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布
壯布
壯布和壯錦就是中國壯族人民所織造的布和錦,載譽古今,隊美麗精緻見稱。古代的壯族,有相當繁盛的紡織業,花色品種也比較繁多,現在知道的還有好幾種:在印染方面,有斑布;在麻織方面,有柳布、象布、古布、綀(shū)子:在棉織方面,有壯人布;在絲織方面,有水綢、壯錦。重要的,是斑布、綀子、壯人布和壯錦。這些織物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紡織技術的優點,還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古代的紡織品里,佔有一定的地位。
壯族具悠久歷史燦爛化族。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呼)、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壯族根古歷史,居南廣、雲南、貴州湖南區。戰國時期,壯族人民就和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兄弟民族共同開發了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地方。後來,又把中國內地的冶鐵、牛犁和其他先進的生產技術陸續移植過去。一面還結合漢字特點和壯語語音,創造壯字,積極地和其他兄弟民族交流生產經驗。在加速發展中國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古壯族業冶鑄紡織,尤紡織值稱述。
古代的壯族,有相當繁盛的紡織業,花色品種也比較繁多。
這些織物的顯著特點是它們的色彩和紋樣。古代的壯族,有不少人有良好的藝術才能,曾經創造出許許多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除了現存著名的花山崖畫和歷代製造的各種金屬飾件,也包括這些織品。這些織品大都具備非常悅目的色彩,多半用大紅、杏黃、翠綠或純白作地色,而以對比強烈的顏色作花色,力求色調鮮明,五彩斑斕;紋樣也極其綺麗絢褥,常常用遍地方勝紋(菱形幾何花紋)作骨架,以粗奘線條表現的菊、梅等花卉作主題花,普填在裡面,或者用回紋、卍字和水波浪作地紋,以造型奇異的龍鳳鳥獸紋作有規則的散點排列;結構十分謹嚴,而又極富變化,絕無板滯的缺點;既端莊肅穆,而又豪放爽朗,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如果同以輕細纖巧為主的其他各種紋織物比較,這些織品雖似粗擴,卻又別具一番風韻。
這些織物的名稱,在中國古代的著作里都有所記載。斑布就是印花布,斑就是花的意思,是屬於中國古代所說的"纈"的一類產品。綀子大概和西漢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凡將篇》 、揚雄(前53-后18)《蜀賦都》中的"黃潤"相似,而同漢初賤商政策的"令賈人無得衣綀"的綀接近,"輕涼離汗",是製做夏服的理想材料。壯人布就是清代沈日霖《粵西瑣記》里的僮布,匹頭比較小,是做包頭巾、腰帶和手巾的布。壯錦又叫絨花被,比較厚,大概就是宋代以後著作中談到的白緂和峒緂。"緂"是"毯"的不同寫法(因為是絲織物,所以從糸,不從毛),是對壯錦厚度的形容。壯錦最適於作被面、褥面和背包、掛包的表層。
這些織物都有獨特的製作工藝,非常值得珍視。
古代壯錦
以細薄見稱,是選擇上好的芒麻,經過仔細脫膠,紡成特細的高支紗,再用稻攘灰充分漂練,然後織造的。成品輕靡白凈。據說每一匹長約四大的布,捲起來都能塞進一節小小的竹筒里去。它的精細程度,可想而知。一般的是素織。但是也有花織,在大紅色地上起花,是明代政府在廣西重點搜刮的物品。
有二色的和多色的兩種。二色的,是用青白兩色棉紗作間道排列織造的,緯紗打的比較緊密,最耐浣濯,儘管連續使用三四年,依然十分牢固,堅實不敗。多色的,大概是挑織的。先繪製一方設色圖案的布樣,放在已經上機的經線之下,根據圖案的筆觸色彩,用挑花鉤挑動經線,以五色棉紗穿織,織出后,和原有花樣一般無二。
是用棉或麻的股紗作經線、以不加拈或者微拈的縷絲作緯線交織而成的織物。它的結構和雲錦、侗錦同類,也屬於重緯組織的範疇。它的來源,同蜀錦有一定關係。據貴州和廣西的侗族傳說,侗錦是三國時期從四川傳過去的(見《黔書》、《續黔書》、《黎平府志》卷三)。壯錦的興起可能也是這樣,至少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壯錦的織造方法,和古代的"織成"相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樣,好像和唐宋時期所
說的隔布、隔織相同。織成需用斷緯,壯錦不完全這樣。壯錦的緯線,有表緯和底緯兩種。表緯是斷緯,底緯是通緯。織成不需要提花,壯錦需要提花。最初使用的織機,是多綜片式的提花機,到了清代道光成豐以後,又改用竹籠式提花機。竹籠機是壯族人民在紡織技術上的一項出色的發明。這種花機的結構,和提花機不同,在它的頂部裝有一個和機身同寬的竹籠,利用竹籠提花。織造的時候(織物反面向上),以綜恍織地文,另把提花的綜絲用若干綜竿一排排分穿,有次序地掛在竹籠的一側。如果顯花,再按原有順序一根根移置於另一側。每移一根之前,都用另備的綜竿插入原有綜竿所懸綜絲的開口裡,把原有綜竿替換下來,使整排綜絲落於新綜竿上,然後移動。一面移動,一面過緯。過緯的時候,先織斷緯,以若干色杼分別纏結,再織通緯固結全體。這樣既能獲得織成的織造要求,又能使處在同一提花地位的花紋盡量變換花形和花色,充分表現織造者的藝術構思和創造才能;再加上比較粗的表緯的浮長所反射出的比較強的光澤、越發可以增加它的美感。這是壯族所織的織物中最有藝術價值的一種。
壯布
但是,到了近百年間,壯布和壯錦的生產發展卻是很不順利的。鴉片齪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由於西方帝國主義殖民勢力的入侵,嚴重破壞了中國固有的社會經濟基礎。壯族地區也不例外。在三座大山的壓榨下,壯族地區的各種生產都遭到沉重的打擊。同樣也使壯族的紡織業蒙受一定的摧殘,產量驟減,一蹶不振。精幹織造壯族傳統織物的熟練工人大都轉而務農,或者成為半農半工的農民。結果竟致很難再看到有比較好的壯布和壯錦投入流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