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驚悚片
影視類型
心理驚悚片是廣義驚悚片的特定子類型。
《水果硬糖》
有時,當人物們必須要以自己的頭腦來解決衝突的時候,懸念往往從某一個單獨的人物身上產生——而通常這種衝突只是為了幫助觀眾了解已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通過精神表達方式——精神表現形式或人物的精神轉變——影片中的矛盾衝突會顯得更為尖銳。
心理:有關心靈或思維過程的元素;它們是屬於精神而非生理範疇。
驚悚片:一種試圖通過將人物放置在巨大危險之中來令觀眾感到刺激的虛構電影。整個故事貫穿著一種持續的不安感,並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由此讓觀眾感受到敘述的懸疑性。
心理+驚悚:通過結合這兩個方面,這個定義向另一種敘述方式轉變,即人物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接觸到危險,而不再只是生理上。人物不再依賴於體力去戰勝他們的野蠻敵人(這往往是傳統動作型驚悚片的橋段),而更多的是依賴於他們的精神力量——無論是與強大的對手鬥爭斗勇,還是為了冷靜人物自己的頭腦而戰鬥。
意識流:一種文學技巧,旨在通過與人物思想進程相當的描寫,來表現個體的觀點。在心理驚悚片中,影片的敘述常常通過文字使用、描述或視覺效果來明確表露人物的精神狀態。
《機械師》
幕後故事:故事背後的歷史在主線開始前出現。這樣就深化了故事的心理方面,因為讀者能能充分地理解人物——具體來說,人物的動機是什麼,他的過去是怎樣塑造出他現在的人知和感知能力的。
過去幾年出現了很多心理驚悚片(以及文學,廣播,等等)。儘管呈現形式多種多樣,它們的總體思想都貫穿在敘述中。其中一些一貫的主題包括:
現實:成為真實的品質。人物常常試圖確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不在敘述當中的。
知覺:一個人通過他的感官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做出的自我描述。通常,人物錯誤地低估了他們周圍的世界,或是他們的認知被敘述中的外界因素所改變。(參見“不可靠的敘述者”)
心靈:人類的意識,個性定位,思想,原因,記憶,智慧和情感。心靈常常被用來作為敘事衝突的場所,人物在這裡為了達到一個理解或認知上的新高度而與他們自己的思想戰鬥。
存在/目的:某物存在的理由、一個人類為了理解他們生存的理由而奮鬥的目的或目標。
身份:用以定義一個人。人物常常對他們是誰感到迷惑或懷疑,或是試圖發現他們真正的身份。
死亡:生命的停止。人物恐懼或莫名迷戀死亡。
因為其對心理問題(如心理過程、習慣、人際交往等)的強烈關注,心理驚悚片常常觸及到一系列哲學問題。這些理論性和概念性的想法通常側重於人類在天地間的作用。
玄學,心理驚悚片中佔主導地位的哲學思想,因為它試圖解釋這個世界並且定義真實,這正是心理驚悚片本身想要做的事。下列是一些受此類驚悚片青睞的玄學範疇內的概念:
存在主義:把人的存在視作其自身及其觀點、信念決定的。這不能與虛無主義混淆。人是完全不受任何控制性因素制約的,並且根據存在主義的觀點,我們要自己為自己所成為的樣子負責,因為我們的存在是先於我們的生命本質的。
心理驚悚片常常有一些失去生活意義的角色,他們的崩潰的道德體系摧毀了他們的安全感。在這一點上,當周圍的世界充滿不確定和秘密時,他們只能依靠自身的頭腦。低俗小說和黑色電影常常抓住這一點來作為主人公故事的中心,因為人物常糾纏在結局具有道德模糊性的情節當中,而且他們被迫在面對所處的荒謬世界的過程中創造自身的價值。
《萬能鑰匙》
在心理驚悚片中,人物在其無意義的、混亂的世界中所進行的試圖控制自己生活的戰鬥註定是失敗的。這通常與存在主義相結合。
本體論:通過提問“什麼是存在的?”嘗試決定什麼是真實存在的、什麼是莫須有的。
心理驚悚片中的角色問出這個問題,有時卻得到比問題更令人困惑的答案。
二元論:這個觀點指的是我們周圍的世界被分成了兩個獨立的部分:意識和物質。
通常在心理驚悚片中,人物發現區分這兩個元素是相當困難的。因而,人物無法確定什麼是身體問題、什麼是精神問題。
倫理,對於對錯的研究。心理驚悚片中的人物常常要與這樣的決心相鬥爭。他們常常面對似乎對錯相同的兩難選擇,兩者的界限成為一個無法識別的灰色地帶。
道德:關於對錯的概念。通常,這些價值觀是社會灌輸給我們的。這可能導致衝突:我們是聽從我們自己的良心還是社會標準呢?
道德懷疑論:道德總是錯的或永遠不能被確定的。
存在主義:人可以自由地決定他的道德組成。有人稱這個觀點是由尼采首次提出的。
虛無主義:這個觀點世界——尤其是人類的存在,是是沒有客觀意義、目的、能夠被理解的真相或必要價值的。這個問題通常與存在主義、決定論和宿命論合在一起說明。
人物常常感到失望和絕望,好像住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里。
庫伯勒羅斯模型:人們處理悲傷和悲劇的過程。
《第六感》
達里奧·阿吉恩(Dario Argento):義大利導演,被認為是《鉛黃》(Giallo)之父。他經常用人物的過去經歷影響他們的現在行為,由此自然地創造出心理上的神秘感。如《灰天鵝絨上的四隻蒼蠅》(4mosche di velluto qriqio)、《摧花手》(L'uccello dalle piume di cristallo)、《黑暗》(Tenebre)。
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q):加拿大導演,他專註於對我們的內心進行心靈恐怖的衝擊。他的故事情節往往使頭腦方面的問題變得明確。如《靈嬰》(The Brood)、《掃描儀》(Scanners)、《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孽環》(Dead Ringers)、《蜘蛛》(Spider)。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懸念大師。他經常將弗洛伊德理論運用到他的驚悚片之中。如《蝴蝶夢》(Rebecca)、《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眩暈》(Vertiqo)、《艷賊》(Marnie)、《精神病患者》(Psycho)。
理查德·凱利(Richard Kelly):將上述的大部分主題都融入進了《死亡幻覺》(Donnie Darko)中。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他的電影利用一種正式的視覺風格和對細節的注重來刻畫——通常結合了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元素,這會給觀眾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如《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ning)、《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發條橙》(A Clock Orange)。
大衛·林奇(David Lynch):超現實主義導演,偏好使人頭腦混亂的謎題。無論是觀眾還是劇中人物自己都必須弄清什麼是真的、什麼不是。如《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妖夜荒蹤》(Lost Highway)、《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橡皮頭》(Eraserhead)。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美籍英國導演。他的敘述結構通常反映人物的心理構造。如《黑暗騎士》(The Drak Knight)、《記憶碎片》(Memento)、《致命跟蹤》(Following)、《致命魔術》(The Prestige)、《奠基》(Inception)。
奈特·沙馬蘭(M.Night Shyamalan):美籍印度導演,因擅長創作有著反轉式結尾的心理驚悚片而著名。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不死劫》(Unbreakable)。
心靈殺手(Alan Wake):一款由Remedy發布的Xbox360電子遊戲,其包含的一條主線是跟隨作家Alan Wake,他和妻子到一個叫Bright Falls的小鎮度假,但剛一到達他的妻子就失蹤了,惡魔降臨潛入了小鎮和居民之中。Alan必須克服這股力量,但同時注意什麼是真的什麼只是他頭腦中的。史蒂芬金、X-檔案、《迷失》等都對這款遊戲造成了影響。
死亡空間(Dead Space):一款由EA發布心理恐怖型的遊戲,並於2008年在美國的PS3和360上發表。遊戲開始時主角Issac Clarke正在觀看他女友的錄像,同時他正在去往她所在的船上進行一些維修。霎那間,你被扔進一個危險的情境——你的船與“石村號”飛船相撞,並受到一些生物的襲擊,你將擔負起挽救人類的重任。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海史密斯的小說往往偏好使反社會或情緒不穩定的年輕人陷入困境,每個故事的主人公無論如何都會被捲入一起謀殺時間,並且必須面對不斷出現的警察和可疑的朋友。她創造的最有名的角色是迷人的騙子和殺手湯姆·里普利,他在五本書中成功地殺死了9個人。
德斯蒙德·科里(Desmond Cory):科里的熱門小說已經被翻拍成了電影(The Mark of the Phoenix、Deadfall)、電視劇(Circe Complex)。科里探索了心理驚悚的許多不同方面,塑造了從珠寶大盜到恐怖分子等不同的人物。
喬納森·凱勒曼(Jonathan Kellerman):凱勒曼的Alex Delaware小說系列常常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不同問題。
林恩·泰恩徹(Lynn Tincher):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心理操縱和連續謀殺的小說。
梅勒妮·威爾斯(Melanie Wells):與她同時代的人不同,威爾斯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通向這個領域——加入超自然元素。她的小說,如When The Day of Evil Comes,The Soul Hunter和My Soul to Keep等都以Peter Terry(一個試圖偷取其受害者的頭腦和希望片段的惡魔)的心理遊戲為標誌。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雖然他的書《魔女嘉莉》(Carrie)、Cycle of the Werewolf、Thinner以及其他的書被視作恐怖小說,但他的書常常側重於主角(們)和對手(們)——他們的起源、人物的背景和特定的活動。
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雖然通常被定義為科幻小說,但人們從一個孩子的生命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東西,而不是專註於科技和未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