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遜

偰遜

偰(xiè)遜(1319~1360)字公遠,本名偰伯遼遜,偰哲篤長子,維吾爾族。居集慶路溧陽(今江蘇溧陽),偰列篪之侄。

人物簡介


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進士,任翰林應奉、宣政院斷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經。因丞相哈麻與其父偰哲篤有怨,伯遼遜遭忌,出守單州,丁父憂,寓大寧(熱河平泉)。至正十八年(1358)紅巾軍克上都,逼大寧,伯遼遜為避亂,攜子弟逃至高麗。高麗恭愍王(1352~1374)曾在元廷侍太子於端本堂,與伯遼遜有舊誼,故對其待遇優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遜。元至正二十年卒於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高麗,子孫先後出仕高麗、朝鮮,其家族綿延至今。有《近思齋逸稿》傳世。事見《高麗史·偰遜傳》。

文學創作


偰遜自幼接受西域和中原兩個方面的文化熏陶,對漢文文史典籍和華夏文明有深入的認識。在江南時就以寫作漢語詩文與友人交流,為官時進一步深入到華夏文化之中,並應用自如地用漢文寫作,但當時尚無大的影響。到高麗之後,他將自己的詩作結集成《近思齋逸稿》,於是詩名大振。雖然收入了許多在高麗的思鄉之作,但主要內容還是在中國的作品。如他的代表作《山雨》,寫了內心的凄涼苦寂,隱含著對時局的憂患:
一夜山中雨,林端風怒號。
不知溪水長,只覺釣船高。
就詩本身,形象生動,語調明快,不假雕飾,純乎自然之趣,寫得十分含蓄。偰遜在一生的最後時刻,寫下傾吐心曲的《記夢寄簡朝中故舊》:
於穆宣文閣,雍容端本堂。
夢中猶昨日,覺后是他鄉。
萬死心如鐵,三年鬢已蒼。
生還倘能遂,甘老校書郎。
在高麗避居的歲月中,故鄉之思的濃烈情懷始終不減。偰遜在元代詩壇雖無盛名,但在韓國文學史上卻有他的一席之地。韓國漢文古詩總集《箕雅》中收錄他的詩作,《韓國歷代詩話類編》中收錄了對契遜詩作的評論。韓國古籍《壺谷詩話》將偰遜詩作風格概括為“哀抗”、“雄奇”。《搜文瑣談》則稱偰詩“平易寫景而語實”,“含蓄意思而言語皆虛”,“能道人所未道”,給予很高評價。可借《近思齋逸稿》原本難尋,有學者從韓國文獻里只輯出偰遜詩數十首。在漢文典籍中,也只能見到《明詩綜》中收錄的五言絕句《山雨》。《明詩別裁》中在收錄《山雨》的同時,並有“純乎天頹”的評語。
偰遜的長子偰長壽也是詩人,在韓國漢語古詩總集中收錄他的詩作約有10首,表達了遊子隱逸、懷鄉念舊的情懷。最後還要提到偰遜的五弟契斯,他是高昌契氏家族在元末仍留居江南的一位名人。他在明洪武年間出任禮部尚書,《明實錄》中有兩篇偰斯小傳。他的漢語水平很高,與江南著名詩有詩文往來。他還作為明使兩次出使高麗,這是否與偰遜遁入高麗有關,確實耐人尋味。同時偰長壽也作為高麗使者7次出使明庭