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仁山
葛仁山
葛仁山,博士生導師,生物醫學專家,前任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和生殖內分泌實驗室主任,現任溫州醫科大學生殖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溫州醫科大學分子毒理和藥理研究所、神經內分泌研究所所長,浙江省“百人計劃”人才,浙江省特聘專家教授,浙江省重點創新學科環境醫學的學科帶頭人。
1981年考上浙醫大藥學專業(現浙江大學藥學院),1988年獲得溫州醫學院(現溫州醫科大學)藥理專業碩士學位,分配至浙江醫科院任實習研究員。1991年任浙江醫科院助理研究員。1995年獲得美國梅隆基金會獎,成為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1998獲得博士學位並年成為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研究中心研究調查員。2002年成為美國赫立康公司科學家。2003年成為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2007年成為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科學家。2008年接受溫州醫科大學邀請,擔任溫州醫科大學特聘教授並任溫州醫科大學分子毒理和藥理研究所、神經內分泌研究所、環境與健康毒理研究所所長。2009年破格聘為美國人口理事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和終身教授。2009年入選浙江省“百人計劃”人才。2012年任溫州醫科大學生殖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
1990年,他與桑國衛院士(前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一道,率先在國內開展了11 β-羥基類固醇(11β-HSD)的研究,並且在1995和1996年於《中國藥理通報》分別發表了關於11β-HSD的研究報道。1997年他在《ENDOCRINOLOGY》上頭版首先發表了關於發現第III型11β-HSD的相關研究,國際專家Elise P.Gomez-Sanchez和Celso E.Gomez-Sanchez在《ENDOCRINOLOGY》的Editorial給予了高度評價。葛仁山教授的研究團隊率先報道,11β-HSD1是雙向酶,由細胞的內環境來調節。通過已完成的基礎研究和候選藥物的研究,葛仁山教授的研究團隊計劃申請11β-HSD1調節劑的國際專利1項以上,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項以上,使我國及溫州醫科大學佔領於11β-HSD1雙重調節劑的II型糖尿病治療藥物研究開發的國際制高點。目前,葛仁山教授正在牽頭進行“薑黃素及其衍生物為抗Ⅱ型糖尿病新葯”開發研究,該項目得到浙江省科技廳的重點資助。由於目前全球抗糖尿病藥物的療效還非常有限,糖尿病新葯的開發和研製已成為繼抗腫瘤藥物后的第二大研究與開發領域。這項研究有著難以估量的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據了解,薑黃素為溫莪術的有效成分,而溫莪術作為中藥材在我市的種植有悠久的歷史。
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的研究上,葛仁山教授一直是堅持不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他溫州醫科大學的導師陳志康教授一起進行了農藥毒理學研究,獲得了國家重大成就獎。出國后,他繼續開展內分泌毒理學研究。2004年,他和同事們在國際頂級雜誌《美國科學院報》(PNAS)上,發表了關於鄰苯二甲酸酯(DEHP)對睾丸間質細胞發育和功能的影響的文章。隨後,葛仁山教授的團隊進一步研究了DEHP對胚胎睾丸間質細胞功能的影響,於2008年,再在《PNAS》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他的對於DEHP研究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葛教授深入研究了DEHP與低體重新生兒的關係,在《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美國40多家雜誌對該文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2010年,葛仁山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大豆異黃酮對參與人類睾酮產生的兩種酶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說大豆可能影響人類生殖功能,並在《亞洲男性學雜誌》上發表,這篇文章在全球十多家科學新聞網站報道后,有不少學者給於關注。
對於睾丸間質幹細胞的發現,他於1996年,在《The Leydig cell》這本論著中,首先提出了睾丸間質幹細胞的新概念,並且經過多年來的苦心鑽研,於2006年在《PNAS》上發表了關於睾丸間質幹細胞的最新發現。他的此項研究在睾丸間質細胞的發育和老化上,為男性性功能低下和不孕不育的治療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012年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獎 一等獎
2012年度溫州市科技進步獎 二等獎
由溫州醫學院生殖生物醫學研究院、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麻醉學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由暨南大學生物工程中心、牡丹江醫學院醫藥研究中心協辦的第一屆溫州國際生殖內分泌轉化醫學論壇(WITRE)(The 1th Wenzhou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al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Forum )於2013年3月26日—28日在中國溫州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