上表論文130餘篇;編(著)書5部;譯文2篇,譯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