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

蟻科火蟻屬動物

紅火蟻(學名:SolenopsisinvictaBuren)的拉丁名意指“無敵的”螞蟻,難以防治而得名。其通用名,火蟻,則指被其蜇傷後會出現火灼感。紅火蟻分佈廣泛,為極具破壞力入侵生物之一。在中國紅火蟻是入侵生物。

紅火蟻是螞蟻的一種,屬於社會性昆蟲,有多個品級,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蟻、雄蟻和工蟻(發育不全無生殖能力的雌蟻)。其中的工蟻又可分為一至多型,多型時包括大型工蟻(兵蟻)和小型工蟻。工蟻有腹柄結2個;觸角一般10節,末2節成錘棒狀;唇基兩側有縱脊向前延伸成齒。雌蟻和雄蟻有單眼,雌蟻觸角一般11節,雄蟻觸角一般12節。並胸腹節不具刺或齒。

截至2021年3月,據農業農村部門監測,紅火蟻已傳播至12個省(區、市)435個縣(市、區),尤其是近5年來新增紅火蟻發生縣級行政區191個,較2016年增長了一倍,在城市公園綠地、農田、林地及其他公共地帶都有發生。

物種簡介


紅火蟻原產南美,在1972年被正式命名,20世紀初在原產地已受到注意,被記錄在S.saevissima名下。20世紀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紅火蟻和後來被同時正式命名的黑火蟻被從南美帶入美國。60年代人們才注意到入侵的火蟻有2個類型。1972年,Buren對有關的火蟻進行了分研究,紅火蟻作為新種發表,黑火蟻也被賦予了種級地位。幾年後,Wojcik等人研究了佛羅里達州的火蟻,並制訂熱帶火蟻、木火蟻和紅火蟻的鑒別檢索表。1991年,Trager完成了美洲的火蟻屬geminata組的總結性研究,涉及20種,及2雜交種,並制訂它們的檢索表。
紅火蟻入侵中國之前,火蟻屬在中國已知5種。胡經甫在《中國昆蟲名錄———第六卷》中記載了產自福州、青島、北京、嶽麓山(長沙)等地的獵食火蟻,產自青島等地的賈氏火蟻,產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蟻,產自澳門、北京等地的熱帶火蟻,產自蘇州等地的S.soochowensisWheeler。周梁鎰和寺山守在台灣蟻科昆蟲名錄中除熱帶火蟻外,還記錄了獵食火蟻和知本火蟻。唐覺等人、吳堅和王常祿等在有關專著中也記錄了熱帶火蟻等1至2種。由於S.soochowensisWheeler在最初命名時就無工蟻(包括兵蟻)的描述,後來命名人也懷疑S.soochowensis僅是其他種的異名,故該種還不能計入。
紅火蟻
紅火蟻

形態特徵


物種鑒別

為了鑒別紅火蟻及其重要近似種和中國其它有關種類,可參考下列兵蟻檢索表(⑤~⑧)。
重要近似種有:熱帶火蟻、木火蟻、黑火蟻、巴西火蟻。
紅火蟻及有關種類兵蟻鑒別檢索表
序號形態1形態2
複眼小,小眼不足10個,標註2複眼大,小眼超過10個,標註5
複眼僅有2~4個小眼;並胸腹節長,其長度為前胸與中胸總長度的2倍-tipuna複眼具有4個以上小眼;若僅有4個小眼,則並胸腹節至多與前胸和中胸總長度等長或短於其總長度,標註3
觸角柄節短,很少超過複眼與頭頂角之間距離的1/2-jacoti觸角柄節長,遠超過複眼與頭頂角之間距離的1/2,標註4
頭近長方形,小而窄;頭頂緣不凹陷,近平直-indagatrix頭較寬,頭頂緣中部凹陷-fugax
唇基中齒缺如,罕見不明顯的小齒,標註6唇基有明顯的中齒,標註8
頭部前面觀兩側近於平行;頭頂中間明顯下凹,有帶橫紋的縱溝伸向額部;並胸腹節背面和其後斜面兩側具脊狀突起-geminata頭部前面觀上寬下窄;頭頂中間縱溝淺,不帶橫紋;並胸腹節背面和其後斜面兩側無脊狀突起,至多在背面和其後斜面交接處有短脊或突起,標註7
較大個體頭寬在1。5mm以上,最大工蟻的並胸腹節背面和其後斜面的交界處兩側有一對短的縱脊或不規則形狀突起-geminata×xyloni最大個體頭寬不超過1。48mm,並胸腹節無背側脊-xyloni
前胸背板前側角成角狀,常有明顯的突起;背板後面部分中部通常下凹;頭部黑褐色;上顎通常黃褐色;額無深色中斑,或極少能與周圍區域分開;柄后腹第1背板有明顯的黃褐色斑-richteri前胸背板前側角圓,通常無突起;背板後面部分中部平或凸起;頭部黃色,至少在上顎基和唇基附近如此,標註9
無深色額中斑;后腹柄結後面觀上半或23部分光亮或稍呈紋狀,下半或13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saevissima有深色額中斑;后腹柄結後面觀長方形,頂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invicta
至2005年蟻科的分類以工蟻尤其是兵蟻的描述為主。

工蟻特徵

紅火蟻
紅火蟻
頭部:頭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長1.00~1.47mm,寬0.90~1.42mm。頭頂中間輕微下凹,不具帶橫紋的縱溝;唇基中齒髮達,長約為側齒的一半,有時不在中間位置;唇基中剛毛明顯,著生於中齒端部或近端;唇基側脊明顯,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齒,側齒間中齒基以外的唇基邊緣凹陷;複眼橢圓形,最大直徑為11~14個小眼長,最小直徑約8~10個小眼長;觸角柄節長,兵蟻柄節端離頭頂約0.08至0。15倍柄節長,小型工蟻柄節端可伸達或超過頭頂。
胸部:前胸背板前側角圓至輕微的角狀,罕見突出的肩角;中胸側板前腹邊厚,厚邊內側著生多條與厚邊垂直的橫向小脊;並胸腹節背面和斜面兩側無脊狀突起,僅在背面和其後的斜面之間呈鈍圓角狀。
腹部:后腹柄結略寬於前腹柄結,前腹柄結腹面可能有一些細淺的中縱溝,柄腹突小,平截,后腹柄結後面觀長方形,頂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
其他:雖同一蟻巢個體間顏色比較一致,但種內顏色變化大,雙色,頭、胸從桔紅色至深紅褐色,柄后腹從褐色及第1背板上有大斑,至黑褐色。
三角形額中斑和其後的窄中縱溝顏色在大多數標本中均明顯深於周圍區域。同一蟻巢中,小型工蟻顏色深於大型工蟻。至2005年已知發生於巴西、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烏拉圭、美國(Trager,1991)(約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2001年)、紐西蘭(2001年)、馬來西亞、安提瓜島和巴布達島、巴哈馬群島、千里達托貝哥、英國維京島、美國維京島及中國台灣(2003年)、廣東吳川等部分地區(2004)、香港(2005)和澳門(2005)等地。美洲某些種類等種類其毒汁亦可使人產生膿皰,但uinquecuspis、megergates、macdonaghi和electra的兵蟻均具中單眼;interrupta的顏色變化也大,有時與紅火蟻難以區分,但前者后腹柄結後面觀近梯形,後者額中斑與周圍顏色差異明顯可資鑒別;weyrauchi與紅火蟻也很近似,但前者頭窄,最大兵蟻的頭寬指數(頭寬×100頭長)約為90,後者兵蟻達95~100,此外前者的額中斑常分為兩個長斑;pythia兵蟻與saevissima極似,與紅火蟻的主要區別可見檢索表中saevissima與紅火蟻的主要區別;pusillignis后胸側板氣門的後上區域著生細微刻點或刻點與細紋,而invicta、richteri、saevissima等種類該區域光亮。
生殖型雌蟻:有翅型雌蟻體長8~10mm,頭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膝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亦顯著隆起。雌蟻婚飛交配后落地,將翅脫落結巢成為蟻后。蟻后體形(特別是腹部)可隨壽命的增長不斷增大。
雄蟻:體長7~8mm,體黑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絲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顯著隆起。
大型工蟻-兵蟻:體長6~7mm,形態與小型工蟻相似,體橘紅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
卵:卵為卵圓形,大小為0。23~0。30mm,乳白色。
幼蟲:共4齡,各齡均乳白色,各齡長度為:1齡0。27~0。42mm;2齡0。42mm;3齡0。59~0。76mm;發育為工蟻的4齡幼蟲0。79~1。20mm,而將發育為有性生殖蟻的4齡幼蟲體長可達4~5mm。1~2齡體表較光滑,3~4齡體表被有短毛,4齡上顎骨化較深,略呈褐色。
蛹:為裸蛹,乳白色,工蟻蛹體長0。70~0。80mm,有性生殖蟻蛹體長5~7mm,觸角、足均外露。

生活習性


社會體系

紅火蟻,真社會性的生活結構,蟻巢中除專負責生殖的蟻后與生殖時期才會出現負責交配的雄蟻外,絕大多數的個體都是無生殖能力的雌性個體(職蟻)。無生殖能力的職蟻可分為工蟻與兵蟻亞階級,階級結構變化為連續性多態型。紅火蟻有“單蟻后”及“多蟻后”兩種社會形態,是透過約600個“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調控來決定紅火蟻是“單蟻后”及“多蟻后”族群。
單蟻后族群是由一個交尾蟻后通過飛行而播散建立。這種播散方式可使交尾的蟻后播散到1km或更遠的地方定植。因它們有領地意識,單蟻后的族群密度比多蟻后的族群密度低,蟻丘密度為200個/ha。多蟻后族群是在一個族群中有2個至數百個具有繁殖能力的蟻后,它們由1個或幾個蟻后通過爬行到一個新的地點而建立,這種形式的播散速度慢。多蟻后族群沒有領地,所以,單位面積上的族群密度比單蟻后族群的密度高6倍,超過1000個/ha。這兩類族群都可以通過流水而播散。當水面上升,它們形成一團而浮在水面上,能存活數周直到水位落下或漂流直到岸上。

食物類型

紅火蟻食性雜,覓食能力強,食物包括149種野生花草的種子,57種農作物,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植物和腐肉等,他們有植物上“放牧”蚜蟲、介殼蟲的行為。紅火蟻群體生存、發展需要大量的糖分,蜜汁、糖、蛋白質、脂肪等食物也在紅火蟻的食譜上。紅火蟻幼蟲在某齡以前只吃液質食物,而後能夠消化固體食物。工蟻帶來富含蛋白質的固體食物放置在幼蟲的嘴前。幼蟲分泌消化酶分解固體食物並反芻給工蟻。蟻后靠取食一些消化過的蛋白質來維持產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蟻后就能夠發揮其最大產卵效率。
通常在涼爽季節的白天或炎熱時期的傍晚和夜間工蟻覓食活動最積極。覓食蟻通過地表下的水平蟻道離巢去覓食,一個大型蟻巢的覓食蟻道可從蟻丘負外延伸幾十米遠,沿路有通向地面的開口。

蟻巢特徵

紅火蟻
紅火蟻
紅火蟻為完全地棲型蟻巢的螞蟻種類,成熟蟻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徑30~50cm的蟻丘,有時為大面積蜂窩狀,內部結構呈蜂窩狀。新形成的蟻巢在4~9個月後出現明顯的小土丘狀的蟻丘。新建的蟻丘表面土壤顆粒細碎、均勻。隨著蟻巢內的蟻群數量不斷增加,露出土面的蟻丘不斷增大。當蟻巢受到干擾時,螞蟻會迅速出巢攻擊入侵者。紅火蟻在蟻丘四圍有明確的領地意識,而蟻丘的特點及主動攻擊入侵者的行為,可以作為迅速判斷是否為紅火蟻的方法之一。

溫度影響

紅火蟻對熱的耐受性最低溫度為3.6℃,最高溫度為40.7℃。紅火蟻在土壤表層溫度10℃以上時開始覓食,在土壤溫度達19℃時才會不間斷地覓食,覓食的土壤表層溫度範圍為12~51℃。當土壤表層下2cm處的溫度在15~43℃時,工蟻開始覓食,最大覓食率發生在22~36℃時。低溫度比高溫度更能限制紅火蟻的覓食。春天土壤周平均土壤溫度發(表層下5cm深處)升高到10℃以上,紅火蟻開始產卵。工蟻和繁殖蟻化蛹和羽化分別發生在20℃和22。5℃。土壤平溫度24℃時新蟻后可以成功地建立族群。當土壤很濕或很乾時則活動減少。乾旱后的一場雨會刺激它們2~3d的築巢活動並增加覓食活動。從土壤表面到10cm深處的溫度低於18。8℃時,全天不會發生交尾飛行。氣溫在24~32℃,相對濕度80%的條件下,交尾飛行在上、下午均可發生。新建立族群89%的處於侵擾區域的下風向。交配飛行通常發生在雨後晴朗、溫暖的中午時分。一旦雌性有翅繁殖蟻完成交配后,會從翅基縫處折斷雙翅,並尋找一個合適的場所建立一個新的族群。這些場所一般在岩石或樹葉下,也可以是溝縫或石縫中,甚至在人行道、公路或街道的邊沿處。蟻后在土中挖掘通道和小室,並密封開口,以免捕食者入侵。

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

紅火蟻
紅火蟻
紅火蟻原分佈於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在20世紀30年代入侵到北美洲,2006年在美國南方14個州超過1.295億hm2的土地上定殖為害,在其它州內也有零星發生(Arizona,Kentucky,andVirginia);1975~1984年間入侵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紐西蘭和澳大利亞;2004年首次出現在台灣;2004年9月在中國廣東吳川發現,2006年已經在廣東、廣西、海南的部分地區發生為害,2005年初在香港和澳門也有發現。

中國分佈

2013年據中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佈行政區名錄,紅火蟻分佈於中國7個省/區,169個縣(市、區)。
中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佈行政區名錄(2013年)
省份縣區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福清市
泉州市鯉城區、洛江區晉江市、南安市、豐澤區
廈門市集美區、湖裡區、海滄區、同安區、翔安區
漳州市漳浦縣、薌城區、龍海市、龍文區、長泰縣
龍岩市武平縣
寧德市東僑開發區、霞浦縣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蘿崗區、增城市、從化市
清遠市清城區、佛岡縣、陽山縣、連山縣、清新區、英德市
韶關市武江區、湞江區、曲江區、仁化縣、翁源縣、乳源縣、新豐縣、樂昌市、南雄市
河源市源城區、紫金縣、龍川縣、連平縣、和平縣、東源縣
梅州市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
汕頭市潮陽區
揭陽市普寧市
汕尾市城區、紅海灣區、海豐縣、陸河縣、陸豐市
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大亞灣區、仲愷高新區
東莞市東坑鎮
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龍崗區、鹽田區、光明新區、坪山新區、龍華新區、大鵬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橫琴新區
中山市
江門市蓬江區、江海區、新會區、鶴山市
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三水區、高明區
肇慶市封開縣、四會市
雲浮市新興縣
陽江市江城區、陽西縣、陽東縣、陽春市
茂名市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高州市、信宜市
湛江市廉江市、吳川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青秀區、江南區、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
桂林市疊彩區、陽朔縣
柳州市城中區、魚峰區、柳江縣
梧州市萬秀區、龍圩區、長洲區、蒼梧縣、藤縣、蒙山縣、岑溪市
貴港市港北區、港南區、桂平市
玉林市玉州區、容縣、陸川縣、北流市
欽州市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浦北縣
防城港市防城區
百色市右江區
河池市金城江區
來賓市興賓區、象州縣、金秀縣
賀州市八步區、昭平縣、鐘山縣、富川縣、平桂管理區
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美蘭區
三亞市
瓊海市儋州市;文昌市;定安縣;澄邁縣;陵水縣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
涼山州西昌市
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
普洱市思茅區、寧洱縣、墨江縣
楚雄州元謀縣
紅火蟻
紅火蟻
紅火蟻是中國的入侵物種,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收錄的最具有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分佈於中國台灣(2004年7月)、香港、廣東、澳門、福建、廣西、海南以及雲南。
2021年5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制定了《四川省紅火蟻發生縣、鄉級行政區名錄》,四川6個市(州)的14個縣(市、區)有紅火蟻出沒。

生長繁殖


紅火蟻自然繁殖中以生殖蟻的婚飛擴散較為持續和有規律。紅火蟻沒有特定的婚飛時期(交配期),成熟蟻巢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蟻形成。雌、雄蟻飛到約90~300米高的空中進行婚飛配對與交配,雌蟻交尾后約飛行3~5公里降落尋覓築新巢的地點,如有風力助飛則可擴散更遠。
紅火蟻的生活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共8~10周。蟻后終生產卵。工蟻是做工的雌蟻;兵蟻較大,保衛蟻群。每年一定時期,許多種產生有翅的雄蟻和蟻后,飛往空中交配。雄蟻不久死去,受精的蟻后建立新巢,交配后24h內,蟻后產下10~15隻卵,在8~10d時孵化。第一批卵孵化后,蟻后將產下75~125隻卵。一般幼蟲期6~12d,蛹期9~16d。第一批工蟻大多個體較小。這些工蟻挖掘蟻道,並為蟻后和新生幼蟲尋找食物,還開始修建蟻丘。一個月內,較大工蟻產生,蟻丘的規模擴大。6個月後,族群發展到有幾千隻工蟻,蟻丘在土壤或草坪上突現出來。紅火蟻是一種營社會性生活昆蟲,每個成熟蟻巢,約有5~50萬隻紅火蟻。紅火蟻蟲體包括負責做工的工蟻、負責保衛和作戰的兵蟻和負責繁殖後代的生殖蟻。生殖蟻包括蟻巢中的蟻后和長有翅膀的雌、雄蟻。一個蟻巢中包括1個或數個可以生殖的蟻后,其他所有的工蟻和兵蟻都是不能繁殖的。
紅火蟻的壽命與體型有關,一般小型工蟻壽命在30~60天,中型工蟻壽命在60~90天,大工蟻在90~180天。蟻后壽命在2~6年左右。紅火蟻由卵到羽化為成蟲大約需要22~38天。蟻后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IUCN數據,另有論文稱為1500枚),一個幾隻蟻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產生2000~3000枚卵。當食物充足時產卵量即可達到最大,一個成熟的蟻巢可以達到24萬頭工蟻,典型蟻巢為8萬頭。

主要危害


危害

紅火蟻對人有攻擊性和重複蜇刺的能力。它影響入侵地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損壞公共設施電子儀器,導致通訊、醫療和害蟲控制上的財力損失。蟻巢一旦受到干擾,紅火蟻迅速出巢發出強烈攻擊行為。紅火蟻以上顎鉗住人的皮膚,以腹部末端的螯針對人體連續叮蜇多次,每次叮蜇時都從毒囊中釋放毒液。人體被紅火蟻叮蜇後有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多數人僅感覺疼痛、不舒服,少數人對毒液中的毒蛋白過敏,會產生過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險。如水泡或膿包破掉,不注意清潔衛生時易引起細菌二次感染。
紅火蟻給被入侵地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產的大敵。紅火蟻取食多種作物的種子、根部、果實等,為害幼苗,造成產量下降。它損壞灌溉系統,降低工作效率,侵襲牲畜,造成農業上的損失。紅火蟻對野生動植物也有嚴重的影響。它可攻擊海龜、蜥蜴、鳥類等的卵,對小型哺乳動物的密度和無脊椎動物群落有負面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在紅火蟻建立蟻群的地區,螞蟻的多樣性較低。
紅火蟻危害其它動物的機理主要表現在:
(1)紅火蟻捕食剛孵化的地棲型卵生動物個體,因為剛剛出殼的幼體或者出殼后聚集在一起尚未離開巢穴的幼體,活動能力弱,極易受紅火蟻的攻擊,而最終變為紅火蟻的美餐;或者以群體力量捕食昆蟲幼蟲、成蟲等。
(2)紅火蟻與其他動物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如與當地螞蟻種群競爭植物食料,還與那些以昆蟲為食物來源的物種競爭昆蟲食料,導致其他物種因為缺乏足夠食物供給而種群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3)通過叮咬而使得某些動物存活率降低,改變生境,甚至棄巢外逃,或者因為受攻擊活動量加大而增加被捕食的幾率。

傳播途徑

紅火蟻的入侵、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主要是生殖蟻飛行或隨洪水流動擴散,也可隨搬巢而作短距離移動;人為傳播主要因園藝植物、草皮、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設備、空貨櫃、車輛等運輸工具污染等作長距離運輸。

檢測方法

因紅火蟻的危害巨大,紅火蟻的入侵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檢測方法有:問卷調查法、目視法、誘餌誘集法。問卷調查法主要採取詢問的方法向當地機構、居民調查了解紅火蟻發生、為害情況,分析、獲取蟻害的傳播擴散情況及其來源。目視法,觀察路右側草坪、綠化帶、荒地、田埂、樹木、電線桿基部等地點是否有隆起的蟻丘。誘餌誘集法,在未見明顯蟻巢/蟻丘的高風險區域進行,以明確是否是疫點或發生區準確邊界。以上所有方法發現可以螞蟻均採取螞蟻標本,並用紅色標誌牌或標誌旗插於其旁,標定位置。

防治方法


總的來說,目前已集成了適宜於不同環境條件、不同發生程度的紅火蟻綜合防控技術模式,登記用於防治紅火蟻的農藥有效成分有8種,農藥製劑達40種,以“新二階段法”為主的防控技術模式已在各地廣泛應用,無人機、餌劑散播器等新型設備也逐漸應用於防控工作。

途徑預防

人為傳播主要有園藝植物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設備污染、空貨櫃污染、車輛等運輸工具污染等而作長距離傳播。中國國內在種苗、花卉、草坪、觀賞植物等貿易調運中,植物基本上帶有土壤或栽培基質。這些活動可能增強紅火蟻傳播地。在美國,甚至有紅火蟻侵入養蜂箱而隨放蜂活動作長距離傳播的例子。嚴格控制紅火蟻發生區物品外運,防止人為攜帶疫情外傳。對發生疫區外調的物品、運輸工具進行嚴格檢查及消滅紅火蟻處理,防止任何可能帶有紅火蟻的貨物調出疫區,同時做好產地檢疫工作。並在調運檢疫或產地檢疫中常用藥劑種類有阿維菌素、聯苯菊酯、敵敵畏、毒死蜱、二嗪農、苯氧威、氟蟲腈、氟蟻腙、烯蟲酯、蚊蠅醚、七氟菊酯、氯氰菊酯等。

技術防治

紅火蟻有“單蟻后”及“多蟻后”兩種社會形態,中國台灣地區研究員王忠信與美國、英國、瑞士學者合作發現特定“社群染色體”扮演關鍵角色,有助於消滅紅火蟻。研究發現紅火蟻會有“單蟻后”和“多蟻后”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形態,主要是透過約600個“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調控。這600個超級基因決定紅火蟻是“單蟻后”及“多蟻后”族群。研究人員表示,“單蟻后”族群的工蟻,會殺死其他族群的蟻后;“多蟻后”族群則會接納擁有“多蟻后”基因的蟻后,而殺死“單蟻后”基因的蟻后。

剋星防治

因為紅火蟻來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蠅”彼此相剋。這種蠅是一種“蚤蠅”(phoridfly)。通過寄生方式進攻紅火蟻。幼蟲孵化以後食用螞蟻的體內組織等為食物。同時幼蟲可以控制紅火蟻的身體動作,也就是行動方式。據說《異形》的靈感就是來源於這種蠅。

藥劑防治

在入侵紅火蟻覓食區散布餌劑,餌劑通常用玉米顆粒和加了藥劑的大豆油混合而成,約10~14天後再使用獨立蟻丘處理方法,並持續處理直到問題解決。此方法建議每年處理二次,通常在4~5月處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處理第二次。化學防治藥劑防治方法建議用藥,經農藥諮議委員會通過3種餌劑與6接觸性藥劑可以使用於農地的火蟻防治工作上。獨立蟻丘處理法,在嚴重危害區域與中度危害區域以灌藥或粉劑、粒劑直接處理可見的蟻丘,此種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蟻丘。但其明顯的缺點是在僅能防治可見的蟻丘,但許多新建立的蟻巢是不會產生明顯蟻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較為密集的地點也較不易看見蟻丘,而往往會造成處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藥的劑型產品每個蟻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藥劑才有效果。

注意事項

在消滅紅火蟻的過程中應保護本地的螞蟻和其它生態系統。生態位的空缺可能有助於入侵紅火蟻的傳播和發生。適用藥劑時需要用乾燥的、新鮮的藥劑,禁止將餌劑再混合其他物質如肥料,需要嚴格按照正確的口徑與藥量來放置,防止影響本地螞蟻。

政策防控

《關於加強紅火蟻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紅火蟻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堅持政府主導,強化部門協同,建立聯防工作機制,落實防控任務,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實強化對紅火蟻防控及檢疫工作,保障農林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安全。
紅火蟻
紅火蟻
防控會議
2021年3月26日,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等九部門在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聯合舉行全國紅火蟻聯合防控行動啟動儀式,全力阻截防控紅火蟻蔓延危害,保護農林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安全。在啟動儀式上,展示了一批紅火蟻監測防控技術產品和成果,開展了紅火蟻監測調查技術演示,無人機防治、人工施藥防治演示以及紅火蟻叮咬傷人救護演示,並對農作物種苗繁育基地的日常檢疫工作進行了巡檢。啟動儀式后,廣東省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指揮部隨即召開由18個部門、21個地級市參加的防控現場會,拉開紅火蟻春季防控序幕。
治療措施
①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叮咬部位。
②可用涼水或冰塊對被叮咬的部位進行冷敷。
③注意保持被叮咬傷口清潔,千萬不要用手搔抓,以免導致繼發感染。
④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織胺藥劑,以緩解過敏反應。
有過敏病史或被叮咬后,反應較嚴重的話務必迅速到醫院就診,進行抗過敏及局部清瘡等處理。

相關事件


1998年據調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約有33000人因被蟻叮咬而需要就醫,其中有15%會產生局部嚴重的過敏反應,2%會產生有嚴重系統性反應而造成過敏性休克,1998年有2件受火蟻直接叮咬而死亡。
台灣舊紀錄中有3種火蟻屬種類被紀錄。2003年9~10月於桃園與嘉義地區發現疑似火蟻入侵農地案例,經採樣鑒定后確定是危害美國、澳洲與紐西蘭的入侵紅火蟻已於台灣地區發現,且陸續獲知有農民與民眾被螞蟻叮咬而送醫的案例。
2004年10月20日,台灣傳出首起因紅火蟻致死的病例。新光醫院收治一名桃園老婦人,她在遭火蟻咬傷后出現嘔吐,被送入醫院后,一天之內就死亡。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老婦人是一名洗腎患者,她在家自行洗腎時,手部遭火蟻咬傷的大量細菌污染到洗腎管,再感染到腹腔,最後導致腹膜炎不幸死亡。
2012年7月3日湖南省植保植檢站發布本身張家界發現紅火蟻。
2014年9月底,廣東省惠州市民鄧女士到市區紅花湖桃花園遊玩,不慎被紅火蟻咬傷,后被送到醫院搶救了2個小時擺脫危險。2013年,廣東省88個縣市曾發生紅火蟻災害,主要發生在珠三角。2014年9月份,惠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交給惠州市人大的一份彙報材料顯示,該市已確認紅火蟻疫情發生總面積達80。5萬畝,發生區域涉及到全市所有縣(區)、1017個行政村(社區)。與前幾年發生狀況對比,惠州紅火蟻疫情從城市園林綠化區、工業園區、校園、社區向農區蔓延,發生範圍有所擴大的趨勢。
2015年3月1日上午,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西南約12公里處的孟連村平地坡村民張群飛在耕種自家農田時,因踩踏一個紅火蟻巢,遭到攻擊。孟連村衛生所的醫生介紹,該村已有多起被咬傷的病例。邕寧區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林盛智提醒,在有紅火蟻的地區勞動時要穿著雨靴並戴上厚些的手套,發現紅火蟻后不要觸動,不要踩踏蟻巢,更不要用手去觸摸,防止被咬傷,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時用肥皂水清洗,降低毒性,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2015年冬首次在貴州省榕江縣發現。從江縣洛香鎮發現紅火蟻疫情,經有關部門現場深入調查發現紅火蟻蟻巢19個,並及時採取了相關防控措施。洛香鎮發現紅火蟻疫情后引起從江縣領導的重視,立即召開重大植物疫情普查與防控工作緊急會,要求各鄉鎮及縣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紅火蟻疫情監測與防控工作,立即組織開展紅火蟻全面普查。
2020年10月,廣州市民江女士前往南沙的百萬葵園時,遭到紅火蟻叮咬。沒過多久,江女士就頭痛欲裂,甚至還出現了短暫的休克,心臟突然驟停。在醫生的搶救下,江女士才轉危為安。
2021年3月26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獲悉,為遏制紅火蟻擴散危害,中國九部門聯合啟動全國紅火蟻防控行動。
2021年3月,紅火蟻已傳播至我國435個縣市區:其叮咬人類並對農林作物具有危害性,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主任陸永躍:3月份,全國紅火蟻主要的入侵發生地區溫度回暖、天氣變暖進入到氣溫20攝氏度以上的季節,這個時候紅火蟻就開始進入了活動、婚飛盛期和嚴重危害期,這是全年防控的關鍵期。
2021年4月,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等九部門啟動全國紅火蟻聯合防控行動。
2021年8月,廣東揭陽揭西縣田間地頭紅火蟻泛濫,已殃及上萬畝農田。當地農業部門建議,如發現紅火蟻土堆,應遠離並上報相關部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