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
言志
【仁人志士】行、有志向、為理想獻身的人。《韓詩外傳》卷三:“夫山……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梁啟超《譯印政治小說序》:“在昔歐洲各國變革之始,其魁儒碩學,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經歷,及胸中所懷,政治之議論,一寄之於小說。”郭沫若《科學的春天》:“在舊社會……大批仁人志士,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漢【求仁得仁】語·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齊讓國遠去,恥食周粟,終於餓死,孔子謂其求仁而得仁,無所怨。后多用為適如其願之意。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真人俯思良久,顧羅生笑曰:‘君所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驅役鬼神,預人家兒女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遭到貶斥,數度沉浮,在三十七歲時自請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他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內部失和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與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益王趙昰為帝,因建策不被採納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后再攻江西,終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