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河鄉
雲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下轄鄉
戰河鄉境內最高海拔為中部的塔爾布子山3980米,最低海拔為木耳坪的燕子岩,1870米,總耕地面積84731畝,人均3.8畝,有林地73萬畝,荒山11萬畝。東面與華坪毗鄰,南面與永勝相交,是寧蒗縣與外地交流的主要通道。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先後在戰河成立了子差拉煤礦,戰河紙漿廠,漢家廠煤礦,萬河煤廠,戰河變電站,以及通過招商引資途徑,先後建起了格桑冶鍊廠和電力冶鍊廠,每年上繳國家稅費達1千多萬元,成為了寧蒗縣第一個工業重鎮。
戰河鄉
戰河鄉
戰河鄉
戰河鄉在種植業中,白芸豆已成為全鄉的主要經濟作物,每年種植面積約1萬畝。實現銷售收入達1000多萬元;其次為花椒,約5000畝,有50%的已開始掛果、每年產值達200多萬元;今年開始引進雪蓮果栽培,效益顯著。預計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又一大產業。還有子差拉的萬畝核桃已列入了國家的發展計劃。在養殖業方面:經過招商引資,在我鄉創建了天潤肉牛加工廠,在此推動下,從美國引進種牛,開辦了一個肉牛養殖廠和16個養殖大戶。
“戰河”一名是在清道光年間,白牛廠銀礦興旺時,滇、川、黔月多,清政府為徵收稅厘和防範奸盜,在此地加強軍備和稅厘機構,設站卡巡查而得名“站河。解放后,轉音異寫為“戰河”。鄉政府駐地南距縣城南62公里,海拔2500。東部與華坪縣永興鄉接壤,西南部與永勝縣金官鎮、羊坪彝族鄉毗鄰,總面積487.03平方公里。人口16345人。轄7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除木耳坪馬鞍山自然村普米族外,其餘全為彝族。建國前,屬奴隸制地區。建國后,1950年成立涼山彝務辦事處,屬所轄的木耳坪工作點和戰河工作點。1956年自治縣誕生后,屬羊坪區。1958年,成立戰河公社。1984改稱戰河區。1987年改為戰河鄉至今。
戰河鄉通過幾年的努力,成立了農技站、獸醫站、林工站、水管站等多個涉農的科技推廣單位。在此之下,每個村委會有一個農科員和獸醫員。到自然村有科技戶,有示範戶和重點戶等核心農戶382戶,為農、林、牧業的科技推廣和應用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同時建立了一套完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