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蘭州黃河鐵橋的結果 展開

蘭州黃河鐵橋

甘肅蘭州市城關區中山橋

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流花湖公園佔地54.43公頃,其中湖水面積佔60%,綠化占陸地面積88%。流花湖公園現址相傳是晉代芝蘭湖,后成為菜田。1958年市政府為疏導街道水患,組織全市人民義務勞動,建成流花湖等四個人工湖,后闢為公園,除原有蓄水防洪功能外,還是集遊覽、娛樂、休憩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公園。公園以棕櫚植物、榕屬植物、開花灌木及開闊的草坪、湖面與輕巧通透的嶺南建(構)築物相互配合,形成具有強烈南亞熱帶特色的自然風光。

簡介


中山橋
中山橋
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里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建設歷程


中山橋
中山橋
1906年5月初,甘肅洋務總局彭英甲等與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就包修蘭州黃河鐵橋一事擬定了初步的合作合同,代理蘭州府傅秉鑒隨即給升允上了一道條陳,請求對包修合同中的一些地方進行“考究”。升允看了條陳后,為表示慎重,同意與洋商就有關問題繼續進行磋商,但同時他也強調,“不宜偏執己見,故破成議。”為了解除傅秉鑒等人和中方的疑慮,喀佑斯決定請工程師進行實際勘測,合同因此暫緩訂立。很快,工程師的勘測結果出來了,德方認為“黃河水性,雖雲湍急,若如所議章程架修鐵橋,甘願保固八十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正式簽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黃河鐵橋的各項建設籌備工作全面展開,但反對的聲音並沒有因此停止。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二,庄浪縣舉人牛獻珠致稟彭英甲,請求停修黃河鐵橋。他還列舉了修建黃河鐵橋在發生戰爭時的六大弊端。彭英甲對牛
1908年的黃河橋
1908年的黃河橋
獻珠的觀點予以堅決回擊,認為建橋正當時宜,刻不容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來自朝廷的硃批傳達到了甘肅:“該部知道。欽此。”至此,黃河鐵橋的建設工程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在從天津到蘭州的數千里路途上,一條由火車、騾馬組成的運輸長龍,翻山躍嶺,風餐露宿,歷時近兩年,終於將全部橋料一站站轉運至蘭州……
經過華洋工匠共同努力,鐵橋於宣統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
鐵橋施工進入尾聲時,護督毛慶蕃決定,在鐵橋南北兩端各添建一座中華傳統式古建築——牌廈。
1909年6月18日,兩座牌廈竣工。每座牌廈均為三開間,雕樑畫棟,蔚為壯觀。牌廈前後共懸名人匾額四塊:其中由升允題寫“第一橋”匾2塊,分置南北橋頭;另有“九曲安瀾”、“三邊利濟”匾各一塊。為永久紀念這一偉大工程,在鐵橋兩頭立了兩塊石碑,由升允撰文記述鐵橋修建始末。鐵橋建成后,洋務總局還花了52兩銀子,請人拍攝了54張鐵橋全景照片,分送當
1940年中山橋
1940年中山橋
時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有關部門閱存。
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五,陝甘總督長庚就鐵橋工程用款上奏宣統皇帝稱,包括包修價、運輸價及各項支出費用,鐵橋“實用庫平銀三十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八厘四毫九絲八忽”。
黃河鐵橋之所以能歷時近百年而雄姿依舊,離不開蘭州人民對鐵橋一以貫之的珍愛與保護。
長達百年的相依相伴,黃河鐵橋已經深烙在蘭州人的心上,成了抹不去的記憶底片。
中國近代史上,甘肅人自主、自願與西方人進行的此次純經濟、技術上的合作並非一帆風順,期間多有摩擦,但甘肅官員均能據理力爭,維護自己的利益,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由當時的甘肅省主席劉郁芬手書的“中山橋”匾額,被懸掛於鐵橋南面的牌廈上,“第一橋”從此改名中山橋,沿用至今。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蘭州戰役中,鐵橋橋面木板被焚,桿件及縱梁被槍彈打得通紅,但橋身安穩如常。解放軍以奪得黃河鐵橋作為解放蘭州的標誌。隨後,蘭州軍管會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和工兵星夜搶修,於9月6日修竣通車。
1954年,國家撥款60萬元對鐵橋進行全面維修加固,在原平行弦桿上端置拱式鋼樑,使鐵橋更加美觀堅固。
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部分構件老化。蘭州市政工程管理處正擬對鐵橋進行全面大修時,8月9日,一艘自重260噸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橋墩上,鐵橋遭受重創,蘭州市當即組織技術力量進行搶修,使鐵橋轉危為安。同時,加寬了人行道,裝飾了橋身,鐵橋煥然一新。這一年,黃河鐵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鐵橋保固期滿后德國有關方面曾致函蘭州市政府,在詢問鐵橋狀況的同時,申明合同到期。
1992年,在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期間,蘭州市政府在橋頭豎碑,第一次將鐵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
2004年,蘭州市政府投資500萬元,對黃河鐵橋開始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徹底最大規模的維修加固。中山橋將結束其近百年的通車歷史,變成永久性步行橋。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蘭州市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中山橋再次維修加固,並將橋體抬升了1.2米,不但進一步增強了抗震泄洪能力,而且恢復通車,緩解了蘭州交通的壓力。
為了保障行人、遊客通行的安全,保護國家重點文物,該橋從2013年3月30日起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意義


中山橋
中山橋
作為黃河上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現代鋼架梁橋,中山橋已集使用、歷史和文物價值於一身。為了彰顯百年老橋的滄桑和突出中山橋在蘭州市城市建築中的重要影響,2004年再次對中山橋進行了維修,對中山橋進行了新的燈光亮化,並在橋的兩頭修建了南、北兩個廣場。中山橋終於結束了近百年的通車歷史,光榮地退出了其承擔的交通樞紐使命,正式變為步行橋。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坂;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衛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朴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歷史見證


中山橋
中山橋
中山橋原名蘭州黃河鐵橋,是黃河上修建最早的鐵橋,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的美稱。位於蘭州市區中心白塔山下,南接中山路、南濱河路,北連靖遠路、金城路,是蘭州市區重要交通樞紐工程。中山橋建成后,時為黃河上游和蘭州黃河兩岸唯一的橋樑,方便了兩岸經濟生活,加強了蘭州與西北地區各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在舊中國,與濟南道口鐵橋、鄭州鐵橋同列為黃河上三大橋樑。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橋,沿用至今。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亘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中山橋自建成后,一直承擔著蘭州以至西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任務,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後,中山橋仍然沒有從繁忙的交通中解脫出來,每天仍有成千上萬的車輛和行人穿梭其上。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但是鎮遠浮橋並非堅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棱,常常會發生橋毀人亡的慘劇。而且,冬季黃河封凍,浮橋必須拆除,車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將消未消之時,經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融之後,又需重建浮橋,所費甚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早在光緒初年,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就有過修建鐵橋之議,但因為洋人出價太高而作罷。
進入20世紀,走向末路的清廷開始實行新政,鼓勵洋務。升允到任后不久,即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立了甘肅洋務總局,由蘭州道彭英甲兼洋務總局總辦。正是洋務的興起,為建設黃河鐵橋提供了歷史契機。升允敏銳地意識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於是他決定藉助外國的先進技術與設備來實施他的建橋計劃。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德商天津泰來洋行經理喀佑斯正好遊歷至甘肅,雙方一經接觸,立即達成了合作的意向,橋價十六萬五千兩,不足左宗棠時的三分之一。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冥冥中如有天助,僻居西部的蘭州註定要在20世紀初葉、在積貧積弱的中國完成一件驚世偉業。

爭議


為了能夠使大型船舶實現通航,蘭州市交通部門提出建議,將百年中山橋整體抬高2.5米或將用於通航的橋孔抬高2.5米。12月6日,這一消息經本報報道之後,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中山橋是否能“抬高”?如果“抬高”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12月6日,記者就此採訪了蘭州市旅遊局、文物局等相關部門。
蘭州市旅遊局:還是保持原貌比較好
“把中山橋抬高2.5米,能夠使大型旅遊船舶實現通航,對於發展和帶動蘭州旅遊業應該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從其歷史價值而言我認為還是保持原貌比較好。”蘭州市旅遊局副局長康清榮如是說。
康清榮認為,從通航這一目的來看,由於受到中山橋凈空高度限制,黃河蘭州段大型客船不能安全通行,如果將中山橋抬高后這一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就能夠有更大的空間使大型旅遊船舶安全通行,從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帶動本地旅遊業的發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山橋畢竟有著極高的旅遊價值和歷史價值,還是保持原貌比較好。
同時,康清榮也道出了自己的擔憂,白塔山公園正下方就是中山橋,是觀賞蘭州景色的絕佳之處,“鐵橋白塔”也是蘭州勝景之一,據旅遊部門統計,每年來蘭旅遊的遊客有300多萬人次,而“鐵橋白塔”自然是首選的景點,無論是遊客還是來蘭探親者都要到中山橋上拍照留念,可能到中山橋的遊客實際數字還要遠遠超過300多萬人次。“站在橋上放眼可遠眺白塔入雲,收目可近觀母親河穿橋而過,在中山橋附近的橋南廣場上也可將中山橋與白塔山的美景盡收眼底,如果將中山橋抬高后,這一景觀效果會發生多少變化,有怎樣的影響,這也需要進一步考察和論證。”
蘭州市文物局:須嚴格按文物保護法辦事
對於中山橋要抬高的建議,蘭州市文物局則是以堅決的態度給予了回應:“中山橋是去年國家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其中一個,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蘭州市也僅有4處而已,級別比較高,作為蘭州市文物局,其責任就是更好地保護好這些文物。如果有關部門要將它修繕或是改動,必須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事。”
隨後,記者翻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該法相關條款明確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屬於國家所有的紀念建築物或者古建築,除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闢為參觀遊覽場所外,如果必須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經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徵得上一級文物行政部門同意后,報核定公布該文物保護單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本報記者 李林娜
2009年12月6日,記者就蘭州交通部門向市政府建議將中山橋抬高2.5米一事採訪了蘭州歷史人文研究專家、蘭州地方志辦公室的鄧明先生和蘭州市城建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張國慶先生。
鄧 明:抬橋過遊船如“削足適履”
“什麼山唱什麼歌,黃河蘭州段最適合發展羊皮筏子,就如威尼斯沒有豪華遊船只有‘剛朵拉’(一人搖的小船),紹興的烏篷船,杭州的畫舫一樣很符合地方文化特色。抬高中山橋來適應豪華遊船就如‘削足適履’,不但破壞了黃河文化,還招人恥笑。”鄧明得知交通部門建議要“抬高”中山橋的消息后說。
鄧明告訴記者,自2013年為止蘭州市像中山橋這樣的國家級保護文物已所剩無幾,對於文物而言,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次性的又是唯一的,不要說抬高2,5米,就是移動分毫便破壞了它本身具有的價值,凝聚在它身上的歷史文化信息便蕩然無存了。而且,蘭州正在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這樣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更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中山鐵橋是到2013年為止全國唯一一座見證最早對外開放和中外技術合作的典範,它體現了蘭州這座黃河上游的城市具有“奔放”、“包容”的城市氣質;在20世紀初,便與德國合作引進先進技術,體現的是蘭州開放的一面和先進的理念,這在內陸省份並不多見。而且,中山鐵橋的文物價值不僅僅是事物本身,還有成套的建築、財務檔案,“軟”、“硬”原始檔案都是全的,這在全國都是唯一的。
他認為在黃河蘭州段發展豪華遊船不符合實際。黃河蘭州段是畜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分界線,因此,它的特色應該是傳統的“羊皮筏子”,在黃河蘭州段搞豪華遊船,有如到草原上開賓士一樣。黃河蘭州段灘險、彎急、礁石多,水量又不很豐沛,更適合羊皮筏子。為此,鄧明希望有關部門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並對此事進行科學論證。
張國慶:引發蘭州架橋高度新爭論
“我個人認為,加高2.5米對景觀影響不是太大。只要將高差過渡好是可行的,而且這樣作可以發展蘭州的旅遊航運。但中山橋作為蘭州的一張名片,加高對文物造成的損失有多嚴重,值得探討。”蘭州城建設計院主任工程師張國慶表達了他的觀點。
張國慶說,抬高中山橋從工程技術角度來講是成熟的,但是抬高中山橋無疑又產生了一個架橋凈空高度的新爭論,那就是黃河蘭州段是否應按國家五級航道標準進行建橋?蘭州能否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新的、統一的橋樑凈空標準?張國慶表示,如果此次中山橋抬高2.5米適應了豪華遊船通行,但是若干年後,這些遊船又落後了,又有更豪華的遊船要在黃河上通行,要讓所有的橋樑都符合凈空高度為8.5米的五級航道標準,那麼是否要再次抬高中山橋?而實際情況是,城關黃河大橋、七里河黃河大橋都是以5米的凈空高度修建的,抬高2.5米后的中山橋凈空高度將達到5.1米,屆時,這3座橋會同時成為更豪華遊船的“瓶頸”。
他舉例說,拿正在論證的“白雲大橋”來講,如果按照五級航道標準要求架橋,白雲大橋就會高出堤岸近6米,這無形中給原本局促的市區架橋增加了難度。
張國慶最後建議,蘭州市建委應該會同規劃、交通、水務、航道管理部門以及專家學者結合蘭州實際,論證一下五級通航標準是否適用於黃河蘭州段,並制定出最符合黃河蘭州段的架橋凈空統一標準。

百年慶典


2009年8月26日,中山橋迎來百年慶典,橫卧於黃河之上的她,在綠樹、鮮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喜慶而迷人。慶典活動上午已經結束,但中山橋上熱鬧、歡快的氣氛直到下午依然非常濃烈。中山橋100周年慶典圖片展前人頭攢動,搶購蘭州黃河鐵橋百年紀念郵折的市民激情高漲,而且,百年慶典紀念碑前留影的市民、遊客排起長隊,遊人流連忘返於中山橋,在喜慶中細細品味著中山橋那滄桑的百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