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鄉

雲集鄉

雲集鄉地處江油市東北部,距江油市中心63公里,東南與劍閣縣接壤,西北與江油市重興鄉、二郎廟鎮石元鄉相連。幅員面積81.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50米,平均氣溫14℃,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日照總數1367小時,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無霜期280天。全鄉林地面積66782畝,全鄉常年耕地12145畝,森林覆蓋率74%,以松樹、柏樹、雜木為主,木材蓄積量54萬立方米,居全市首位。轄7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8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735戶,農業人口9130人。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975元。群眾收入來源是種養殖業和務工為主。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油菜、核桃、生薑為主。

基本簡介


2001年雲集鄉農村經濟總收入2262萬元,其中畜
牧業收入佔7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75元,上繳國家稅金5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


雲集鄉行政地圖
雲集鄉行政地圖
境內有公路41.5公里,其中青雲公路(青林口—雲集)11.5公里;雲觀路(雲集—關田壩)14公里;雲重路(雲 集—重興)12公里;雲東路(雲集—東寶)4公里。2001年,雲集鄉對境內80%以上的公路進行了清理,排除交通隱患,並新修村級公路12.5公里,使境內的村級公路達到132.5公里。全鄉電話總數達到700部,比2000年增加了20部,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質量。繼續完善和深化農網改造、農網延伸工程項目,提高供電質量,收費合理合法,減輕老百姓負擔。

雲集鄉人口數據


總人口9464
4996
4468
家庭戶戶數2660
家庭戶總人口(總)9371
家庭戶男4925
家庭戶女4446
0-14歲(總)2193
0-14歲男1139
0-14歲女1054
15-64歲(總)6586
15-64歲男3533
15-64歲女3053
65歲及以上(總)685
65歲及以上男324
65歲及以上女36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9262

經濟發展


雲集鄉道路
雲集鄉道路
雲集鄉下大功夫調整產業結構,走特色化經濟道路。2001年農作物總的種植面積為24266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5943畝,總產量為3766噸;油料作物面積5493畝,總產量為712.9噸;種植海椒面積325畝,總產量為30.7噸;種植生薑面積539畝,總產量為650.8噸;種植蘑芋面積353畝,總產量為268噸。以官將、石台兩個老旱區為試點,以優惠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引導農民旱地改制,推廣節水農業。在洗腳、五婦、石門、高橋4個村建立白果、板栗等乾果藥材基地,購回白果800斤、板栗種1000斤、白果樹苗23萬株,無償發放給農戶栽種。以品種改良為前提,大力發展畜牧業和小家禽業。雲集鄉政府積極引進優良品種,推廣二元、三元雜交種豬50餘頭,生豬出欄5500隻。母豬現已達1050頭,年產仔豬13000餘頭,逐步形成母豬優良品種基地。以購買的38隻南江黃羊為契機,加快本地山羊品種改良,截止2001年底,已出欄9000餘頭。繼續深化雲集鄉本地土雞、土鴨等小家禽的發展,逐步推廣生長快、肉質好、飼料利用率高的肉牛、肉羊、肉兔,提高優質牛、羊以及獺兔、肉兔等養殖,以點帶面,推動畜牧

安全生產


樹立“隱患勝於明光,防範勝於救災,責任重於泰山”的安全意識。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和道路安全管理,組織召開有時組幹部和車主參加的安全工作會議,並請來市安辦和公安局領導到會指導培訓。主動聯繫交警3次上門服務,既方便和優惠車主,又現場講法培訓,共審證照400餘人車次,同時加強對農用車、貨車等載客處理、查處無證黑車。使雲集鄉內7輛大小客車有序運行。加強消防安全管理,整頓煙花爆竹,加強對建築市場、中小學幼兒園等重點行業部門的安全監管。專門召開安全專題會議6次,取締非法經營煙花爆竹、加油站點、液化氣換氣站點。整頓建築市場,加強對從業人員安全教育管理,實行上崗資格證書,拆除安全隱患的建築。加強對中小學住校生的安全管理,嚴禁火種人學生宿舍。加強對水庫、塘堰的白螞蟻防治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安全防範。

文教發展


雲集鄉把發展教育事業,改善辦學條件放在首位。樹立“科技興國,興國科技”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把基礎工作作為重點,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加大中心小學大樓堡坎以及雲豐、官將、洗腳、尹家寺村小的改水設廁和排危建設投入。優化教育資源,拆並兩所村小,完善村校和基點校的教育設施配套。通過公開招標等將中心小學後勤全社會化,中小學教育取得可喜成績,中考、高考人數急劇增加,各項工作有序開展。2001年中心小學被市委、市府評為“安全文明校園”稱號,中小學均獲市教育局、馬角片區教研室以及鄉黨委、政府的表彰和好評。

衛生髮展


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和初級衛生保健,加大對衛生院、計生服務站硬體設施的投入,鄉衛生院成功升級B超、化驗、X光和外科手術系。積極規劃落實衛生院新門診的修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積極引進和培養人才。加強醫藥管理,整頓藥品流通秩序,打擊游醫,取締無證行醫。加強公共衛生和食品衛生監管,成立愛衛領導小組場鎮消毒隊,搞好愛衛工作。加強衛生防疫,預防人畜傳染病發生。

幹部隊伍建設


注重實幹,轉變工作作風,堅持全心全意為全民服務的宗旨,樹立公僕意識,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真正取信於民。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吸引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上狠下功夫,進一步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村級幹部的培訓、教育和管理,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用“三個代表”思想武裝村幹部頭腦,為鄉上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計生活動


為迎接2009年7月11日第20個世界人口日的到來,200年7月9日上午,雲集鄉利用場鎮趕集,人口集中的時機,在鄉計生服務站門口開展了“送服務、送知識、送健康”大型宣傳服務活動。
一是送健康:在場鎮街道懸掛了“雲集鄉紀念7.11世界人口日宣傳活動”“生育關懷、免費送斯利安”、“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計劃生育光榮,違法生育可恥”等宣傳橫幅;宣傳展板上有斯利安的服用方法、避孕藥具的選擇等健康知識。併發放宣傳資料120餘份。
二是送服務:鄉服務站提供免費領取避孕藥具、量血壓、打B超等服務。耐心細緻的解說、面對面的貼心服務,深受過往人群的熱烈歡迎,前來諮詢的群眾,男女老少絡繹不絕,領取避孕藥具60多人,量血壓12人,打B超16人。
三是送知識:鄉計生辦設立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諮詢點,口頭講解計生法律法規知識,發放違法生育處罰、照顧生育條件,流動人口辦證、驗證等法規宣傳本和法規知識摘錄,有效的提高群眾的法規意思,讓計生政策進人心。

鄉鎮風俗


一、家庭
舊時的家庭以年長輩分高的男子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經濟收支及生產、生活安排、主持婚嫁喪葬及對外事務。家中子孫取名皆以同宗族譜規定的字派輩分為序。並以大家庭聚居,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為榮耀和光彩。新中國成立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家庭關係也一改男子當家的封建舊習。除聚族而居的部分農村區域外,尤以城市人口為主,已不再看重按族譜規定的輩分派給子孫取名。那種三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也逐漸少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獨生子女漸次居多,三口之家已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部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居民的住房也由原來木構建築的傳統民居過渡到鋼筋水泥的現代高層建築的單元式住房。農村的住房條件也不斷改善,鋼筋水泥的新式樓房從城市或城鎮周圍向邊遠山鄉輻射而不斷增多。
二、宗族
舊時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譜會”、“清明會”一類的宗族組織負責訂立族規族法修建或維修祠堂,編修家譜、族譜,籌辦每年清明節的掃墓、祭祀活動,乃至訓誡後輩、調解處理族內或外族的糾紛,懲治本族的不法之人等,新中國成立后宗族組織不復存在,族內的活動自然停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少數地方又有新修或續修家譜、族譜的活動興起。90年代后至21世紀初,新修家譜或族譜的活動逐漸有所增多,與此相關的一些家族聯誼活動也不時地在一些地方有所開展,類似舊時“清明會”一樣的宗族聯誼活動也在某些地方某些家族不定期地舉行。
三、
一、婚嫁舊時的男婚女嫁仍以遵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封建陋俗為主流。除父母包辦、明媒正娶的婚姻外,尚有“童養媳”、“納妾”等陋俗。“再嫁”被視為恥辱而備受歧視,但也有一些寡婦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再次嫁人。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雖也提倡自由戀愛和文明結婚,但民間舊習一時難改,僅在機關單位少數知識分子中有所影響。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宣傳貫徹新婚姻法,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逐步革除了舊時婚俗中的繁文縟節,實行婚事新辦。20世紀80年代后,城市青年大都在賓館、酒店舉行婚禮,其一般程序大致是:典禮開始,鳴放鞭炮;新郎新娘亮相,依次向雙方父母、主婚人、證婚人及來賓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喝交杯酒;主婚人、證婚人、父母及親友依次講話;來賓致賀詞;新郎新娘致答謝辭;禮成后,酒宴開始的同時也開始表演文娛節目……在酒宴的進行中,新郎新娘依次向每一桌的來賓敬酒。酒席完后賓客散去,晚宴的客人僅一部分至親好友而已。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和賓客鬧洞房大體與舊俗同。農村青年也形成自由戀愛的風氣,雖在家裡舉行,其婚禮程序也大致與城市相同。
二、生育
舊時受封建傳統影響普遍存在著早生、多生及重男輕女的思想。產前產後有“催生、“洗三”、“取乳名”、“吃滿月酒”“抓周”等習俗。新中國成立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20世紀80年代后嚴格規定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重男輕女的習俗逐漸有所改變。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到醫院生小孩的漸次增多,至20世紀80年代后一般都是到醫院生小孩,舊有的“洗三”習俗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取乳名的習俗尚很普遍,70、80年代后則漸次消失。至於“催生”、“抓周”等習俗也逐漸消失,唯“吃滿月酒”尚在少數人群中流行。
四、
一、壽慶舊時中老年人慶賀生日稱為“壽慶”,親朋好友備壽儀登門祝壽,已出嫁的女兒要做壽帽、壽鞋送給老人,主人則備壽酒設宴款待賓客。小孩過生日,父母或長輩做點好吃的,也表示慶賀。新中國成立后壽慶習俗仍然存在,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講究慶賀生日的愈來愈多。經濟稍好的人家則大擺酒宴,極盡豪奢。加之80年代后多是獨生子女,又形成了為小兒做生的新風,往往大擺酒宴招待賓客。賀壽的親朋好友或同一般送現金,於小兒做生也有送生日蛋糕、衣物或玩具的。
二、喪葬
舊時崇尚土葬,辦理喪事主要有送終、燒倒頭紙、撤帳子、出煞、凈身和穿老衣、點路燈和守靈、披麻帶孝、報喪和發訃告、入殮、出喪、燒七、燒百期和周年等程序和習俗。新中國成立后提倡喪事新辦,以上程序逐漸減化。後來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時興開追悼會(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不再開追悼會,而代之以遺體告別儀式),戴黑袖套、白花表示哀悼。加之黨和政府提倡火葬,先在城市和近郊推廣,20世紀80年代后無論城市和鄉村,全部以火葬代替了土葬。
五、社交禮節
一、稱謂
舊時習俗稱“先生”、“太太”、“小姐”等。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至60年代“同志”為最一般的稱呼。70年代后時興稱“師傅”、“老師”。80年代末期又逐漸復興“先生”、“太太”、“小姐”一類的稱謂。只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小姐”的稱謂由褒義而漸漸轉為貶意。
二、招呼應酬
舊時熟識的人相見,若在吃飯時,往往以“請吃飯!”、“請了!”相互招呼;若在吃飯前後這一段時間內,則相互以“吃了不?”、“吃了!你吃了不?”招呼;若在其他時間,則根據具體情況以詢問的口氣打招呼,如“上街哇?”、“買菜哇?”之類的;也有的僅點頭致意而已。20世紀80年代末期,興起以相互問“你好?”招呼應酬,舊有的招呼用語漸次廢棄。
三、見面禮節
舊時的人見面以拱手、鞠躬的形式相互致禮。民國時期,西方式的握手禮開始在知識界流行。新中國成立后則漸漸以握手禮為致禮的主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后,除了握手致禮的主要形式外,也有少數人喜歡以抱拳或拱手致禮。
四、請客
婚嫁、喪葬、壽誕、遷居、做生意開張、建房上樑、過年請春酌等,都要向親友發送請帖,設家宴款待。婚嫁請客為三天,第一天“知客”,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謝客”。
五、饋贈
舊時凡遇逢年過節或親友家有紅白喜事,皆要饋贈禮品相互過從,以增強聯絡和情感。禮品多少不拘,視財力和關係親疏而定。婚禮、嫁禮、葬禮、建新房禮、遷居禮、生日禮、壽禮、拜年禮、端陽禮、中秋禮、月禮、慰問傷病禮等各有大致不同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后饋贈習俗雖仍然存在,但禮品內容無論城鄉都有很大變化,總的來說沒有較具體的格式,視自身財力與受禮人關係親疏以及送禮的具體情況而定。自20世紀90年代後送現金漸漸成為時尚
六、一、春節
舊時農業社會過年從正月初一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初一舊時亦稱“元旦”,因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為“三朝”。天未明之前便擺上果品佳肴,點燃香燭,焚化紙帛,恭敬地祭祀祖先後,再根據當年曆書標明的吉利方向,燃香鳴爆竹,打著燈籠,出門向喜神方向跪拜,稱之為“迎喜神”。也有的到附近香火旺盛的寺廟行香拜菩薩,祈禱來年。回到家裡后則關上門,等待天明,叫做“閉財門”。這天只拜父兄宗族,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以肉、面、果、餅等相饋送。如果宗族鄰里數十人為群沿門稱賀,則稱之為“大拜年”。此後直到正月十五,獅舞龍燈,簫鼓嗷嘈,爆竹聲聲,遊人絡繹……十五民間稱為“過大年”,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玩花燈等活動。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象徵月圓人圓,事事如意。新中國成立后春節如舊,只是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略有更革而已。比如節期,國家規定機關、學校、廠礦、企事業單位只放三天假,農村亦相應有所縮短,尤其是在評大寨工分的年月。親友間拜年也少了舊的儀程,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吃團年飯,給小孩壓歲錢,燃放爆竹,舞龍舞獅,正月十五吃湯圓等舊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同時興起了單位團年、慰問軍烈屬、開展遊樂活動、辦燈會等新風。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過年僅一家人團聚,弄點好吃的而已,一切新舊活動皆無形中停止。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祭祀祖先之風再度興起。80年代中期以後,初一到寺廟拜菩薩的舊俗又逐漸恢復,不少人看過除夕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后,於新舊年子夜之交時到寺廟(如江油城區的一般到附近的羅漢寺或靈官廟)拜菩薩,爭燒子時香,直到午後,一直人流如潮,絡繹不絕。
二、清明節
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但一般在清明節前幾天進行。新中國成立后逐漸不太時興,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又逐漸恢復。
三、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傳說為愛國詩人屈原的忌日。這天家家門上掛陳艾、昌蒲、屋內放硫磺煙驅邪,兒童胸前掛內裝樟腦、冰片等藥物並做成雞、猴、狗或蘋果、辣椒等形狀的香包。中午飲雄黃酒,吃包蛋及莧菜等,並開展龍舟競賽等活動。此俗至今仍存,唯自20世紀70年代后,飲雄黃酒的人漸次減少。
四、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指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日期間。本為佛教的盂蘭盆會,但江油
間卻習於祭祀祖先,設供品、燃香燭並焚化紙錢。祭祖一般在十一至十四日,根
據各家族習俗而各有不同。十五日則焚紙錢、撒水飯以施捨孤魂野鬼。此俗新中國成立
后逐漸消逝,20世紀80年代后又漸次興起。
五、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時值秋收之後,於此日晚上備月餅、梨、棗、核桃、花生及糖果等祭月賞月,合家團聚,喜慶豐收。新中國成立后不再祭月神,但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仍存。
六、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日,舊時有登高的習俗,民間亦在這天蒸重陽糕,釀重陽酒。新中國成立后此俗消失,唯20世紀80年代后政府或單位於此日慰問退休老幹部,召開座談會,贈送紀念品並聚餐,逐漸形成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
七、臘八節
農曆臘月八日,這天早上家家戶戶以秈米、糯米、肉、豆子、豆腐乾、麵條以及紅白蘿蔔、白菜等各類蔬菜煮“臘八粥”吃,據說此俗隨佛教自印度傳來。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後於臘月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成道前所受的苦難,便在這天吃粥紀念他。
八、祭灶日
臘月二十四日,這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晚上張燈燭,設果餅祭祀灶神。新中國成立后祭灶神之俗消失,唯打掃清潔衛生之習俗仍存。
九、除夕
臘月最末一天。這天張貼對聯、門神、年畫,祭祀祖先後合家歡聚吃團年飯,然後長輩給晚輩取壓歲錢,再“圍爐”守歲。夜裡燈燭輝煌,爆竹聲不絕於耳。新中國成立后舊俗仍存,自1984年中央電視台播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后,除夕之夜,合家團聚收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成為新的習俗。子時之交,家家戶戶燃放炮竹。90年代中期后曾一度禁止燃放炮竹,世紀之交后又漸次恢復。

自然資源


植被
植被
旅遊景點及地方特產天然洞穴以五婦村老龍洞為主,五婦村與老龍洞相距2公里。老龍洞洞高2米、長80米、寬3米,洞內有溶崖奇觀,市旅遊局曾到洞中考察。在五台村四組與劍閣縣秀鍾鄉接境處有一盤龍洞,洞口在劍閣縣境內,洞形如盤龍靜卧,洞口較寬敞,越到洞尾越窄,其洞內有石龍栩栩如生。另有洗腳台小寨子游山、渡師觀、五指山、香爐石、小圌山等景點都具有開發價值。雲集鄉盛產木耳、香菇、核桃、杜仲、蘑芋、生薑等,頗受廣大來訪客人的歡迎。
竇圌山位於江油武都鎮,遠看呈團形,海拔高度1140米,最奇的是山巔三峰,拔地而起,高逾百米。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兩根鐵索相連,鐵索飛渡堪稱一絕。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並題下千古絕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雲集鄉
雲集鄉
有趣的是,在江油東北部的雲集鄉牛郎溝,也有一座跟竇圌山十分相像的山,彷彿是竇圌山的孿生兄弟,當地人都把它稱作小圌山。小圌山的大小約竇圌山的一半左右,也是三峰矗立,直上直下,刀砍斧削 一般,無路可通。據地質工作者介紹,小圌山距今至少有4億年的歷史,它跟竇圌山一樣,也是以丹霞地貌、岩溶景觀和泥盆紀標準剖面為特色,並有優美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