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肢

內肢

內肢殼動物形態變異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類,是非常神奇的動物。體長不到1毫米。最大的巨螯蟹在兩螯伸展時寬度可達4米,

形態結構


內肢
內肢
內肢殼動物體呈長筒形,體節分明,全體分頭、胸、腹3部。頭部由6個體節癒合而成。第1節無附肢,其餘每節有1對附肢(口前2對觸角,口后1對大顎,2對小顎)。
內肢
內肢
內肢頭部與胸部體節常有癒合現象,合稱頭胸部。十足目、磷蝦目糠蝦目漣蟲目等的蝦類自頭部后緣生出一片背甲,稱為頭胸甲,包被整個或部分頭胸部;有的類群為雙瓣的介殼形(如介形綱介甲目),包被整個體軀和附肢;有的為肉質外套,外表有殼板加固(如蔓足綱)許多甲殼動物頭部僅與第1或第1、2胸節癒合(如橈足綱、等足目、端足目等)。低等甲殼類胸部與腹部間分界不明顯,合稱為軀幹部(如鰓足綱)。高等甲殼類——軟甲綱身體分節數目基本固定,胸部為8節(每節一對附肢),腹部為6~7節,外加一個尾節,尾節不具附肢,其他各腹節共有6對附肢(葉蝦亞綱例外,腹部8節、另有尾叉1對)。除軟甲綱外,其他各類腹部均無附肢,但末節有1對尾叉。軀幹肢數目變化極大,最少者2對(介形綱),最多者60多對(背甲目——鱟蟲)。
甲殼類各體節外骨骼由兩部分構成:背面一片為背甲,腹面一片為腹甲。背甲兩側常向外(下)延伸,為側甲,附肢一般著生在腹甲的兩側。

附肢


甲殼類各部附肢由於功能不同,形態構造有很大變異,一般認為是從一種基本類型——雙叉型演變而來。附肢由3部分構成:柄部為原肢,末端為內肢和外肢。軟甲綱、橈足綱和蔓足綱的胸肢是最簡單的雙叉型附肢,頭部和胸部附肢有不同程度特化。原肢一般由2或3節構成,包括底節、基節和底前節(有時存在)。內肢一般由5節構成,包括座節、長節、腕節、掌節和指節。螯足的掌節分為掌部和不動指,指節變為可動指。外肢簡單,為游泳肢或退化。頭部附肢大顎和第1小顎形狀變化極大,一般無外肢,只有原肢和變為觸鬚的內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