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蘭州黃河鐵橋的結果 展開

蘭州黃河鐵橋

在甘肅蘭州市白塔山下

蘭州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在甘肅蘭州市白塔山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

蘭州黃河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為“中山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蘭州黃河鐵橋工程正式開工。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19日,蘭州黃河鐵橋竣工通行。由美國橋樑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

蘭州黃河鐵橋為四墩五孔,每孔跨徑45.9米。上部結構為梯形穿式鋼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靜定結構組成桁架體系,有豎向鋼架劃分成五個長方形。橋長233.5米,總寬8.36米。蘭州黃河鐵橋作為一個交通結構工程,體現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洋務運動時期建築藝術發展史的風格、流派、特徵。蘭州黃河鐵橋是中國近代史上蘭州市、甘肅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座引進外國技術建造的橋樑,這一特殊的建設背景及建設年代使蘭州黃河鐵橋變成了研究近代歷史的鑰匙,在中國的建築歷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同時,橋樑所需物資的運輸過程也創造了近代運輸史上的奇迹。

1989年,蘭州黃河鐵橋被列為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蘭州黃河鐵橋被列為甘肅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5月25日,蘭州黃河鐵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簡介


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鐵橋建成之前,這裡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七年),改浮橋為鐵橋,是黃河上游第一座鐵橋。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全部工程共耗白銀30餘萬兩。登橋遠望,不遠處的黃河如帶,蜿蜒盤曲,為蘭州這一工業城市增色不少。

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農曆五月初,甘肅洋務總局彭英甲等與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就包修蘭州黃河鐵橋一事擬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喀佑斯請工程師進行實際勘測,勘測結果出來后,德方認為“黃河水性,雖雲湍急,若如所議章程架修鐵橋,甘願保固八十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8日,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正式簽訂蘭州黃河鐵橋包修合同,蘭州黃河鐵橋的各項建設籌備工作全面展開。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3月23日,清朝朝廷的硃批傳達到甘肅:“該部知道。欽此。”至此,蘭州黃河鐵橋的建設工程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4月2日,庄浪縣舉人牛獻珠致稟彭英甲,請求停修蘭州黃河鐵橋。他還列舉了修建蘭州黃河鐵橋在發生戰爭時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對牛獻珠的觀點予以回擊,認為建橋正當時宜,刻不容緩。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蘭州黃河鐵橋工程正式開工。
清宣統元年(1909年)6月18日,蘭州黃河鐵橋南北兩座牌廈竣工。每座牌廈均為三開間,雕樑畫棟。牌廈前後共懸名人匾額四塊:其中由升允題寫“第一橋”匾2塊,分置南北橋頭;另有“九曲安瀾”、“三邊利濟”匾各一塊。在鐵橋兩頭立了兩塊石碑,由升允撰文記述鐵橋修建始末。
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19日,蘭州黃河鐵橋竣工通行。在鐵橋南北兩端各添建一座中華傳統式古建築——牌廈。
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由曾任甘肅省主席劉郁芬手書的“中山橋”匾額,被懸掛於鐵橋南面的牌廈上,“第一橋”從此改名中山橋,並沿用。
民國後期,蘭州黃河鐵橋南北兩座牌廈被拆除、毀壞,四張牌匾也不知所蹤。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蘭州戰役中,蘭州黃河鐵橋橋面木板被焚,桿件及縱梁被槍彈打得通紅,但橋身安穩如常。隨後,蘭州軍管會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兵進行搶修,於同年9月6日修竣通車。
1954年,蘭州市對蘭州黃河鐵橋進行整修,將原有的梯形拱架換成五座弧形鋼架拱梁及鐵板橋面。
1989年,蘭州黃河鐵橋保固合同期滿,部分構件老化。蘭州市政工程管理處正擬對鐵橋進行全面大修時,8月9日,一艘自重260噸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橋墩上,鐵橋遭受重創,蘭州市當即組織技術力量進行搶修,使鐵橋轉危為安。同時,加寬人行道,裝飾橋身。
1992年,在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期間,蘭州市在橋頭豎碑,第一次將蘭州黃河鐵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
2004年,蘭州市對蘭州黃河鐵橋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徹底最大規模的維修加固。結束其近百年的通車歷史,變成永久性步行橋,成為蘭州旅遊的標誌性建築。
2010年9月,蘭州黃河鐵橋維修加固工程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蘭州市按照“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蘭州黃河鐵橋再次維修加固,將橋體抬升1.2米,增強橋體抗震泄洪能力,而且恢復通車,緩解了蘭州交通的壓力。
2013年3月30日起,為了保障行人、遊客通行的安全,保護國家重點文物,蘭州黃河鐵橋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建築特色


結構

蘭州黃河鐵橋為四墩五孔,每孔跨徑45.9米。上部結構為梯形穿式鋼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靜定結構組成桁架體系,有豎向鋼架劃分成五個長方形,再加上斜撐竿件,構成一個框架清晰又有韻律的立面。

特點

蘭州黃河鐵橋由美國橋樑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初建橋所用料件均由泰來洋行從德國購置。
蘭州黃河鐵橋設計簡潔明了,沒有多餘冗雜的裝飾,它不是中國的傳統的建築類型,而是工業化時代的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工藝以及先進的施工、管理水平在空間構築物上的形象體現。

主要建築


綜述

蘭州黃河鐵橋由上部結構(橋身)和下部結構(橋墩)兩部分組成。蘭州黃河鐵橋長233.5米,總寬8.36米,其中車行道寬6米,兩邊人行道各寬1米。

橋墩

蘭州黃河鐵橋下部結構由2座橋台、4個橋墩組,沉井基礎開挖至岩層。橋墩、橋台的材料不一樣,南橋台是條石砌的,北橋台是混凝土的。南面第一墩上部是漿砌條石,下部是混凝土。其餘三個橋墩上部是混凝土,下部是漿砌疙瘩石。 2010年~2011年將橋墩頂整體現澆築混凝土接高1.2米。

橋身

蘭州黃河鐵橋橋身原為穿式鋼桁架,共計5孔,每孔跨徑45.9米,全長233.5米;每孔2片桁架,共計10片桁架;每片桁架有9個節間,每節間各為5.1米。桁架橫樑為鋼樑,欄桿由角鐵及鋼管焊接而成。橋身為五座弧形鋼架拱梁,橋面為鐵板。

歷史文化


藝文

蘭州黃河鐵橋——李文朝
萬里黃河第一橋,降龍鎮遠自天驕。
金城關下冰川渡,白塔山根浮舸漂。
軍事要衝兵甲動,絲綢之路錦旗搖。
石墩鐵架飛天塹,唯見長虹傲碧霄。

傳說軼事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亘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
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蘭州黃河鐵橋的位置上興建了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見證。
據《創建蘭州黃河鐵橋碑記》記載,蘭州黃河鐵橋從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開始修建,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竣工,歷時近兩年半,花費白銀30.66萬兩。

文物價值


蘭州黃河鐵橋作為一個交通結構工程,體現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洋務運動時期建築藝術發展史的風格、流派、特徵。所表現出來的大型結構建築的力與美的結合,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由美國橋樑公司設計、德國泰來洋行承建、中國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再加上清末洋務運動的歷史條件、政府和民眾的積極參與的社會背景,使蘭州黃河鐵橋在中國的建築歷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蘭州黃河鐵橋是中國近代史上蘭州市、甘肅省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座引進外國技術建造的橋樑,這一特殊的建設背景及建設年代使蘭州黃河鐵橋變成了研究近代歷史的鑰匙。同時,橋樑所需物資的運輸過程也創造了近代運輸史上的奇迹。
甘肅省檔案館館藏著當年修建蘭州黃河鐵橋所形成的原始檔案文獻共計45卷570餘件。這些檔案文獻,真實而詳細地記載了蘭州黃河鐵橋籌備、修建及其管理的全貌,同時也反映了清朝末期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等諸方面的歷史情況。
2010年~2011年,蘭州黃河鐵橋維修加固工程是甘肅省對仍在使用中的20世紀遺產進行的首次整體維修加固,為國內同類文物的保護維修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有益借鑒。

文物保護


1989年,蘭州黃河鐵橋被列為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蘭州黃河鐵橋被列為甘肅省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2006年5月25日,蘭州黃河鐵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4月12日,蘭州黃河鐵橋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蘭州黃河鐵橋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濱河路中段。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免門票。
交通信息:蘭州市內乘2、4、6、9、13、15、101、102路等汽車到西關什字北行百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