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北極閣的結果 展開

北極閣

中國第一個氣象專業性博物館

北極閣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又名欽天山、雞鳴山、雞籠山,北依明城牆、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南朝時為皇家苑囿之一,是中國近代氣象發祥地,在中國氣象界和世界氣象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劉宋時,在山頂上建立了第一個日觀台,為南京第一個氣象台。明代朱元璋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雞籠山南設國子監,這是十四、五世紀中國最大的國立大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此又建觀象台,上設銅鑄的渾天儀、簡儀、圭表等天文儀器,清建“萬壽閣”、“御碑亭”於其上。因亭閣位於明代“萬真武廟”後上方,故稱北極閣。1927年,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此建立中國近現代第一個國家氣象台。2010年3月,在此建成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這是中國第一個氣象專業性博物館。

歷史沿革


北極閣是南京城內的一座丘陵,又名欽天山,位於鼓樓東面,北依台城、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因劉宋時山上建立日觀台而得名。
古名“雞鳴山”,因形似雞籠又名“雞籠山”,明時“國朝于山巔置儀錶,以測玄緯,名觀象台,更名欽天山”。南朝時為皇家苑囿。明洪武十八年復建觀象台。
北極閣
北極閣
清康熙七年,清皇室將觀象台天文儀器全部運至北京,建“萬壽閣”、“御碑亭”。
1927年,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同年在此建立中國近現代第一個國家氣象台——北極閣氣象台;為中國近現代氣象發祥地。
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選出81位院士,在北極閣舉行了第一次院士會議。
北極閣氣象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南北朝時,北極閣即建有“靈台候樓”,用以觀天測候;明,洪武年間,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既觀氣象又觀天象;清,康熙皇帝第六次下江南,曾登台遠眺,親筆“曠觀”;民國時期,卓越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在此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氣象研究所。
我國近、現代一批頂級氣象學家,如涂長望、趙九章葉篤正、陶詩言等都曾在此工作、學習過。因此,南京北極閣被海內外氣象學界譽為中國近代氣象發祥地。
新中國成立至今,北極閣一直是江蘇氣象台所在地,是江蘇氣象業務服務中心。
1999年,北極閣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北極閣被南京大學選定為“產學科研基地”。
根據南京市人民政府的總體規劃和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氣象科普基地建設計劃,江蘇省氣象局、江蘇省氣象學會確定在北極閣建設氣象科技業務中心和氣象博物館。
規劃設計以“司天觀象”為主題,集氣象發展歷史與現代科技以及科普宣傳與旅遊觀光為一體。
在氣象博物館前為竺可楨先生塑銅像,以示紀念這位我國近代氣象學界的先驅。
新建氣象觀測場、增設氣象科普多媒體和畫廊等,連同現代氣象預報中心、氣象影視中心一併向社會開放,使北極閣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氣象科技教育基地和充滿濃鬱氣象文化品位的學習宣傳園地。
雞籠山巔三層六角形塔式建築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北極閣原址上改建的氣象台。

文化活動


史料記載
北極閣
北極閣
據史載,旱在劉宋初年(421年),皇家整修華林園時.就在雞籠山頂建了“司天台”,設專職官員觀天象、測風候,提供數據,編製曆法。
到了元朝,原址復建觀象台,至正元年(1341年)首次配置了天文學家郭守敬發明的天文儀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建為欽天台。
永樂帝迂都北京后,欽天台規模大不如前。到清康熙初年,所剩儀器設備全部運往北京,欽天台廢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曾登臨雞籠山遊覽,暢觀金陵山川風貌,古都景色,深為讚賞,題有“曠觀”二字賜給官僚,后地方官員在此立碑建亭.這就有了著名的北極閣、萬壽閣等建築。以“北極”命名,可能閣址位於六朝古都之北有關(一說以北極真武神用意)。
清乾隆時期,雞籠山,北極閣勝景,曾以“雞籠雲樹”名稱,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咸豐三年(1853年).北極閣等建築被太平軍焚毀同冶十年(1871年)重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勳設指揮所在北極閣。遭江浙聯軍炮轟,毀損嚴重。到1927年,竺可楨任中央研究阮氣象所所長初擬建氣象台時,北板閣已瀕臨傾倒。后1931年,氣象研究所又在氣象台北側建有二層圖書館,地下承台設地震觀察室。奠基石還有當時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題字。
到了近代,原欽天監在山上所設觀象台的天文觀測和研究功能被轉移到紫金山天文台。北極閣東麓有始建於蕭梁的雞鳴寺。山南側現東南大學所在地為明國子監西北一部分舊址。

旅遊信息


乘坐南京公交11路至北極會堂站下車,步行至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